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的北碚区不同于其他区的繁华喧嚣,有着绝然于世的幽静。正是在这里,在缙云山南麓,嘉陵江北岸,坐落着我的母校——西南大学(以下简称“西大”),她生于西南、立于西南,以西南独特之资源哺育学生,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
当初,我为学师范而来;如今,我已从母校毕业,成为一名省重点高中的生物教师。我时常回想起母校的点点滴滴,正是母校的辛勤教诲,才成就了今时今日的我。
教师梦的起点
犹记得高考成绩出来之时,我的成绩不错,有很多选择。一心想学师范的我,在西大等几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中犹豫了很久,最后郑重地填上了“西南大学”四个字。毫不意外,我被录取了,这里成了我教师梦的起点。如今回首,我并没有一丝后悔,因为我在这里得到的太多太多。
西大对于教师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刚开始入学,辅导员会细心地和每位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于教师的看法,是否真正热爱教育这一行业。大学第一年设置的多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重视对数学、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年设置的多为专业课程,遗传学、微生物培养、普通动物学、植物学等,学校有导师轮换制度,学期末有导师評价,学生可以投票选择最喜爱的教授,毕业论文也可以请该教授指导。我学的是一门实验学科,而学校的各大实验室器材配备齐全,我们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学习。
我是一名公费师范生,而西大非常重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快速出台并落实了相关政策,免费安排师范生毕业到户口所在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与其他学生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和对外交流机会。学校也会安排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可拿到教师资格证。为了给公费师范生继续深造提供好的条件保障,公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学校还可以录取他们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职学习专业课程,比如我在毕业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后,就利用寒暑假时间回到学校继续深造研究生课程。
除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培养,学校还为公费师范生提供了去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成绩优秀、英语突出的学生可以在大三申请加拿大温莎大学交流项目,在加拿大交换学习一学期,期间免住宿费、学习费用,只需准备生活费即可。学生在交换期间可以在温莎大学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科目,感受东西方教育环境的不同,还可以前往当地中、小学实习,协助任教老师完成一些课程。
我也十分荣幸地参与了这个项目。在澳洲半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地任教老师十分友好,在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了解了他们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方法,这给我的教育生涯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学习之余,我们还有机会前往当地景区游览,品尝美食,与本土学生交流,感受加拿大的风土人情。为人师后,我也时常回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感恩我的母校提供的机会,让我可以踏出国门,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教育理念。
“西南植物园”校园常绿,樟树常青
说了那么久关于教师的培养,不得不提的还有西大的校园环境。记得还未到达校园时,我便听说西南大学很大,整个中国也没有几个学校能有这么大。西大占地面积8270余亩,绿化率达40%,是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这里有许多不得不提的美景,崇德湖清幽,一号门壮丽,共青团花园优美,欧式教学楼典雅……但作为一名生物学专业的学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西大的植物。西大校园一年四季常绿,樟树林更是四时常青,难怪许多人管西大叫“西南植物园”。
樟树是西大的校树,樟树林广泛分布在学校的南北两区,使得那静谧的气息延展到整个校园。每年樟树新叶长成后,老叶才会脱落,所以一年四季校园都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樟树不论周遭如何始终处变不惊,相比校花玉兰来说更能彰显学校的精神——“特立西南,独行天下”,如先贤儒者般修身治世、宁静致远。
樟树林是我的心头最爱。那时候,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活中与人闹了小矛盾、错过了好的工作机会……只要是因周遭变化而心境随之波动时,我都爱上这儿来走一走。漫步其中,便会感觉到受自然人文之滋养,心中充满了宁静。如《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学问者,贵在摒弃浮华、内心沉静,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我常常想,西大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难怪这些年来出了这样多的名家大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便是西大的校友,母校110 年校庆之际,他还捐赠过20 万人民币设立西南大学袁隆平奖助学金。
不止是樟树林,西大的校园内高等植物有700 多种,其中还包括水杉、银杏、鹅掌楸、中华蚊母树等国家保护植物。对于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来说,这里简直是天然的学习宝库。我们还有一个社团名叫“植物导游”,由于校园依山而建,植物种类很多,社团便会定期帮其他同学讲解各种植物的特性、用途。除了我们学院的学生,所有热爱植物学的同学都可以加入学院专门的植物导游社团,跟着学长学姐们认识校园里的植物,从植物的种属、习性、用途到生长环境,每逛一遍校园,就“涨了层知识”。从大一时跟着学习,到大三时我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导游”,这个社团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只要是我要去做“导游”,不管前几天多忙多累,我都会腾出时间来认真做准备,还提前拉着我的室友让她充当我的“讲解对象”。毕竟西大植物太多,要是学艺不精,岂不就“误人子弟”了?
