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四位一体”班级团队化教育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凸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举措。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四方联动不够,未能形成强大合力。笔者通过对四方联动不够、合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四位一体”;联动;合力;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47-02
班级是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在学生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具有特色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2009年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班级为主体,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导,研究室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德育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班级团队化教育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运行,已初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四方联动不够、合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增强“四位一体”人员的合力是“四位一体”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四位一体”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下四方联动不够、合力不足的原因
(一)角色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
“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明确对“四位”人员进行了职责分工,即德育导师(公共课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专业课教师)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专业师傅;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的日常管理者,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督导者。然而,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有部分老师挂虚名、不作为,也有部分老师主动性不强,等待“分配”工作任务,还有部分老师未能挖掘自身角色内涵,简单地将工作看做“到班次数”等。这些都是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二)对“四位一体”人员的聘用不尽合理
构建“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德育导师的作用,从教学、育人、工学结合、就业四方面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除去研究室主任是学院指定的,辅导员(班主任)是学工部门选聘的之外,由于对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聘用缺乏相关的标准和制度,造成了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指导效果褒贬不一的情况。
(三)“四位”之间沟通不够、默契不足
“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不同教育功能,通过四方联动,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能力过硬、思想道德修养高尚、行为习惯优良的人才。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四位一体”老师在班级的工作总会有交叉,由于缺少交流,他们之间有时会出现一些由于沟通不够,重复性开展工作的情况,不仅不能让学生轻松成才,反而更多地增添了心理负担。
二、加强四方联动,提高“四位一体”人员合力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明晰“四位一体”人员的工作内涵
1、提高“四位一体”人员合力的前提是处理好“四位”和“几位”的关系
“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出发点是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让辅导员(班主任)、研究室主任、专业课老师、公共课老师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是说“四位一体”应当是功能性的,而不是单纯的人员叠加,也不是说每个班必须要有四个老师来共同管理。到底需要几位老师,是由老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的。如果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是由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素养好、品德高尚、社会阅历丰富的专业课教师来担任的,那么该老师已经具备了胜任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导师、德育导师这三重角色的能力。因此,该班“四位一体”就无需四个老师了。
2、提高“四位一体”人员合力必须要让“四位”人员人人有事做,班级事事有人管
这就需要让每一位老师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辅导员在“四位”人员中居于主体地位,负责班级的常规管理,通过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研究室主任着重关注专业建设与发展,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与修订,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及时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导师则应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德育导师是党组织联系学生的具体通道,通过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推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与信念根植于学生思想之中。
(二)进一步加强“四位一体”队伍建设
1、要在“四位一体”人员的选聘上下功夫
辅导员(班主任)应该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研究室主任最好由学历层次合职称高、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职业导师的选拔应该从两种人中选拔,一是企业技术骨干,一个是校内“双师型”教师。同时,职业导师应该是专业上的权威,并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带领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德育导师应该由党员、干部等担任。德育导师的标准应该是厚德之人,有高尚追求之人,其言谈举止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让学生在渴望和追求教师的赞扬过程中,点燃自己心灵的火苗,迈出向善、向上的步伐。此外,建议在班级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选聘上要能够适当给班主任一些“主动权”,让班主任参与班级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选聘。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同时成为几个班级的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又或者一个班级可以聘请多位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形成一个团队,让学生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去选择“师傅”和“引路人”。要避免“排排坐,吃果果”的做法,一方面分配和指派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班级的更好发展。
2、要加强对“四位一体”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不同角色育人作用的发挥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一定要培养老师们高度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包容心。其次,要培养老师们率先垂范的意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优秀的行为会造就优秀的学生;失范的行为,会为学生的发展设下障碍。身为教师,唯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方能发挥出“导师”的作用。再次,鉴于“四位一体”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因此,每一位“四位一体”老师都应当从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起,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便自己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四位一体”人员的管理和考核
当前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考核指标去考核研究室主任和辅导员(班主任),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对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考核却没有具体定性的文件,仅停留于定量和表象,如:撰写计划和总结、下班几次等。对于计划是否实施了,效果如何则没有明确的考评指标。虽然现阶段在对其他三位的考核上增加了辅导员(班主任)的话语权,但是却忽略了服务对象也就是学生的感受。实际上,“四位一体”工作做得好不好,满意不满意应当是由服务对象说了算。建议今后对“四位一体”工作的考核可以以班级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满意度,并将该结果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纳入到考评结果。
具体来说,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应由学工部门的常规考核和班级学生的满意度构成;对研究室主任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其对学生对职业发展定位是否准确,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的发展是否一致;对职业导师的考核应当由院(系)教学部门、学生科、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共同完成;对德育导师的考核应由党总支、学生科、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共同完成。
(四)创设更多平台为“四位一体”工作提供交流机会
学院近年来已经把辅导员(班主任)培训作为暑期的一个常规化的项目在推进。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们通过相互交流经验和做法,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也必定有所改进。然而,现阶段的“四位一体”工作强调做多于反思和交流。因此,老师们都是单打独斗做计划、各自履行角色、完成任务,却鲜少有机会共同交流、探讨、比较谁的方法更合适、怎么做才对学生更好。这无异于“闭门造车”。建议学院和系部也能够将“四位一体”工作交流作为一个常规项目来推进,在老师之间、系部之间交替开展。相信通过这种交流平台“四位一体”人员合力将更强,工作也必将做得更好。
综上,如果每一个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四位一体”人员,都能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明确自身的角色,在教学、育人、工学结合、就业方面四方联动,增强合力,那么“四位一体”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成效就会放大,必将产生“1+1>2”的效果。这样,班级建设才真正有了抓手、学生教育真正有了助手、专业能力培养真正有了舵手、班级活动开展真正有了推手。
