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存在问题
1、三维目标缺失。
有些老师没有正确领会“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交融的三个维度,也不懂“三维目标”应该怎样整合才是最有效的,实际教学中人为地、机械地将它们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和能力却“不教会”,该让学生会学的过程和方法却“不会教”,该让学生乐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教不会”。
(1)知识和能力马马虎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实施与具体操作,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和能力等基础性目标的把握,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游离于知识之外或凌驾于知识之上,这是一种“头重脚轻”的脑体倒挂现象,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知识和能力马马虎虎,语文综合素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过程和方法简简单单。一些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过程和方法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活,缺少真正的过程体验,所学的知识只是一些现成的结论,很难有对方法的感悟,更难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无法充分体现。
2、三维目标偏重。
(1)知识能力扎扎实实。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讲究精讲多练,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能力的操演和熟练,学生也因此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能力。但在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2)过程方法热热闹闹。当今有些语文课,从表面上看起来,整个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教师是播音员,学生是听众,课堂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必要的训练和积累,在学生的失语中教学成了多媒体的附庸,这样的语文课偏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削弱的却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人文精神。
3、三维目标分离。
(1)游离于知识和能力之外的过程和方法。由于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因而有些教师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能力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其本质就是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同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种无意把活动过程作为语文知识学习运用过程的教学,其结果将是相当的危险。
(2)游离于过程和方法之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游离文本语境,硬生生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在知识的基础上、过程和方法中渗透情感体验,而是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贴标签”的办法,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给知识强行穿上一件情感的“外衣”,这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二)解决策略
1、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又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所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必须关注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样,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必须以语言学习为基础,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则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又培养了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得到均衡发展。
2、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必须依托知识和能力,融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是中介,是实现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强调过程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价值,就是从根本上克服教学中“目中无人”的现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托文本,体验过程,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贯彻落实三维目标。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将目标的三个维度按照最佳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有结构的系统,才能在过程中掌握方法,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三维目标缺失。
有些老师没有正确领会“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交融的三个维度,也不懂“三维目标”应该怎样整合才是最有效的,实际教学中人为地、机械地将它们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和能力却“不教会”,该让学生会学的过程和方法却“不会教”,该让学生乐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教不会”。
(1)知识和能力马马虎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实施与具体操作,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和能力等基础性目标的把握,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游离于知识之外或凌驾于知识之上,这是一种“头重脚轻”的脑体倒挂现象,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知识和能力马马虎虎,语文综合素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过程和方法简简单单。一些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过程和方法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活,缺少真正的过程体验,所学的知识只是一些现成的结论,很难有对方法的感悟,更难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无法充分体现。
2、三维目标偏重。
(1)知识能力扎扎实实。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讲究精讲多练,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能力的操演和熟练,学生也因此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能力。但在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2)过程方法热热闹闹。当今有些语文课,从表面上看起来,整个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教师是播音员,学生是听众,课堂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必要的训练和积累,在学生的失语中教学成了多媒体的附庸,这样的语文课偏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削弱的却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人文精神。
3、三维目标分离。
(1)游离于知识和能力之外的过程和方法。由于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因而有些教师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能力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其本质就是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同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种无意把活动过程作为语文知识学习运用过程的教学,其结果将是相当的危险。
(2)游离于过程和方法之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游离文本语境,硬生生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在知识的基础上、过程和方法中渗透情感体验,而是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贴标签”的办法,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给知识强行穿上一件情感的“外衣”,这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二)解决策略
1、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又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所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必须关注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样,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必须以语言学习为基础,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则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又培养了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得到均衡发展。
2、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必须依托知识和能力,融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是中介,是实现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强调过程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价值,就是从根本上克服教学中“目中无人”的现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托文本,体验过程,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贯彻落实三维目标。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将目标的三个维度按照最佳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有结构的系统,才能在过程中掌握方法,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