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朝,男人头上都拖着一条长辫子。
那么辫子是怎么来的?这要从孙之獬此人说起。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崇祯时进士,官侍讲。曾因争(三朝要典)的存废问题,痛哭于朝堂之上,一时颇得直言敢谏的美誉。迨清兵入关,他却率先迎降了。是时,清朝皇帝设朝。满汉大臣分列。凡明朝降官,仍服明朝衣冠。孙之獬瞅准了这个独邀眷宠的好机会,便首先削发,穿上满族服装,上朝后,站在满族大臣序列中。满臣以他为汉人,将他驱逐出队;又归汉班,汉臣又以他削发着满装,不纳。这使得他狼狈之极。脸面丢尽。羞愤之余,上疏清帝:“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清帝准奏,下令汉人薙(剃)发,违者杀无赦。
自此,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激起汉族为“护发”而抗清的滚滚波涛。
在孙之獬的家乡,谢迁领导的护发抗清军,一举攻克淄川城,首先将孙之獬一家杀死。孙之獬正巧在家,被民军捉住,但并不急于杀死他,有意让他活受罪:将他捆绑了十多天,用各种方法消遣他。最后将他的嘴缝住,用刀一片一片地脔割而死。既发泄了愤怒,又儆戒他人。
武装反抗薙发的风暴,一时之间席卷全国。其中以江阴人民的抗战。最具代表性。
明朝的江阴知县林之骥,在清兵渡江时挂印而去。主簿莫士英迎降。清军派方亨为知县。方亨河南人,崇祯进士。当时河南还在明军手里,他却偷偷出境投降清兵,上任时。适值清军下令江阴,限三日薙发。城中百姓推举代表,会见方亨,请求他转呈上司,允许居民留发。结果遭到他的训斥。并将代表赶出。
消息一传开,群情激愤。秀才许用召集青年学子于孔庙集会。他登台演说,宣言“头可断,发决不可蓬也!”方知县发出“留发不留头,留发不留头”的布告。更是火上浇油。所请不遂,薙去不甘,那么出路只有一条:武装抵抗了。
抗清民军首先将方亨、莫士英等降官杀死,推举典史阎应元为主帅,以弹丸小城,抗击数以十万计的清兵,血战八十一天,歼灭清兵七万五千余(大部为降清明军)。城内有九万五千余人壮烈牺牲。城破之日,清帅下令屠城,不分男女老幼,全城人尽被杀死。封刀之日。清查发现幸存者仅五十三人。他们是躲在某寺佛塔顶端的一些病废残疾者。
江阴人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宁肯战死决不求饶,从阎应元以至庶民百姓,无一人投降。他们所争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头发吗?旧史家说是为了“保存大明三百里江山”。其实朝代更迭,政权转换,老百姓是并不怎么关心的。他们以死捍卫的是文化传统,并非哪个王朝。这在《江阴义民答清兵劝降书》中说得尤为明白剀切:“虽经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旧。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城乡老少,誓死不从。”可见削发胡服是背叛祖宗的奇耻大辱,不可等闲视之。南明鲁王大臣徐孚远被俘后,指其发誓日:“我宁全发而死,必不去发而生。”大将邵一梓兵败,被杀前要求:“不可破我网巾(古代男子包裹头发的一种器具),使我无以见君亲于地下!”
由此可见,文化传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过政权。历史上朝代更易频频,而文化传统总是一脉相承,未曾中断。孙之獬单是背叛旧主,投靠新朝,不过是气节有亏;而违背、出卖祖宗传统,才构成滔天大罪,食其肉寝其皮,人们犹觉未解心头之恨呢!
(责任编辑/孙开颜)
那么辫子是怎么来的?这要从孙之獬此人说起。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崇祯时进士,官侍讲。曾因争(三朝要典)的存废问题,痛哭于朝堂之上,一时颇得直言敢谏的美誉。迨清兵入关,他却率先迎降了。是时,清朝皇帝设朝。满汉大臣分列。凡明朝降官,仍服明朝衣冠。孙之獬瞅准了这个独邀眷宠的好机会,便首先削发,穿上满族服装,上朝后,站在满族大臣序列中。满臣以他为汉人,将他驱逐出队;又归汉班,汉臣又以他削发着满装,不纳。这使得他狼狈之极。脸面丢尽。羞愤之余,上疏清帝:“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清帝准奏,下令汉人薙(剃)发,违者杀无赦。
自此,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激起汉族为“护发”而抗清的滚滚波涛。
在孙之獬的家乡,谢迁领导的护发抗清军,一举攻克淄川城,首先将孙之獬一家杀死。孙之獬正巧在家,被民军捉住,但并不急于杀死他,有意让他活受罪:将他捆绑了十多天,用各种方法消遣他。最后将他的嘴缝住,用刀一片一片地脔割而死。既发泄了愤怒,又儆戒他人。
武装反抗薙发的风暴,一时之间席卷全国。其中以江阴人民的抗战。最具代表性。
明朝的江阴知县林之骥,在清兵渡江时挂印而去。主簿莫士英迎降。清军派方亨为知县。方亨河南人,崇祯进士。当时河南还在明军手里,他却偷偷出境投降清兵,上任时。适值清军下令江阴,限三日薙发。城中百姓推举代表,会见方亨,请求他转呈上司,允许居民留发。结果遭到他的训斥。并将代表赶出。
消息一传开,群情激愤。秀才许用召集青年学子于孔庙集会。他登台演说,宣言“头可断,发决不可蓬也!”方知县发出“留发不留头,留发不留头”的布告。更是火上浇油。所请不遂,薙去不甘,那么出路只有一条:武装抵抗了。
抗清民军首先将方亨、莫士英等降官杀死,推举典史阎应元为主帅,以弹丸小城,抗击数以十万计的清兵,血战八十一天,歼灭清兵七万五千余(大部为降清明军)。城内有九万五千余人壮烈牺牲。城破之日,清帅下令屠城,不分男女老幼,全城人尽被杀死。封刀之日。清查发现幸存者仅五十三人。他们是躲在某寺佛塔顶端的一些病废残疾者。
江阴人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宁肯战死决不求饶,从阎应元以至庶民百姓,无一人投降。他们所争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头发吗?旧史家说是为了“保存大明三百里江山”。其实朝代更迭,政权转换,老百姓是并不怎么关心的。他们以死捍卫的是文化传统,并非哪个王朝。这在《江阴义民答清兵劝降书》中说得尤为明白剀切:“虽经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旧。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城乡老少,誓死不从。”可见削发胡服是背叛祖宗的奇耻大辱,不可等闲视之。南明鲁王大臣徐孚远被俘后,指其发誓日:“我宁全发而死,必不去发而生。”大将邵一梓兵败,被杀前要求:“不可破我网巾(古代男子包裹头发的一种器具),使我无以见君亲于地下!”
由此可见,文化传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过政权。历史上朝代更易频频,而文化传统总是一脉相承,未曾中断。孙之獬单是背叛旧主,投靠新朝,不过是气节有亏;而违背、出卖祖宗传统,才构成滔天大罪,食其肉寝其皮,人们犹觉未解心头之恨呢!
(责任编辑/孙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