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长期以来接受式学习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接受式学习能让人们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的规律性知识以及人类的优秀文化,一直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可是,面对今天所要掌握的知识,接受式学习显然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又多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难以发挥其作用.实际上,在学科教学中单纯的研究性学习难于开展,也难以取得实效.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结晶,要求学生在较短的受教育时间内学完这些知识,同时经历历史上的研究过程是不可能的.
在高中数学中,若能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整合,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的策略
在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整合的过程中,本人认为采取如下策略可以实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优势互补.
1. 创设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数学情境,即为“情境”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吗?”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说出高斯在数学上的成就.教师:“高斯在7岁时,老师出一道题目:1 2 3 4 … 100=?其他孩子还在埋头算时,高斯已经说出了答案5050.你知道他是如何这么快就算出答案的吗?”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了主动地研究.
2. 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究相结合
传统接受式教学更注重教师的讲授,要求教师讲得清楚、透彻,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反函数》的复习中,关于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教师提出了研究方向:研究原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的关系.
学生自主研究开始了:定义域、值域互换,图象关于y=x对称.这是探究的第一层次.
接着,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教材并没有有关奇偶性、单调性的结论.这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A:奇函数不一定有反函数.例如:y=-x是奇函数,它有反函数;但是y=sinx也是奇函数,它却没有反函数.理由是:此函数不是一一对应.
学生B:偶函数没有反函数.
学生C:偶函数也可能有反函数,例如f(x)=0,x=0.
思维的碰撞就这样开始了:“你还能举出反例吗?”
……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方法是不必要,也不可能通过学生的研究所获得,只有通过教师讲授才能使学生学得清楚、学得明白.如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什么叫“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就一定要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因此,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自主研究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3.学生动脑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接受式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整合时需要保留的.但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里实践的内涵比较丰富,它包括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自操作实践,形成新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获得新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解斜三角形以后,学生就可以通过相关知识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首先,学生要动脑设计测量方案;其次,学生要动手进行距离、仰角等数据的测量,然后将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动脑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更多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较少地进行讨论等合作交流.但研究性学习方式更提倡合作学习.数学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讨论形式来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互相合作,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可以使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得以展现和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但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如果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就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使得讨论流于表面.因此,教师既要提供明确的合作任务,又要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独立思考和更有效地交流.
(责任编辑 金 铃)
长期以来接受式学习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接受式学习能让人们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的规律性知识以及人类的优秀文化,一直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可是,面对今天所要掌握的知识,接受式学习显然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又多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难以发挥其作用.实际上,在学科教学中单纯的研究性学习难于开展,也难以取得实效.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结晶,要求学生在较短的受教育时间内学完这些知识,同时经历历史上的研究过程是不可能的.
在高中数学中,若能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整合,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的策略
在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整合的过程中,本人认为采取如下策略可以实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优势互补.
1. 创设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数学情境,即为“情境”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吗?”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说出高斯在数学上的成就.教师:“高斯在7岁时,老师出一道题目:1 2 3 4 … 100=?其他孩子还在埋头算时,高斯已经说出了答案5050.你知道他是如何这么快就算出答案的吗?”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了主动地研究.
2. 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究相结合
传统接受式教学更注重教师的讲授,要求教师讲得清楚、透彻,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反函数》的复习中,关于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教师提出了研究方向:研究原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的关系.
学生自主研究开始了:定义域、值域互换,图象关于y=x对称.这是探究的第一层次.
接着,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教材并没有有关奇偶性、单调性的结论.这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A:奇函数不一定有反函数.例如:y=-x是奇函数,它有反函数;但是y=sinx也是奇函数,它却没有反函数.理由是:此函数不是一一对应.
学生B:偶函数没有反函数.
学生C:偶函数也可能有反函数,例如f(x)=0,x=0.
思维的碰撞就这样开始了:“你还能举出反例吗?”
……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方法是不必要,也不可能通过学生的研究所获得,只有通过教师讲授才能使学生学得清楚、学得明白.如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什么叫“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就一定要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因此,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自主研究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3.学生动脑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接受式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整合时需要保留的.但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里实践的内涵比较丰富,它包括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自操作实践,形成新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获得新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解斜三角形以后,学生就可以通过相关知识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首先,学生要动脑设计测量方案;其次,学生要动手进行距离、仰角等数据的测量,然后将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动脑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更多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较少地进行讨论等合作交流.但研究性学习方式更提倡合作学习.数学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讨论形式来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互相合作,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可以使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得以展现和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但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如果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就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使得讨论流于表面.因此,教师既要提供明确的合作任务,又要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独立思考和更有效地交流.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