最难忘的野外拉练、实习
若说西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则莫过于那最难忘的野外拉练、实习了。教师教育培养了我们的学术能力,野外拉练、实习则充分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我直到今天也受益匪浅。
所谓拉练,便是军训期间徒步到野外进行军事训练的活动。对于西大学子来说,这是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必修课。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军训在操场上进行,我们拉练的地点各异,比如我们生科学院的野外拉练地点是素有“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称的缙云山。说起来,这也是西大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让同学们一进校门便有机会参观素有“小峨眉”之称的景区。大家到达目的地之后,教官便组织以各班为单位开展交流活动,为初入校园的同学们提供相互认识熟悉的机会,我正是在这里认识了往后大学四年里相交最深的几个小伙伴。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们一起按照教官的要求完成种种动作,踢正步、站军姿、做素质拓展训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小伙伴们便会互相鼓劲。有一次我忘记吃早饭,有些低血糖,站着站着军姿便摇摇欲坠,险些晕倒。隔着两列的小伙伴居然第一时间冲过来接住了我,扶我在一棵大树下坐下。事后我问她:“你怎么反应那么快?”她说:“我听你说过以前有低血糖的经历,知道你没有吃早饭,便一直注意着你。”这件事到今天我还不能忘怀。
缙云山景区树木葱郁,森林面积达13 平方公里,植物资源丰富,所以野外拉练也为我们打开了第一扇认识植物的大门。每每休息的时候,我就和小伙伴们到四周探索,每发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便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那些迷人的植物真让我们流连忘返。
野外实习则是生科院同学的毕业实习项目之一,即在毕业前共同前往缙云山完成为期一周的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们不仅有机会丰富理论知识,将课堂上的知识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联系起来,还能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制作动植物标本、近距离观察动物习性、测量生态学指标等。白天,我们在山林间采集样本,观察鸟类,晚上在住宿的农家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的样本,并做记录和统计。各科教授还会布置有趣的“作业”,如采集昆虫样本、制作蝴蝶标本录、评估缙云山生态环境等。
回望过去,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描述母校的点点滴滴,即使是今天我写下这篇文章,也觉得还远远不够。它为我打开“学为人师”之门,除了专业知识,点点滴滴的教育更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直到今天也为我提供前行的力量。
当初,我为学师范而来;如今,我已从母校毕业,成为一名省重点高中的生物教师。我时常回想起母校的点点滴滴,正是母校的辛勤教诲,才成就了今时今日的我。
教师梦的起点
犹记得高考成绩出来之时,我的成绩不错,有很多选择。一心想学师范的我,在西大等几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中犹豫了很久,最后郑重地填上了“西南大学”四个字。毫不意外,我被录取了,这里成了我教师梦的起点。如今回首,我并没有一丝后悔,因为我在这里得到的太多太多。
西大对于教师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刚开始入学,辅导员会细心地和每位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于教师的看法,是否真正热爱教育这一行业。大学第一年设置的多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重视对数学、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年设置的多为专业课程,遗传学、微生物培养、普通动物学、植物学等,学校有导师轮换制度,学期末有导师評价,学生可以投票选择最喜爱的教授,毕业论文也可以请该教授指导。我学的是一门实验学科,而学校的各大实验室器材配备齐全,我们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学习。
我是一名公费师范生,而西大非常重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快速出台并落实了相关政策,免费安排师范生毕业到户口所在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与其他学生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和对外交流机会。学校也会安排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可拿到教师资格证。为了给公费师范生继续深造提供好的条件保障,公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学校还可以录取他们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职学习专业课程,比如我在毕业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后,就利用寒暑假时间回到学校继续深造研究生课程。
除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培养,学校还为公费师范生提供了去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成绩优秀、英语突出的学生可以在大三申请加拿大温莎大学交流项目,在加拿大交换学习一学期,期间免住宿费、学习费用,只需准备生活费即可。学生在交换期间可以在温莎大学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科目,感受东西方教育环境的不同,还可以前往当地中、小学实习,协助任教老师完成一些课程。
