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教育者要发现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并能找出恰当的方法和相应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从而培养出合格、健康的人才。
【关键词】心理问题 健康心理 因素 良好行为 健康人才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才会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心理健康,特别是现今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了健康的心理,良好行为习惯也会自然养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的学校里,从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表现来看,许多地方都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所言所行都那么不符合常理?引出这个问题的根源何在,我想,是因为我们教育者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许多不良行为的存在却无法解决。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细心探究学生的心理,寻找他们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有了这个突破口后,再适当合理地引导和教育,就一定能够培养健康的心理,并让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中学校园里,许多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异常行为,这些异常行为表现在哪里呢?通过观察归结得出:骂人、抽烟、说谎、经常不做作业、进网吧、打架、辱骂老师、与老师吵架、厌学、逃学旷课、考试舞弊、好动、多话、互相攻击、破坏公物、自伤或伤人、离家出走等等。这已不是单纯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所引起的。不健康的心理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有了以上所列举的种种不良行为后,如不及时引导和纠正而任其发展的话,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要杜绝学生当中这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必须究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促进德育的发展。
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健康的心理正常工作和学习,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方面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是教师、学生、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合力要做的事情。学生出现的不健康心理和不良的行为是和这几个因素有关联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说到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看法。
一、社会因素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里,社会环境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处于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中。特别是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大量信息,其中有好有坏,而学生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这就难免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思想影响,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也随之产生,当他们不能正确、健康上网时,就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会导致情绪低落、烦躁、封闭、不愿与人交往,甚至逃学、打架、敲诈、勒索等。如果不改善社会大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就会造成这种局面继续恶化。所以,全社会的人们,特别是相关的部门,必须重视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很大的社会大环境的美化,让学生不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二、家庭因素
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就是家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家长的文化水平、品德修养、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更大的影响,学生从小就受父母、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在言传身教上都做得很好,学生又生活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中,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就会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反之,父母经常吵架,不关心孩子,对孩子训斥、责骂、鞭打,不与孩子有任何感情的交流,生活在这样父母身边的孩子,一定会有孤僻、自卑、自私、自我压抑封闭、意志力薄弱等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会我行我素、不合群、不尊重别人、自以为是、放纵自己等等。甚至有些家庭父母离异或父母本身品行不正,这更不利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自己孩子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品质、意志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孩子可能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危害性可想而知,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之一。
三、学校因素
学生先是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而今后才进到学校接受教育,过校园生活。在此之前,由于家庭、社会因素对学生造成了一些非正常的心理,把这样不正常的心理带到学校里,也就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这是学校所要面临的一个教育难题。现在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等,方式单一,学生感觉乏味,思想心理等综合素质不高,因而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特别是后进生,如果得不到一定的关心和心理上的调整,就会有孤独、自卑等心理出现,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压力。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度校过,许多行为习惯也在学校养成。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对学生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和引导,使之行之有效。此外,还应多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以此减少问题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我们要根据这一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学中,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如:教材中的一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例子就可以拿来教育学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要不断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经常关注学生心理,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区别对待社会信息、网络信息,多读有益读物,拒绝有害信息,推荐学生读健康向上的杂志刊物,从中猎取优秀的东西,形成一部分良好的心理和崇高品质。其次,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者还要从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公正评价学生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信精神,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计划,进而经常给自己心理暗示,让学生相信自己,认真做,就一定能做好。这样,就逐渐具备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以此促进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做得更好,从而更有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使自己真正给社会带来利益。
当然,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善于调节也有很大关系,当你自己心理健康有问题时,要多想些开心的事、有希望的事,让自己心中充满阳光、充满信心,让内心充满力量,体验美好的心理感受。如:当情绪低沉、意志消沉时,多听一些鼓舞、震撼人心的音乐曲子,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陶冶情操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多做些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自然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了。
心理是否健康,行为习惯是好是坏,除了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影响和个人的调节外,教育者在其中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都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更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找准奋斗的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健康的人才。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
