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汝言得官失官记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汝言,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九年状元。此人的经历极富戏剧性:偶然高中状元,偶然丢失高官。
  龙汝言原是一位穷秀才,秀才是不能入仕的。他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想在京城谋到一个差事,结果大失所望。没奈何,他只好在一位都统家教书糊口。
  这一年,适逢嘉庆皇帝寿诞,都统依例应写祝寿诗词,与贺礼一块儿呈上去。因为家中有教书先生,都统想偷闲一回,于是让龙汝言代写祝寿诗。龙氏自然格外认真。他想,从来的贺词都是千篇一律,没什么意思。冥思苦想之后,他从康熙、乾隆二帝的御制诗中,选出一百句,别出心裁地组成一首集句诗。
  嘉庆帝看了这首祝寿诗,十分高兴。都统不敢贪功,据实以告。皇上得知作者乃一江南秀才时,向大臣们夸奖道:南方读书人往往不太读先帝的诗,龙汝言对先帝的诗如此熟悉,足见其爱君之诚。于是赏其举人,特许他参加即将开始的会试。
  会试完毕,龙汝言落榜。嘉庆帝关心此人,一见龙汝言榜上无名,心里很不高兴,但又不便明说,只叹息这次科考水平不高。阅卷大臣们不明所以,颇费猜疑。后来左右打听,终于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大考来临。有关大员特意提前打招呼:必取龙汝言为进士!殿试后,阅卷官干脆将龙汝言名列第一。于是,一份录取名单摆在皇帝面前:状元龙汝言,榜眼祝庆蕃,探花伍长华……这一回,嘉庆帝得意极了,向大臣们自夸:我的眼力果然不错!
  皇帝愈想愈高兴。于是,越级任命龙汝言为南书房行走,参与高宗(乾隆帝)实录的修撰。
  龙汝言大魁天下之后,娶了富有官员家的小姐为妻。状元府得力于妻家出钱张罗,布置得体面豪华,从此,其妻在家一言九鼎。这位夫人偏偏性情暴烈,不时作河东狮吼,龙氏只得忍气吞声,从不敢得罪她。
  一日,实录馆小吏将部分高宗实录稿送来校阅。其时,夫人正大发雷霆,龙汝言则躲到朋友家中去了。龙妻见小吏送来实录稿,接过来顺手丢在桌上。次日,小吏来取校阅稿,其妻一言不发,将实录初稿原封不动地交出。实录馆以为龙汝言已经校阅,依例夹入“龙汝言恭阅”的黄签,呈送皇帝最后审定。
  这一天,龙汝言刚刚回家,正与夫人赔罪。一道圣旨如晴天霹雳,将夫妇俩轰得晕头转向:“龙汝言精神不周,办事疏忽,着即革职,永不叙用!”
  原来,龙汝言未曾校阅的实录稿中,“高宗纯皇帝”一处有至关重要的失误,将“纯”字误为“绝”字。这等于是对先帝的恶意诅咒,龙汝言自然难逃厄运。有黄签为证,龙氏百口莫辩,只好吞下这杯苦酒。
  最最关键的是圣旨中“永不叙用”一语,这等于宣判了仕途上的死刑。龙汝言盼望有一天嘉庆帝能回心转意,原谅他这一过失,却总无佳音。嘉庆二十五年,仁宗皇帝归天了。龙汝言在灵前披麻戴孝,哭得死去活来。新即位的道光皇帝对这位前科状元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赏他一个小小的内阁中书的职衔(从七品)。
  龙汝言总算又重返仕途上来了。因为是哭灵得来的官职,同僚总有点儿瞧不起。龙汝言呢,也只有落落寡欢、悲悲切切……
  
  (责任编辑/孙开颜)
其他文献
杨乃武与毕秀姑(小白菜)一案,是清代四大奇案之一,也是一起令人瞩目的大冤案。此案能最后平反昭雪,著名的两代帝师翁同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从一开始就怀疑此案有诈,到最后京审、结案,翁同和一直是关注并参与的。  翁同和在他日记中曾详细记录此案,不但在刑部任上如此,即使调任为户部侍郎后,仍然重视关注此案。  首先是他接到此案时,杨案已经经过了县、府、臬、抚、钦差大臣五审定案,几乎是已成“铁案”。当时刑部
期刊
1942年8月23日,英文报纸《北京新闻》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了一条爆炸性新闻: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中国猿人头盖骨被盗,有名的“北京人”被人用模型调换。顿时,中国学术界震动了,全国震动了!    周口店大发现    1929年12月初,北平早已进入了冬令时节,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在北平城西南约50公里处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里,一群考古工作者正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是:裴文中和乔德瑞、宋国瑞、刘义山,还有
期刊
赵匡胤做皇帝的第三年,秘密地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用黄幔覆盖,门户封闭甚严。规定:每年祀享或新天子接位,参拜太庙之后,都要来恭读碑文。皇帝来到寝殿夹室,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黄门陪同,其余群臣都站立庭中,不准靠近。皇帝进入室内,小黄门焚香明烛,揭开帐幔,立即退出阶下,皇帝到碑前,跪着默诵。然后再拜而出,十分神秘。  碑上究竟写了什么,臣僚都不得而知。直到靖康之变后,人们才得进入夹室。原来室中
