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具有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着突出的作用。当前,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兴趣缺乏、课堂教学沉闷等突出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革新,注入了活力。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突出拼音、识字、朗读教学重点,突破其难点,提高语文教堂效果;而且可以丰富学生想象,拓展思维,有效提升教师指导朗读的效果;更可以创设切合学习的环境,丰富积累,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技术与拼音的“合二为一”
传统的拼音教学,更多采用“导入新学字母——出示字母——教学发音——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巩固练习”的固化教学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厌烦上课的僵化模式,而且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效果,更别谈孩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高效地提供了解决办法,促进教师在拼音教学中设计寓教于乐的新教法。
如,在教学声母“d”时,笔者首先利用动画创设学习情境:“听说拼音王国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活动,孩子们想去瞧一瞧吗?”此时,课件出现一只红色的花鼓,边上竖着鼓捶,小动物们正在草地上准备做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学时,先请孩子们认真观察图片,然后教师点击小鼓, “d”从中慢慢出现并逐渐变大,再在花鼓下边出现有趣的字母歌谣“右下半圆b、 b、 b。”在孩子们认读声母“d”后,课件出示收音机的图片,点击出现声母“b”,并用动画形式:小动物口诵字母分辨歌谣:“b d是对好兄弟,竖起拇指对面坐,b的半圆朝着右,d的半圆朝着左。”动物们可爱的声音、活泼欢快的音乐形成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必会让天性活泼的学生兴趣盎然地一起拍手欢读。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既能沉浸在学习拼音的情境中,消除学习的疲惫,又能潜移默化地记住两个相似声母之间的区别,教学效果显著。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讲究知识与运用的结合。为此,笔者还时常让孩子找一找在家里、幼儿园里、在街上、在公园里等生活中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h”像一把椅子,“f”像爷爷的拐杖……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出现在课件上,不但让孩子们深刻地记忆住所学的拼音,更提高了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技術与识字的“图文并茂”
低年段的识记教学,拘泥于“出示生字——学生拼读——口头组词——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的固定模式,这就造成了学生识记效率低下,教师授课难受的局面。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好切合了这一要求。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枯燥乏味的吸收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内化活动。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字、形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于是,笔者设计了许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及识字特点的方法。如,“摘苹果”(带有生字词的苹果从树上掉落过程中识字,最终掉在树下的篮子里)、“猜一猜”(听读音猜字,拼读音看偏旁猜字,猜谜语想字)、“找朋友”(手里拿着不同生字的小动物牵手找朋友,组成恰当的词语)、“昙花一现”(闭合的昙花瞬间张开并合上,让学生快速读记)、“小猫钓鱼”(水中出现带着生字词的小鱼,学生识字一个,小猫吃掉一条小鱼)等动画课件,寓教于乐的同时,让学生每一次都期待着、主动地识记生字词。
如,《日月水火》这一课中,笔者首先播放一段轻松明快的动画,创设森林王国举办识字游戏活动,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象形文字。如,日、月、水、火,使得这些文字所表现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如围绕“火”这一自然景物,教学时,我首先课件出示了“火”字的古今演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直观地对生字产生直接印象,然后出现“火”的两组不同的图片,一是火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二是火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口语表达对火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看待“火”。在这样的辩证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界中“火”的形象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感受,这就让生字的本义不仅仅停留在字面层面,更加深了孩子们对生字的全面认识。
三、技术与朗读的“声像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学生“知情合一”最直接的体现。新课程标准也提倡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以此体现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影像技术,把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从静态变成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很好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如,《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中识记生字为重点之一,另一个难点则是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们一起庆祝泼水节时的激动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并用自己的朗读展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体悟当天的发生情景,笔者播放了傣族人民庆祝泼水节的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那呼吸雀跃、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此同时还利用网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了泼水节的来历,学生们被震撼了。这时,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融入欢喜、激动、自豪的感情。当班级进行小组朗诵比赛时,学生们朗读得更起劲,更有色彩。这节课,在多媒体技术的协助下,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朗读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朗读小舞台展示时,同学们的表演,有的抑扬顿挫传达出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有的慷慨激昂地读出傣族人民的自豪;还有的声情并茂表现出傣族人们欢庆的热闹场面。孩子们犹如孔雀开屏,尽情地展示出来自己拿手的一面;犹如夜空中的繁星,闪烁着或明或暗的光芒。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个性化的朗读增强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自发地投入朗读的行列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何乐而不为?
