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cxue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东尼·克罗斯兰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他对社会主义的阐释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在该文本中,克罗斯兰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在二战后出现的新变化,倡导修正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又在对“社会主义”概念重新剖析的基础上,抽象出自称社会主义者的信念共识,最终提炼出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的社会主义观。在克罗斯兰看来,現实的社会主义不等同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道德、理想、信念和价值,战后社会主义的新目标最集中地体现在“平等”上。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观的一个缩影,深刻影响了欧洲福利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上来看,这位伟大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从其社会主义观的提出条件开始,就一直将“非科学”贯穿始终,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变化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痼疾,漠视消灭私有制的重大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评价包括克罗斯兰在内的民主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观,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辨析和科学评价,以便划清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克罗斯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4-0147-04
  安东尼·克罗斯兰(Anthony Crosland)是二战后英国工党的重要理论家,也是当代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其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该著作以英国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当今资本主义已不再是二战前的资本主义,所以作为其对立面的社会主义也应该得到重新阐释。研究民主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观,目的是要透过现象追寻隐藏在其背后的非科学性本质,以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划清二者的界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先进制度建设的新局面、新境界。
  一、克罗斯兰提出社会主义观的先行条件
  克罗斯兰根据战后资本主义在经济体制、政治结构、内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呈现出新变化的历史现实,认为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有的资本主义状况,因此,应该修正传统教条,构造和阐释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以适应战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变化
  克罗斯兰认为,二战前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方面的公民自治;资产阶级既是财富的所有者同时又成为管理者,资本家极大地垄断了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利;社会财富分配极不平等,由此引发的阶级矛盾和对抗日益升级;市场经济观念下普遍崇尚个人主义和竞争,等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传统资本主义的特征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显性的变化是“社会总产出和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都已得到稳步提升,实际工资增幅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幅大体相当;充分就业代替了萧条,不稳定大大减少”等[1]6。隐性的变化是资本家阶级手中的经济权力已经发生重大转移。
  战前资产阶级完全掌握和支配着经济权力,50年代以后,政府对经济决定的影响程度已远远超过战前,资产阶级手中的权力开始向政府转移。政府一改“守夜人”的角色,在社会各方面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意识地调节收入分配和国际收支,甚至改变消费模式,从而影响各个生产者。这是资本家手中经济权力的第一次转移。现代企业在规模化效益的推动下进行生产,同时,日益复杂精细的分工使得经济决策越来越呈现出专门化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从事科学和技术研发的高级知识分子晋升到管理层,生产资料与所有者日渐分离,资本家阶级的权力相对于经理阶层大为削弱,这是经济权力的第二次转移。由于充分就业导致的劳动力卖方市场使得企业内部权力从管理者向劳动者转移,这是经济权力的第三次转移。
  (二)传统社会主义不能解释新变化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面而产生和发展,既然资本主义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所指代的自然应有所改变。“由于经济权力的原有平衡已经发生变化,大多数战前分析失去了其应有的合理性,过去那些备受推崇的行动指南现在也应该抛弃了。”[1]43包括基督教社会主义、费边主义、工团主义等在内的英国社会主义传统理论往往充满分歧,相互矛盾,很难分辨出用来指导未来的正统思想。
  克罗斯兰认为,既然很难判定出哪种理论应为正统,所能做的就是“找出某些经常出现的富有影响且为多个思想流派所共同接受的思想内容,并追问这些思想是否适用于今日之英国”[1]51。结果是,对于传统目标来说,“要么已经大体实现,要么在观念上完全不合时宜”;对于传统手段或政策来说,“要么已经完全使用,要么不再是达成目标的合适路径,要么是在现代条件下行不通,要么是已经被更有效的方法所取代”[1]58。由此,在作者看来,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只能放弃传统,对理论进行重新阐述了。
  (三)修正主义不应被视为异端邪说
  克罗斯兰认为,任何理论都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对实践活动的反映,外部因素处于经常的发展变化之中,因而,理论也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时至今日,传统资本主义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存在方式,所以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也需要重新表述。“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为‘传统的’,就是对旧理论的坚决抛弃。”所以,“从历史上看,修正主义是令人尊敬的,而且修正的越多,传统教条越是显得不合时宜,这一常识性观点不应该被视为异端邪说”[1]60。
