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整合化的研究与解决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存在问题
  1、三维目标缺失。
  有些老师没有正确领会“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交融的三个维度,也不懂“三维目标”应该怎样整合才是最有效的,实际教学中人为地、机械地将它们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和能力却“不教会”,该让学生会学的过程和方法却“不会教”,该让学生乐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教不会”。
  (1)知识和能力马马虎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实施与具体操作,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和能力等基础性目标的把握,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游离于知识之外或凌驾于知识之上,这是一种“头重脚轻”的脑体倒挂现象,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知识和能力马马虎虎,语文综合素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过程和方法简简单单。一些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过程和方法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活,缺少真正的过程体验,所学的知识只是一些现成的结论,很难有对方法的感悟,更难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无法充分体现。
  2、三维目标偏重。
  (1)知识能力扎扎实实。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讲究精讲多练,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能力的操演和熟练,学生也因此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能力。但在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2)过程方法热热闹闹。当今有些语文课,从表面上看起来,整个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教师是播音员,学生是听众,课堂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必要的训练和积累,在学生的失语中教学成了多媒体的附庸,这样的语文课偏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削弱的却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人文精神。
  3、三维目标分离。
  (1)游离于知识和能力之外的过程和方法。由于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因而有些教师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能力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其本质就是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同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种无意把活动过程作为语文知识学习运用过程的教学,其结果将是相当的危险。
  (2)游离于过程和方法之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游离文本语境,硬生生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在知识的基础上、过程和方法中渗透情感体验,而是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贴标签”的办法,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给知识强行穿上一件情感的“外衣”,这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二)解决策略
  1、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又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所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必须关注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样,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必须以语言学习为基础,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则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又培养了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得到均衡发展。
  2、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必须依托知识和能力,融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是中介,是实现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强调过程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价值,就是从根本上克服教学中“目中无人”的现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托文本,体验过程,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贯彻落实三维目标。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将目标的三个维度按照最佳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有结构的系统,才能在过程中掌握方法,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自主合作学习是我校的一个研究课题,开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收效却不是很明显。原因何在?我想还是我们的观念没有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该变,我们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一些感慨。  一、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推陈促新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来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观念。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对学生包办
期刊
(一)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
期刊
面对一群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情绪不够稳定的初中生,作为班主任,无不感到压力沉重。所幸的是,我带的班级,期期纪律、卫生及综合考核均为我校年级第一,年年评为“先进集体”,届届会考,各科成绩都在全县前茅。要说个中原因,只是入学教育抓得扎实而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初一新生入学后,扎扎实实的入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上学校常规工作的轨道。这不仅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班
期刊
同学们写作文,经常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看着作文题目发呆;抑或是有很多素材却不知如何选择。还有的作文立意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就是不能打动人。究其原因,都是在选择材料的环节出了问题。写作有了好的材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如同沙里淘金,只有在大量的材料中精挑细选,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佳作来。  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问渠
期刊
一、明确预习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许多学生往往认为,预习就是无非将要学习的知识大略浏览一遍或两遍即可;或是将课前预习提示或课后思考题读一读,或想一想;或是从课文中找、查出不认识的生字或难理解的词语标一标,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而不是深入去课文中阅读去读、去探索、去深思、去独立感悟和去发现问题;或运用学习工具书去解决自己在读中产生的问题,去解决学中的思考题,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接受新知识,为将要
期刊
当我第一次与《老人与海》见面的时候,我没有理解透文章的含义。独有的感觉,只是在语文的阅读能力、生字的书写能力方面满足孩子们一时的做课后训练的需求,没有过多的去关注文章的主要内涵,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悔。  第二次接触这篇文章,有了第一次的基础,这一次我就用力的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去感受那种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硬汉精神。我们就要学习老人的那种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拼搏的英武形象。这也是我们能把这篇文
期刊
一、朗读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课文”是很多学生喜爱的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感情或是能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的文章,学生尤其喜欢。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主旨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课文《皇帝的新装》讲的是统治者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并且了两个骗子当的故事,课文的对话极多,这样,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征。再通过课本剧表演让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作文是反映学生思想情绪的一面镜子,它具有敏锐、迅速、集中表现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教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可是,我一次次翻开学生作文本,总会让人惊讶不已:文不对题的、三言两语的、胡编乱抄的、张冠李戴的、甚至还有求人代劳的,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纵观学生的作文弊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症结就是厌倦作文。  有不少教师认为
期刊
著名教育家薛法根说:简约就是以减驭繁,返璞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以《莫泊桑拜师》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构建简约的语文课堂?  一、抓住文章线索,简化教学环节  面对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我们在研读时往往分析的面面俱到,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人文内涵,情感升华等。因此,各个教学环节也变的花样百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对如何加强学生的管理和正常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更是感到重任在肩,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那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就成为刚接手新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头等大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学生,在盲目中教育和教学,老师们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做法,既不利于教学工作,有时还会挫伤和打击学生稚嫩的心灵,出现不可估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