一、技术与拼音的“合二为一”
传统的拼音教学,更多采用“导入新学字母——出示字母——教学发音——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巩固练习”的固化教学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厌烦上课的僵化模式,而且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效果,更别谈孩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高效地提供了解决办法,促进教师在拼音教学中设计寓教于乐的新教法。
如,在教学声母“d”时,笔者首先利用动画创设学习情境:“听说拼音王国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活动,孩子们想去瞧一瞧吗?”此时,课件出现一只红色的花鼓,边上竖着鼓捶,小动物们正在草地上准备做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学时,先请孩子们认真观察图片,然后教师点击小鼓, “d”从中慢慢出现并逐渐变大,再在花鼓下边出现有趣的字母歌谣“右下半圆b、 b、 b。”在孩子们认读声母“d”后,课件出示收音机的图片,点击出现声母“b”,并用动画形式:小动物口诵字母分辨歌谣:“b d是对好兄弟,竖起拇指对面坐,b的半圆朝着右,d的半圆朝着左。”动物们可爱的声音、活泼欢快的音乐形成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必会让天性活泼的学生兴趣盎然地一起拍手欢读。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既能沉浸在学习拼音的情境中,消除学习的疲惫,又能潜移默化地记住两个相似声母之间的区别,教学效果显著。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讲究知识与运用的结合。为此,笔者还时常让孩子找一找在家里、幼儿园里、在街上、在公园里等生活中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h”像一把椅子,“f”像爷爷的拐杖……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出现在课件上,不但让孩子们深刻地记忆住所学的拼音,更提高了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技術与识字的“图文并茂”
低年段的识记教学,拘泥于“出示生字——学生拼读——口头组词——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的固定模式,这就造成了学生识记效率低下,教师授课难受的局面。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好切合了这一要求。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枯燥乏味的吸收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内化活动。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字、形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于是,笔者设计了许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及识字特点的方法。如,“摘苹果”(带有生字词的苹果从树上掉落过程中识字,最终掉在树下的篮子里)、“猜一猜”(听读音猜字,拼读音看偏旁猜字,猜谜语想字)、“找朋友”(手里拿着不同生字的小动物牵手找朋友,组成恰当的词语)、“昙花一现”(闭合的昙花瞬间张开并合上,让学生快速读记)、“小猫钓鱼”(水中出现带着生字词的小鱼,学生识字一个,小猫吃掉一条小鱼)等动画课件,寓教于乐的同时,让学生每一次都期待着、主动地识记生字词。
如,《日月水火》这一课中,笔者首先播放一段轻松明快的动画,创设森林王国举办识字游戏活动,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象形文字。如,日、月、水、火,使得这些文字所表现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如围绕“火”这一自然景物,教学时,我首先课件出示了“火”字的古今演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直观地对生字产生直接印象,然后出现“火”的两组不同的图片,一是火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二是火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口语表达对火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看待“火”。在这样的辩证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界中“火”的形象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感受,这就让生字的本义不仅仅停留在字面层面,更加深了孩子们对生字的全面认识。
三、技术与朗读的“声像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学生“知情合一”最直接的体现。新课程标准也提倡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以此体现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影像技术,把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从静态变成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很好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如,《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中识记生字为重点之一,另一个难点则是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们一起庆祝泼水节时的激动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并用自己的朗读展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体悟当天的发生情景,笔者播放了傣族人民庆祝泼水节的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那呼吸雀跃、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此同时还利用网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了泼水节的来历,学生们被震撼了。这时,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融入欢喜、激动、自豪的感情。当班级进行小组朗诵比赛时,学生们朗读得更起劲,更有色彩。这节课,在多媒体技术的协助下,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朗读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朗读小舞台展示时,同学们的表演,有的抑扬顿挫传达出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有的慷慨激昂地读出傣族人民的自豪;还有的声情并茂表现出傣族人们欢庆的热闹场面。孩子们犹如孔雀开屏,尽情地展示出来自己拿手的一面;犹如夜空中的繁星,闪烁着或明或暗的光芒。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个性化的朗读增强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自发地投入朗读的行列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