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某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极具特色,于是慕名前往。果不其然,该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搞得有声有色:每个班的桌子打破了传统的排法,由横排改为竖放,六个学生一组,相对而坐。课堂之上,每个学科、每个教师、每个问题几乎都是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堂上一改传统的秩序、安静局面,而是人头攒动,你争找吵,热闹非凡。学生可以随意走动,有的同学甚至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更令人叫绝的是,该校的小组合作都有一个标准流程:“一起、二碰、三坐、四展”。“一起”是只要教师“小组讨论开始”的号令一下,各组同学立码从坐位上站起;“二碰”是讨论的时候各小组同学要把头“碰”在一块.;“三坐”是只要教师教鞭在黑板一敲,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便会立马停止,齐刷刷地坐回座位;“四展”是教师“小组汇报开始”的话语一出,各组便有同学代表依次站起,慷慨陈词。不少参观老师对此都赞不绝口:程序规范有序,学生训练有素……
笔者听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讲得是《理想的风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课文学习,你觉得刘老师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当然,按照程序,学生立马站起,将头“碰”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一会之后,各小组代表依次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尽管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色,回答精彩粉呈,但笔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反思其中,就是这个“合作”少了一个“合作的前提”。所谓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每个人交换自己思想、观点的思辩过程。就本节语文课而言,小组合作讨问问题之前,每个同学理应先再读学课文、理解课文,然后动脑思考,才能把“品质”从具体的事例描写中抽象出来。有了“自己的思考结果”之后,再与别人讨论,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对别人观点进行辨析,才能分辨出是否和自己的想法、观点一致,才能有理有据地反驳别人,并吸纳别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矫正自己,最终在对自己“答案”的补充和完善中提升自己。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一个“先静后动”的过程。“静”是个人先要独立阅读,思考,“动”是与他人合作、讨论,交流观点,相互印证、补充。“静”是“动”的起点和基础,“动”是“静”地的延展和深化。如果没有“静”即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那后续的小组合作就全然没有了基础,就会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表面上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实际上,红火、热闹的背后是浮浅和无效,有温度,没深度,热闹过后一场空,学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礼花,看起来光彩艳丽,却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所以,笔者以为,小组合作学习要讲求实效,不是把桌子对起来就是小组,不是把头“碰”在一块就是合作,更不是用小组探究来替代个体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绝不能被所谓的“一起、二碰:三坐、四展”的僵化模式所束缚,只讲求表面形式,不管实际效果。真正有效的小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个体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要遵循先静后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动结合的原则,使小组合作学习“合”有基础,探有深度,使“合作”不仅仅是“头与头的碰撞”,更是思维与思维交融与提升,让每位同学都在小组学习的“碰撞”之中创造新知,升华素养。诚如是,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来要义。
笔者听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讲得是《理想的风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课文学习,你觉得刘老师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当然,按照程序,学生立马站起,将头“碰”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一会之后,各小组代表依次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尽管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色,回答精彩粉呈,但笔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反思其中,就是这个“合作”少了一个“合作的前提”。所谓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每个人交换自己思想、观点的思辩过程。就本节语文课而言,小组合作讨问问题之前,每个同学理应先再读学课文、理解课文,然后动脑思考,才能把“品质”从具体的事例描写中抽象出来。有了“自己的思考结果”之后,再与别人讨论,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对别人观点进行辨析,才能分辨出是否和自己的想法、观点一致,才能有理有据地反驳别人,并吸纳别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矫正自己,最终在对自己“答案”的补充和完善中提升自己。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一个“先静后动”的过程。“静”是个人先要独立阅读,思考,“动”是与他人合作、讨论,交流观点,相互印证、补充。“静”是“动”的起点和基础,“动”是“静”地的延展和深化。如果没有“静”即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那后续的小组合作就全然没有了基础,就会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表面上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实际上,红火、热闹的背后是浮浅和无效,有温度,没深度,热闹过后一场空,学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礼花,看起来光彩艳丽,却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所以,笔者以为,小组合作学习要讲求实效,不是把桌子对起来就是小组,不是把头“碰”在一块就是合作,更不是用小组探究来替代个体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绝不能被所谓的“一起、二碰:三坐、四展”的僵化模式所束缚,只讲求表面形式,不管实际效果。真正有效的小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个体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要遵循先静后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动结合的原则,使小组合作学习“合”有基础,探有深度,使“合作”不仅仅是“头与头的碰撞”,更是思维与思维交融与提升,让每位同学都在小组学习的“碰撞”之中创造新知,升华素养。诚如是,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来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