期刊
冯道,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生于唐末僖宗朝,卒于后周显德元年(即公元954年)终年73岁。五代时期,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姓十君,且倍受朝廷重用,做过六个皇帝的宰相,可谓官运颇佳。但其数易其主,特别是还曾奉契丹的经历却深为后世所不齿。冯道,成为中国历史上专以官职为目的,毫无气节,“事君如佣者”的典型,被谑称为“官场不倒翁”。  唐末,冯道是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幕僚,刘守光兵败后,
期刊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长期封闭的社会使人们无法认识外部世界,如同“井底之蛙”看不到广阔的天空。士大夫讳谈外国,固步自封,就连头脑清醒的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也曾以为英国兵“足不能屈伸,长棍一挥即倒”。徒然成了外人的笑料。1840年和1860年的两次战争,使更多的人睁开了眼睛,清政府的一部分人也感到有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必要。于是,官方派员考察成为近代中国和西方交流上的
期刊
王银茂 编选    吴 烈,江西萍乡人。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政委兼卫戍区第二政委、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当年在延安为张思德同志主持追悼会。  权希军,山东烟台人,1926年生,历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中国书协顾问。  欧阳中石,山东泰安人,1928年生,系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理事、北
期刊
在清朝,男人头上都拖着一条长辫子。  那么辫子是怎么来的?这要从孙之獬此人说起。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崇祯时进士,官侍讲。曾因争(三朝要典)的存废问题,痛哭于朝堂之上,一时颇得直言敢谏的美誉。迨清兵入关,他却率先迎降了。是时,清朝皇帝设朝。满汉大臣分列。凡明朝降官,仍服明朝衣冠。孙之獬瞅准了这个独邀眷宠的好机会,便首先削发,穿上满族服装,上朝后,站在满族大臣序列中。满臣以他为汉人,将他驱逐出队;
期刊
“先生”,是古今常用的称谓语,它人书较早,其语义因对象不同而不同,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最早,“先生”一词是表示敬意的。《孟子》说:“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春秋战国以后,“先生”专指师长或德高望重之士。后来,“先生”一词指教学授徒之士——即老师。他们也往往被称或自谓“先生”,如“河东先生”、“五柳先生”、“颖川先生”等等。  “先生”还与医家结缘。因医术、医药可以起死回生;医德对世人有师范作
期刊
提起铁索桥,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泸定桥。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在大渡河上飞夺泸定桥,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手攀铁栏杆,脚踏摇晃的铁索,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从此,人们对铁索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泸定桥也从此名扬天下,但它却不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应是位于云南省永平县杉阳乡与保山市水寨乡之间的澜沧江上的霁虹桥。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技史》中甚至称之为“世界现
期刊
在新加坡马里士他路旁,有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别墅——晚晴园(孙逸仙别墅)。这栋占地2760平方米,楼房建筑面积940平方米,呈凸字形,座东偏南的建筑物,是建筑学上称为“古典殖民地别墅”的代表作,采用上世纪末盛行于欧洲的巴拉甸风格,再加上中国风格和马来风格而形成的一种东西混合设计形式。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对称美,走廊宽阔,活叶窗板。通风设备良好,可防阳光和雨水的侵袭,适合热带气候。我国厦门鼓浪屿本世纪初的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