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习思想”)是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学习、领会、贯彻好“习思想”是当前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如何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让“习思想”入眼、入脑、入心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急难问题。笔者认为推动“习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钥匙。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的依据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就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命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需要不断地推动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論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要用思想政治理论说服学生,自身首先必须要抓住理论的根本,即不仅仅停留在只知道“是什么”的一知半解的表层问题上,还要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变为贴近实际的具体内容,更好的让学生学习、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弃不是抛弃、丢弃、放弃、遗弃,而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继承、既抛弃又保留的辩证过程,是否定之否定,以至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需要“三化”,而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化”,这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推动理论向前法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化”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如果在民族地区传播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风俗习惯文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民族化。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把握高度不够。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5]当前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理论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不够,不会或不善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高度去把握,究其原因有三:不是哲学专业背景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哲学教育教学学习训练,没有意识在教学中运用哲学;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运用哲学去分析问题,但是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融汇贯通基础上去运用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还有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学部门没有高度重视哲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习惯于只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条化的引入进教学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乃至其三,导致学生只能学到“皮毛”,没有在思想认识上更进一步的思考。
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上结合深度不足。对一个事物、思想或问题的认识应该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过程,因此如果我们离开了实践“闭门造车”去谈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会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一些教师只是依靠网络足不出户学习备课也没有到社会上去实际体验调查就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虽然所讲内容有点关系,但是往往不是翔实而完整的真实情况,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深刻、尖锐问题就忽悠或回避,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存在认识盲区。一些教师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三化”而不会去认真思考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化”,以为只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就可以了,更不用说如何如何把“三化”成果融入教学当中。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的路径选择
目前,国内学界和教育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三化”以及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已经很多,而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以及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别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几乎没有,虽然一些学者和教师无意识的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但是因为只是局限于马克思主义“三化”思想认识和逻辑思维而没有真正有意识的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并融入思政课教学,因此,在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开展此项研究的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对于今后国内学界和教育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如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是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国化”是基础,“时代化”是核心,“大众化”是归宿。“中国化”和“时代化”为“大众化”提供理论资源,“大众化”则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根本途径。“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9]要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深入学生、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用客观事实说话、用典型案例說话、用学生的切身感受说话,从学生的视角、用学生的语言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还要通过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对照生活中先进典型查找差距,借鉴生活中反面案例吸取教训。通过用身边的事例启迪身边的人,用身边的现象教育身边的人,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理解“为什么”,更懂得“怎么样”。
另外,随着网络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也充分利用一些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并逐步形成了适合各自实际的教学模式,这也是非常好的创新推动“习思想”“三化”的有效路径,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但教师们必须在线上网络教学中牢牢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对学生要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形成良好的线上线下双循环的教学模式。
结语
在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是一个任到重远的长期课题,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理论、理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坚持创新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新阶段》,《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19页;
[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2009.9;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新华社,2016.5.1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1,第9页;
[5]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社,2013-12-3.
基金项目:
1.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SZ059)阶段性成果之一
2.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桂北少数民族建筑与文化保护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21KY689)阶段性成果之一
3.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SZ013)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1.胡慕贤,1981年2月,女,广东开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研究。
2.黄海峰,1978年2月,男,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和工业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习思想”)是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学习、领会、贯彻好“习思想”是当前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如何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让“习思想”入眼、入脑、入心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急难问题。笔者认为推动“习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钥匙。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的依据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就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命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需要不断地推动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論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要用思想政治理论说服学生,自身首先必须要抓住理论的根本,即不仅仅停留在只知道“是什么”的一知半解的表层问题上,还要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变为贴近实际的具体内容,更好的让学生学习、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弃不是抛弃、丢弃、放弃、遗弃,而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继承、既抛弃又保留的辩证过程,是否定之否定,以至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需要“三化”,而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化”,这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推动理论向前法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化”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如果在民族地区传播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风俗习惯文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民族化。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把握高度不够。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5]当前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理论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不够,不会或不善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高度去把握,究其原因有三:不是哲学专业背景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哲学教育教学学习训练,没有意识在教学中运用哲学;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运用哲学去分析问题,但是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融汇贯通基础上去运用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还有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学部门没有高度重视哲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习惯于只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条化的引入进教学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乃至其三,导致学生只能学到“皮毛”,没有在思想认识上更进一步的思考。
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上结合深度不足。对一个事物、思想或问题的认识应该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过程,因此如果我们离开了实践“闭门造车”去谈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会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一些教师只是依靠网络足不出户学习备课也没有到社会上去实际体验调查就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虽然所讲内容有点关系,但是往往不是翔实而完整的真实情况,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深刻、尖锐问题就忽悠或回避,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存在认识盲区。一些教师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三化”而不会去认真思考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化”,以为只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就可以了,更不用说如何如何把“三化”成果融入教学当中。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的路径选择
目前,国内学界和教育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三化”以及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已经很多,而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以及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别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几乎没有,虽然一些学者和教师无意识的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但是因为只是局限于马克思主义“三化”思想认识和逻辑思维而没有真正有意识的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并融入思政课教学,因此,在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开展此项研究的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对于今后国内学界和教育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如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是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国化”是基础,“时代化”是核心,“大众化”是归宿。“中国化”和“时代化”为“大众化”提供理论资源,“大众化”则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根本途径。“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9]要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深入学生、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用客观事实说话、用典型案例說话、用学生的切身感受说话,从学生的视角、用学生的语言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还要通过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对照生活中先进典型查找差距,借鉴生活中反面案例吸取教训。通过用身边的事例启迪身边的人,用身边的现象教育身边的人,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理解“为什么”,更懂得“怎么样”。
另外,随着网络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也充分利用一些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并逐步形成了适合各自实际的教学模式,这也是非常好的创新推动“习思想”“三化”的有效路径,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但教师们必须在线上网络教学中牢牢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对学生要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形成良好的线上线下双循环的教学模式。
结语
在高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是一个任到重远的长期课题,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理论、理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坚持创新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新阶段》,《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19页;
[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2009.9;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新华社,2016.5.1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1,第9页;
[5]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社,2013-12-3.
基金项目:
1.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SZ059)阶段性成果之一
2.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桂北少数民族建筑与文化保护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21KY689)阶段性成果之一
3.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SZ013)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1.胡慕贤,1981年2月,女,广东开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研究。
2.黄海峰,1978年2月,男,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和工业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