  但事实是,修正主义在历史上总是被人们憎恶,原因是“大量工人阶级斗士以及一部分支持工人事业的中间阶级,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安全都有赖于继续保持传统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哲学”。“对工人阶级激进分子而言,他们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运动,其社会地位和情感依托都建立在‘武装斗争是必要的’这一信念之上……” [1]60。在克罗斯兰看来,这些人都固守陈规、执意保留传统,思想和理论跟不上不断变化的实际,反而憎恶“令人尊敬”的修正主义。   二、克罗斯兰社会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在全面分析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础上,克罗斯兰着手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概念本身批判性地指出社会主义不等同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而应该体现社会本质特征的某些价值,在向社会主义不同理论流派进行追问的基础上提炼出能代表社会主义的五种理想价值,形成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观。
  (一)社会主义不等同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弄清楚“社会主义”一词的确切含义,并不十分容易。它不是一个“严密的描述性词语”,所以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人们通常赋予这个词众多而又不一致的含义。“到底选择哪一种作为‘准确’定义,往往取决于个人主观偏好”[1]63,这是造成“社会主义”一词定义混乱的原因之一。在克罗斯兰看来,就“社会主义”一词的概念而言,马克思将其定义为“生产资料、分配和交换的国有化”;蒲鲁东将其定义为包括“推进社会进步的各种愿望”;而布雷德洛(Bradlaugh)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国家应拥有全部社会财富、管理所有劳动并对所有产品进行强制性平均分配”,等等。社会主义者选择的角度不同,定义便完全不同。
  “人们不是用‘社会主义’这个词来描述某种社会以及体现该社会本质特征的某些价值,而是用来描述那些作为(或者被认为是)达到某种社会或实现这些特征的手段的具体政策”,这是造成“社会主义”一词定义混乱的最主要根源。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社会主义描述为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只是基于一种“假设”——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而这一“假设”并不被社会民主主义者所认同。《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阐明,影响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复杂而大规模的工厂组织这一基本技术事实”[1]34。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在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和复杂化的趋势下,劳动分工愈加精细,通过相对集中的方式而不是定期的工人大会来决定生产和分配是合乎常理的,在这种意義上,不管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控制的异化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作者认为“所有制不再是理解社会关系全貌的线索,根据平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来判定社会性质似乎更有意义”[1]39。
  综上可知,在克罗斯兰看来,集体所有制并不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愿望的充分条件,与此相应地,将社会主义等同于生产资料的分配和交换的国有化显然不符合事实的演进。国有化和计划化只是实现最终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手段与目标截然不同,手段可以适用于多种目标,“如果将社会主义定义为经济集体主义或是对经济生活的国家控制,那么纳粹德国就是确定无疑的‘社会主义国家’了”[1]65。社会民主主义者认为,任何一种手段都不能胜任“社会主义”这个标签,只有从价值原则上才能理解该词的应有之义。
  (二)社会主义是所有自称社会主义者的信念共识
  在社会民主主义者看来,“社会主义”这个词要想从混乱和种种曲解中解脱出来,正确的做法是,追问在所有或者几乎所有自称社会主义者的人那里,是否存在共识;如果他们的信念中存在共识的话,这个共同点又是什么。结果发现,理想和价值成为不同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的纽带和不同社会主义理论所共有的唯一不变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克罗斯兰将这些理想和价值概括成以下五点:一是批判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奴役;二是反对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的无效率,尤其是反对其导致大规模失业的趋势;三是扩大社会福利在贫困人口中的受益范围;四是坚信平等和“无阶级社会”,尤其是希望赋予工人“应有”权利和相应的工作地位;五是拒斥竞争和对抗,追求博爱与合作[1]65 。克罗斯兰认为,前两个理想由于资本主义已经发生的缓慢质变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资本主义的缓慢变革包括总产出和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实际工资增幅和人均国民收入增幅大体相当;充分就业代替萧条,不稳定大大减少等。而正在迅速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余三个理想还没有完全实现。
  克罗斯兰指出,福利理想“意味着认同集体责任和优先考虑救济社会贫困或不幸”[1]73。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存在普遍的社会贫困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是由自然灾难、家庭经济收入的突然波动、身体或智力残疾、次级贫困这里的次级贫困是指所得收入虽然能够维持生存,但是由于道德、智力等的缺陷,以至于不能适度花费以维持生计。以及社会资本的不足造成的。救济这种贫困应该是社会主义者优先考虑的对象,所以在国民生产分配中要优先考虑处于困境中的人,这也是社会党人和保守党人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克罗斯兰看来,合作理想在当今社会已经部分地实现,如果要达到全面实现,则要从个人动机和工作关系这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个人动机要逐步通过培育社会精神达到“利我”向“利他”的转变,最终形成共同协商、共同参与的社会合作氛围。
  (三)战后社会主义的新目标最集中地体现在平等上
  克罗斯兰认为,当今国家在实现“社会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他们主张人人平等,实现收入和地位的重新分配,努力削弱社会分化,尽可能地减小社会怨恨,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但是,具体到多大程度的平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并不是一个能说清楚的问题,克罗斯兰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说清楚的是影响社会平等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教育、消费、财富分配以及企业内权力分配等方面。