【关键词】心理问题 健康心理 因素 良好行为 健康人才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才会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心理健康,特别是现今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了健康的心理,良好行为习惯也会自然养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的学校里,从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表现来看,许多地方都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所言所行都那么不符合常理?引出这个问题的根源何在,我想,是因为我们教育者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许多不良行为的存在却无法解决。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细心探究学生的心理,寻找他们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有了这个突破口后,再适当合理地引导和教育,就一定能够培养健康的心理,并让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中学校园里,许多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异常行为,这些异常行为表现在哪里呢?通过观察归结得出:骂人、抽烟、说谎、经常不做作业、进网吧、打架、辱骂老师、与老师吵架、厌学、逃学旷课、考试舞弊、好动、多话、互相攻击、破坏公物、自伤或伤人、离家出走等等。这已不是单纯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所引起的。不健康的心理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有了以上所列举的种种不良行为后,如不及时引导和纠正而任其发展的话,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要杜绝学生当中这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必须究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促进德育的发展。
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健康的心理正常工作和学习,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方面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是教师、学生、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合力要做的事情。学生出现的不健康心理和不良的行为是和这几个因素有关联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说到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看法。
一、社会因素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里,社会环境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处于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中。特别是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大量信息,其中有好有坏,而学生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这就难免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思想影响,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也随之产生,当他们不能正确、健康上网时,就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会导致情绪低落、烦躁、封闭、不愿与人交往,甚至逃学、打架、敲诈、勒索等。如果不改善社会大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就会造成这种局面继续恶化。所以,全社会的人们,特别是相关的部门,必须重视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很大的社会大环境的美化,让学生不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二、家庭因素
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就是家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家长的文化水平、品德修养、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更大的影响,学生从小就受父母、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在言传身教上都做得很好,学生又生活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中,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就会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反之,父母经常吵架,不关心孩子,对孩子训斥、责骂、鞭打,不与孩子有任何感情的交流,生活在这样父母身边的孩子,一定会有孤僻、自卑、自私、自我压抑封闭、意志力薄弱等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会我行我素、不合群、不尊重别人、自以为是、放纵自己等等。甚至有些家庭父母离异或父母本身品行不正,这更不利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自己孩子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品质、意志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孩子可能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危害性可想而知,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之一。
三、学校因素
学生先是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而今后才进到学校接受教育,过校园生活。在此之前,由于家庭、社会因素对学生造成了一些非正常的心理,把这样不正常的心理带到学校里,也就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这是学校所要面临的一个教育难题。现在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等,方式单一,学生感觉乏味,思想心理等综合素质不高,因而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特别是后进生,如果得不到一定的关心和心理上的调整,就会有孤独、自卑等心理出现,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压力。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度校过,许多行为习惯也在学校养成。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对学生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和引导,使之行之有效。此外,还应多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以此减少问题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我们要根据这一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学中,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如:教材中的一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例子就可以拿来教育学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要不断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经常关注学生心理,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区别对待社会信息、网络信息,多读有益读物,拒绝有害信息,推荐学生读健康向上的杂志刊物,从中猎取优秀的东西,形成一部分良好的心理和崇高品质。其次,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者还要从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公正评价学生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信精神,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计划,进而经常给自己心理暗示,让学生相信自己,认真做,就一定能做好。这样,就逐渐具备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以此促进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做得更好,从而更有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使自己真正给社会带来利益。
当然,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善于调节也有很大关系,当你自己心理健康有问题时,要多想些开心的事、有希望的事,让自己心中充满阳光、充满信心,让内心充满力量,体验美好的心理感受。如:当情绪低沉、意志消沉时,多听一些鼓舞、震撼人心的音乐曲子,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陶冶情操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多做些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自然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了。
心理是否健康,行为习惯是好是坏,除了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影响和个人的调节外,教育者在其中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都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更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找准奋斗的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健康的人才。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