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朗读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课文”是很多学生喜爱的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感情或是能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的文章,学生尤其喜欢。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主旨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课文《皇帝的新装》讲的是统治者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并且了两个骗子当的故事,课文的对话极多,这样,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征。再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实践证明,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都期待着下次语文课的到来。
  二、朗读可以纠正学生的字音、字形、字义
  学生在朗读中,教师便可以发现文章中的一些字的字音是否读准了,通过字音也可发现学生是否记住了字形,特别是形近字或已经变异的形声字。如把“陶后鲜有闻”中的 “鲜”xiǎn读成“Xiān”,把“湛”读成“甚”等。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到了字义,如有的学生把“哪”读成“那”,把“买”读成“卖”,把“铿锵”读成“坚强”等。但课堂上教师不可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来读给教师听,可以采用小组内同学间互读,互相指出的方法,纠正学生在记忆中的错误,理解上的错误,教师再抽查部分同学生便可大致了解班上的情况。学生在互读的过程中可能对某些字词发生争议,教师便可循机视导,引导他们利用工具书和上下文来记住和理解词。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采用补讲、个别辅导,同学间帮助等办法来进行弥补。
  三、学生的语感在朗读教学中得到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言,语文学科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语文素质——语感。叶圣陶先生还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其实,语感就是语文最本质的东西,它是一种经验,是一种语文综合感受能力。教师应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手段,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融入到对语文这一文化载体的学习中,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对各种作品的反复吟咏、体味中得以提高。放声朗读,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好的文章反复诵读,会提高对语言规范的鉴别能力,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敏感的觉察到问题加以排斥。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吟读、诵读、放声读等形式,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教师在范读中,应通过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地、轻重缓急地将书面表达的局限予以消除,将不易觉察的隐性的东西全都表现出来。学生的模仿力很强,他们通过教师对课文中抒情色彩强烈的句段的范读,能逐步把握语言上的抑扬顿挫和情感上的喜怒哀乐。
  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的语文教材,大部分语言优美生动,蕴涵的内容比较丰富,在教学法,更应以读代讲。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把济南冬天写得非常可爱,对济南冬天的山水进行了描写,语言清丽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济南冬天温情可爱、风景优美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济南冬天的热爱。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会,加上学生们自己丰富的想象,他们所能体会到的,往往比老师们想象的更加鲜活,美丽。学生经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生动语言,错落有序的结构,抑扬顿挫的语调,犹如思维的向导,不知不觉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通过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最关键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方法,不少学生能在读中发现问题,并且努力去解决,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五、朗读文言文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义理解,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六、朗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的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由于受方言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不规范,语文教学中,教材所精选的课文,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学生通过朗读,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优美的语言随口而出,不规范的语言得到改造,学生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语文成败,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学生重视朗读!
其他文献
一、要有精美的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
期刊
首先,收集材料,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
期刊
一、直观形象,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哪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一
期刊
写作在中考中占分比例很大,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分数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写作的要求:“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三点要求在全国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得到充分体现。话题作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独领风骚,但就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现状来看,学生作文写“话”存在各种问题:“话”不真实、不健康、不正确,有些偏激;“
期刊
自主合作学习是我校的一个研究课题,开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收效却不是很明显。原因何在?我想还是我们的观念没有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该变,我们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一些感慨。  一、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推陈促新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来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观念。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对学生包办
期刊
(一)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
期刊
面对一群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情绪不够稳定的初中生,作为班主任,无不感到压力沉重。所幸的是,我带的班级,期期纪律、卫生及综合考核均为我校年级第一,年年评为“先进集体”,届届会考,各科成绩都在全县前茅。要说个中原因,只是入学教育抓得扎实而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初一新生入学后,扎扎实实的入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上学校常规工作的轨道。这不仅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班
期刊
同学们写作文,经常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看着作文题目发呆;抑或是有很多素材却不知如何选择。还有的作文立意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就是不能打动人。究其原因,都是在选择材料的环节出了问题。写作有了好的材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如同沙里淘金,只有在大量的材料中精挑细选,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佳作来。  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问渠
期刊
一、明确预习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许多学生往往认为,预习就是无非将要学习的知识大略浏览一遍或两遍即可;或是将课前预习提示或课后思考题读一读,或想一想;或是从课文中找、查出不认识的生字或难理解的词语标一标,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而不是深入去课文中阅读去读、去探索、去深思、去独立感悟和去发现问题;或运用学习工具书去解决自己在读中产生的问题,去解决学中的思考题,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接受新知识,为将要
期刊
当我第一次与《老人与海》见面的时候,我没有理解透文章的含义。独有的感觉,只是在语文的阅读能力、生字的书写能力方面满足孩子们一时的做课后训练的需求,没有过多的去关注文章的主要内涵,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悔。  第二次接触这篇文章,有了第一次的基础,这一次我就用力的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去感受那种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硬汉精神。我们就要学习老人的那种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拼搏的英武形象。这也是我们能把这篇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