我也十分荣幸地参与了这个项目。在澳洲半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地任教老师十分友好,在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了解了他们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方法,这给我的教育生涯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学习之余,我们还有机会前往当地景区游览,品尝美食,与本土学生交流,感受加拿大的风土人情。为人师后,我也时常回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感恩我的母校提供的机会,让我可以踏出国门,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教育理念。
“西南植物园”校园常绿,樟树常青
说了那么久关于教师的培养,不得不提的还有西大的校园环境。记得还未到达校园时,我便听说西南大学很大,整个中国也没有几个学校能有这么大。西大占地面积8270余亩,绿化率达40%,是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这里有许多不得不提的美景,崇德湖清幽,一号门壮丽,共青团花园优美,欧式教学楼典雅……但作为一名生物学专业的学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西大的植物。西大校园一年四季常绿,樟树林更是四时常青,难怪许多人管西大叫“西南植物园”。
樟树是西大的校树,樟树林广泛分布在学校的南北两区,使得那静谧的气息延展到整个校园。每年樟树新叶长成后,老叶才会脱落,所以一年四季校园都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樟树不论周遭如何始终处变不惊,相比校花玉兰来说更能彰显学校的精神——“特立西南,独行天下”,如先贤儒者般修身治世、宁静致远。
樟树林是我的心头最爱。那时候,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活中与人闹了小矛盾、错过了好的工作机会……只要是因周遭变化而心境随之波动时,我都爱上这儿来走一走。漫步其中,便会感觉到受自然人文之滋养,心中充满了宁静。如《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学问者,贵在摒弃浮华、内心沉静,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我常常想,西大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难怪这些年来出了这样多的名家大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便是西大的校友,母校110 年校庆之际,他还捐赠过20 万人民币设立西南大学袁隆平奖助学金。
不止是樟树林,西大的校园内高等植物有700 多种,其中还包括水杉、银杏、鹅掌楸、中华蚊母树等国家保护植物。对于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来说,这里简直是天然的学习宝库。我们还有一个社团名叫“植物导游”,由于校园依山而建,植物种类很多,社团便会定期帮其他同学讲解各种植物的特性、用途。除了我们学院的学生,所有热爱植物学的同学都可以加入学院专门的植物导游社团,跟着学长学姐们认识校园里的植物,从植物的种属、习性、用途到生长环境,每逛一遍校园,就“涨了层知识”。从大一时跟着学习,到大三时我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导游”,这个社团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只要是我要去做“导游”,不管前几天多忙多累,我都会腾出时间来认真做准备,还提前拉着我的室友让她充当我的“讲解对象”。毕竟西大植物太多,要是学艺不精,岂不就“误人子弟”了?
最难忘的野外拉练、实习
若说西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则莫过于那最难忘的野外拉练、实习了。教师教育培养了我们的学术能力,野外拉练、实习则充分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我直到今天也受益匪浅。
所谓拉练,便是军训期间徒步到野外进行军事训练的活动。对于西大学子来说,这是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必修课。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军训在操场上进行,我们拉练的地点各异,比如我们生科学院的野外拉练地点是素有“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称的缙云山。说起来,这也是西大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让同学们一进校门便有机会参观素有“小峨眉”之称的景区。大家到达目的地之后,教官便组织以各班为单位开展交流活动,为初入校园的同学们提供相互认识熟悉的机会,我正是在这里认识了往后大学四年里相交最深的几个小伙伴。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们一起按照教官的要求完成种种动作,踢正步、站军姿、做素质拓展训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小伙伴们便会互相鼓劲。有一次我忘记吃早饭,有些低血糖,站着站着军姿便摇摇欲坠,险些晕倒。隔着两列的小伙伴居然第一时间冲过来接住了我,扶我在一棵大树下坐下。事后我问她:“你怎么反应那么快?”她说:“我听你说过以前有低血糖的经历,知道你没有吃早饭,便一直注意着你。”这件事到今天我还不能忘怀。
缙云山景区树木葱郁,森林面积达13 平方公里,植物资源丰富,所以野外拉练也为我们打开了第一扇认识植物的大门。每每休息的时候,我就和小伙伴们到四周探索,每发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便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那些迷人的植物真让我们流连忘返。
野外实习则是生科院同学的毕业实习项目之一,即在毕业前共同前往缙云山完成为期一周的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们不仅有机会丰富理论知识,将课堂上的知识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联系起来,还能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制作动植物标本、近距离观察动物习性、测量生态学指标等。白天,我们在山林间采集样本,观察鸟类,晚上在住宿的农家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的样本,并做记录和统计。各科教授还会布置有趣的“作业”,如采集昆虫样本、制作蝴蝶标本录、评估缙云山生态环境等。
回望过去,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描述母校的点点滴滴,即使是今天我写下这篇文章,也觉得还远远不够。它为我打开“学为人师”之门,除了专业知识,点点滴滴的教育更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直到今天也为我提供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