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本文主要针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培养;强化
语文教师应当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为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的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引导学生贴近生活
教育有时候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的教育作用以及它的意义要比我们课堂上的教育意义大得很多。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或事物与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效率会提高很多[1]。以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选读课文为例,在正式学习这篇小故事前会提出“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熟读本篇课文,再通过接下来的引导看一看故事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故事中描写了3个牧羊的小孩在村子里疏通泉眼并砌成了一口小井。十年后,当他们长成强健的青年聚集在小井旁边时,互相诉说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当美丽的智慧女儿再次出现时,她听到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概括了幸福的含义。我会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通过熟读课文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幸福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劳动做出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感受到幸福的:幸福是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幸福是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幸福是和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通过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真正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知生活。
二、确立“以文促人”“以人促文”的新型语言学习心态
在新语文素养观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科学处理好语文学习者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确立“以文促人”“以人促文”的新型语言学习心态,努力实现小学语文学习与小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2]。在实践中,語文教师要确立语文教学“为学习者服务”的理念,将语言实践、语言运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让小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中生成语文素养;要将语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统一观,按照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进行语文教学,自觉服务于学生信息交际与思想交流,体现语文教学对学习者生活及发展的实际意义;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普通话这一语言环境的建设,让语言环境成为沟通语言教学与语言运用的桥梁,把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交际密切联系起来。
语文情理课堂,学生要有感性的激情飞扬,也需要理性的静心默想。课堂静默,这适度的沉潜是唤醒学生理性的极佳契机。当然,这种唤醒应该是用心的、有度的、适时的、有序的:首先要创造机会[3]。在课堂中要有意安排一些教学环节给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认真地想一想再说”,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是设计难度。教师要用心寻找问题的价值,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找出那些适合学生细想的有着适宜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学习。再者就是确定数量。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堂课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细想之后才能作答。根据课堂实际,在一堂课中,安排2~3处细想环节是最为合适的。最后是给足时间。观点的形成、思维的完善当然需要时间的过程,要做到深思熟虑就更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
三、加强语文课堂上的训练
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读通文章,提高识字水平。然而由于受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学习中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4]。对于独立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读懂课文作一下铺垫。然后,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体会文义,理清结构。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就形成了较强的语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感悟中积累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训练的效果,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突出训练重点。了解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语言文字特点。
四、课堂板书的整理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一定不要让学生对所有讲解或是黑板上教师缩写的内容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将会成为单纯的抄写机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笔记中要多使用自己所指导的语言,抓住教师讲授中的关键词以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这些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线索或是起因等[5]。例如,在古诗词等课文中“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无声”……这些文字中蕴含的不同感情特点,教师不要单纯的实现学生对表面意思的理解,同时还要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且在学生具备; 了一定的积累量后,可以对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分析,例如,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在关于思乡、团圆中一般会出现的意象为: 月亮、节日等等。进而拔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论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由于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因而要想提升语文能力就必须要借助大量的语文实践。小学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堂中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朗读时间和机会,并引导学生开展有层次和个性的阅读方式,并且指导学生通过拿笔记、参与板书设计和课程剧本表演等,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升其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对此,教师要对多种语文素养和能力提升的途径开展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关振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实施策略[J]. 北方文学(下旬),2017,22(06):159-161.
[2] 刘相华,马琼. 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2(03):84-85.
[3] 倪海燕.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6(09):33.
[4] 辛中孝.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1):306.
[5] 缪华莉.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 亚太教育,2016,(18):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培养;强化
语文教师应当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为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的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引导学生贴近生活
教育有时候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的教育作用以及它的意义要比我们课堂上的教育意义大得很多。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或事物与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效率会提高很多[1]。以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选读课文为例,在正式学习这篇小故事前会提出“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熟读本篇课文,再通过接下来的引导看一看故事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故事中描写了3个牧羊的小孩在村子里疏通泉眼并砌成了一口小井。十年后,当他们长成强健的青年聚集在小井旁边时,互相诉说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当美丽的智慧女儿再次出现时,她听到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概括了幸福的含义。我会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通过熟读课文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幸福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劳动做出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感受到幸福的:幸福是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幸福是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幸福是和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通过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真正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知生活。
二、确立“以文促人”“以人促文”的新型语言学习心态
在新语文素养观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科学处理好语文学习者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确立“以文促人”“以人促文”的新型语言学习心态,努力实现小学语文学习与小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2]。在实践中,語文教师要确立语文教学“为学习者服务”的理念,将语言实践、语言运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让小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中生成语文素养;要将语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统一观,按照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进行语文教学,自觉服务于学生信息交际与思想交流,体现语文教学对学习者生活及发展的实际意义;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普通话这一语言环境的建设,让语言环境成为沟通语言教学与语言运用的桥梁,把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交际密切联系起来。
语文情理课堂,学生要有感性的激情飞扬,也需要理性的静心默想。课堂静默,这适度的沉潜是唤醒学生理性的极佳契机。当然,这种唤醒应该是用心的、有度的、适时的、有序的:首先要创造机会[3]。在课堂中要有意安排一些教学环节给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认真地想一想再说”,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是设计难度。教师要用心寻找问题的价值,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找出那些适合学生细想的有着适宜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学习。再者就是确定数量。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堂课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细想之后才能作答。根据课堂实际,在一堂课中,安排2~3处细想环节是最为合适的。最后是给足时间。观点的形成、思维的完善当然需要时间的过程,要做到深思熟虑就更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
三、加强语文课堂上的训练
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读通文章,提高识字水平。然而由于受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学习中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4]。对于独立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读懂课文作一下铺垫。然后,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体会文义,理清结构。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就形成了较强的语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感悟中积累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训练的效果,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突出训练重点。了解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语言文字特点。
四、课堂板书的整理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一定不要让学生对所有讲解或是黑板上教师缩写的内容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将会成为单纯的抄写机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笔记中要多使用自己所指导的语言,抓住教师讲授中的关键词以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这些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线索或是起因等[5]。例如,在古诗词等课文中“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无声”……这些文字中蕴含的不同感情特点,教师不要单纯的实现学生对表面意思的理解,同时还要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且在学生具备; 了一定的积累量后,可以对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分析,例如,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在关于思乡、团圆中一般会出现的意象为: 月亮、节日等等。进而拔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论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由于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因而要想提升语文能力就必须要借助大量的语文实践。小学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堂中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朗读时间和机会,并引导学生开展有层次和个性的阅读方式,并且指导学生通过拿笔记、参与板书设计和课程剧本表演等,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升其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对此,教师要对多种语文素养和能力提升的途径开展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关振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实施策略[J]. 北方文学(下旬),2017,22(06):159-161.
[2] 刘相华,马琼. 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2(03):84-85.
[3] 倪海燕.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6(09):33.
[4] 辛中孝.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1):306.
[5] 缪华莉.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 亚太教育,2016,(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