关键词:“四位一体”;联动;合力;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47-02
班级是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在学生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具有特色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2009年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班级为主体,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导,研究室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德育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班级团队化教育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运行,已初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四方联动不够、合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增强“四位一体”人员的合力是“四位一体”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四位一体”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下四方联动不够、合力不足的原因
(一)角色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
“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明确对“四位”人员进行了职责分工,即德育导师(公共课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专业课教师)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专业师傅;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的日常管理者,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督导者。然而,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有部分老师挂虚名、不作为,也有部分老师主动性不强,等待“分配”工作任务,还有部分老师未能挖掘自身角色内涵,简单地将工作看做“到班次数”等。这些都是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二)对“四位一体”人员的聘用不尽合理
构建“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德育导师的作用,从教学、育人、工学结合、就业四方面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除去研究室主任是学院指定的,辅导员(班主任)是学工部门选聘的之外,由于对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聘用缺乏相关的标准和制度,造成了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指导效果褒贬不一的情况。
(三)“四位”之间沟通不够、默契不足
“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不同教育功能,通过四方联动,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能力过硬、思想道德修养高尚、行为习惯优良的人才。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四位一体”老师在班级的工作总会有交叉,由于缺少交流,他们之间有时会出现一些由于沟通不够,重复性开展工作的情况,不仅不能让学生轻松成才,反而更多地增添了心理负担。
二、加强四方联动,提高“四位一体”人员合力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明晰“四位一体”人员的工作内涵
1、提高“四位一体”人员合力的前提是处理好“四位”和“几位”的关系
“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出发点是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让辅导员(班主任)、研究室主任、专业课老师、公共课老师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是说“四位一体”应当是功能性的,而不是单纯的人员叠加,也不是说每个班必须要有四个老师来共同管理。到底需要几位老师,是由老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的。如果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是由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素养好、品德高尚、社会阅历丰富的专业课教师来担任的,那么该老师已经具备了胜任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导师、德育导师这三重角色的能力。因此,该班“四位一体”就无需四个老师了。
2、提高“四位一体”人员合力必须要让“四位”人员人人有事做,班级事事有人管
这就需要让每一位老师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辅导员在“四位”人员中居于主体地位,负责班级的常规管理,通过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研究室主任着重关注专业建设与发展,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与修订,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及时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导师则应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德育导师是党组织联系学生的具体通道,通过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推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与信念根植于学生思想之中。
(二)进一步加强“四位一体”队伍建设
1、要在“四位一体”人员的选聘上下功夫
辅导员(班主任)应该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研究室主任最好由学历层次合职称高、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职业导师的选拔应该从两种人中选拔,一是企业技术骨干,一个是校内“双师型”教师。同时,职业导师应该是专业上的权威,并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带领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德育导师应该由党员、干部等担任。德育导师的标准应该是厚德之人,有高尚追求之人,其言谈举止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让学生在渴望和追求教师的赞扬过程中,点燃自己心灵的火苗,迈出向善、向上的步伐。此外,建议在班级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选聘上要能够适当给班主任一些“主动权”,让班主任参与班级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选聘。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同时成为几个班级的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又或者一个班级可以聘请多位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形成一个团队,让学生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去选择“师傅”和“引路人”。要避免“排排坐,吃果果”的做法,一方面分配和指派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班级的更好发展。
2、要加强对“四位一体”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不同角色育人作用的发挥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一定要培养老师们高度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包容心。其次,要培养老师们率先垂范的意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优秀的行为会造就优秀的学生;失范的行为,会为学生的发展设下障碍。身为教师,唯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方能发挥出“导师”的作用。再次,鉴于“四位一体”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因此,每一位“四位一体”老师都应当从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起,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便自己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四位一体”人员的管理和考核
当前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考核指标去考核研究室主任和辅导员(班主任),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对职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考核却没有具体定性的文件,仅停留于定量和表象,如:撰写计划和总结、下班几次等。对于计划是否实施了,效果如何则没有明确的考评指标。虽然现阶段在对其他三位的考核上增加了辅导员(班主任)的话语权,但是却忽略了服务对象也就是学生的感受。实际上,“四位一体”工作做得好不好,满意不满意应当是由服务对象说了算。建议今后对“四位一体”工作的考核可以以班级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满意度,并将该结果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纳入到考评结果。
具体来说,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应由学工部门的常规考核和班级学生的满意度构成;对研究室主任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其对学生对职业发展定位是否准确,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的发展是否一致;对职业导师的考核应当由院(系)教学部门、学生科、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共同完成;对德育导师的考核应由党总支、学生科、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共同完成。
(四)创设更多平台为“四位一体”工作提供交流机会
学院近年来已经把辅导员(班主任)培训作为暑期的一个常规化的项目在推进。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们通过相互交流经验和做法,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也必定有所改进。然而,现阶段的“四位一体”工作强调做多于反思和交流。因此,老师们都是单打独斗做计划、各自履行角色、完成任务,却鲜少有机会共同交流、探讨、比较谁的方法更合适、怎么做才对学生更好。这无异于“闭门造车”。建议学院和系部也能够将“四位一体”工作交流作为一个常规项目来推进,在老师之间、系部之间交替开展。相信通过这种交流平台“四位一体”人员合力将更强,工作也必将做得更好。
综上,如果每一个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四位一体”人员,都能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明确自身的角色,在教学、育人、工学结合、就业方面四方联动,增强合力,那么“四位一体”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成效就会放大,必将产生“1+1>2”的效果。这样,班级建设才真正有了抓手、学生教育真正有了助手、专业能力培养真正有了舵手、班级活动开展真正有了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