  在教育上,主要表现在学校体制的不公平。公立中学在教育资源、就业前景等多方面的发展远远不如私立中学,而工人阶级又无法承担私立中学的费用,造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追求受教育平等,要建立一套高效率的“综合式”教育体制,设法将私立学校整合到公立教育体系,提高公办教育的标准。在消费上,社会民主主义者认为商品消费的平等对社会心态以及一般意义上的阶级平等有明显影响,公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越高,人们对平等生活水平的主观感受也越强烈,因此要普及高消费。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推行遗产税、赠予税等是为克服不平等的分配现状而采取的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在企业的权力和地位分配方面,实现合理分配,就要逐步缩小管理人员与劳工之间的社会差距,鼓励工人参与工作事务协商,最大程度发挥工会在全国性行业中的影响。   实现社会平等和“无阶级社会”一直是各种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强有力的伦理诉求,也是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战后要集中实现的新目标。如今,包括社会平等在内的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愿望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实现,大量社会对抗和阶级怨恨依然存在,这些都为继续推进社会变革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科学认识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
  克罗斯兰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其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英国工党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欧洲福利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可以说,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是多数民主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观的一个缩影。令人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从其社会主义观的提出条件开始,就一直将“非科学”贯穿始终。
  (一)掩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克罗斯兰提到二战后英国传统资本主义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认为,战后资本主义的确出现了新变化,比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等等,但这些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的被统治地位,这些变化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克罗斯兰认为战后充分就业代替了萧条,劳动力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企业内部的权力也由管理者向劳动者转移,这种观点未免太过于乐观。二战后,英国重建需要一般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再加上当时出生率下降,劳工部大臣原估计会有50万失业人口,结果到1946年9月底,失业人口仅有3.59万人。在战后经济恢复阶段,似乎失业问题并没有那么难以解决,然而好景不长,1947年2月,全国的失业大军已近百万,虽然艾德礼工党政府采取积极举措缓和危机取得一定成果,但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英国的失业难题[2]。每次经济危机爆发都伴隨一定程度的经济下滑、居民失业,所以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危机依然周期性爆发,劳动者的失业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二)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克罗斯兰等民主社会主义者否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他们那里,所有制形式并不是社会性质的决定因素,公有制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必要特征。正是由于他们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不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所以民主社会主义者并不关心消灭私有制,反而认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也能建立起社会主义。
  克罗斯兰等人还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所有社会主义者的信念共识,他们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道德、信念和价值问题才是社会的根本问题,否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民主社会主义者并没有最高纲领和长远目标,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要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就是他们的目标。当然,包括克罗斯兰在内的民主社会主义者关心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关心社会公平正义,关注社会平等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克罗斯兰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详细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和未来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新的论述。总体而言,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观是立足于唯心主义认识论展开的论证,他所提倡的价值社会主义漠视资产阶级私有制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脱离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忽视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选择性,是从虚假的价值形态出发推演出的伦理思维中的社会主义。从克罗斯兰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否定来看,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形态最完整、最系统和最直接的代表,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理论判断。因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先进制度,不仅要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时刻警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开拓新的局面。
  [参 考 文 献]
  [1] [英]安东尼·克罗斯兰.社会主义的未来[M].轩传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1.
  〔责任编辑:徐雪野〕
其他文献
[摘 要]哈佛大学罗伯特·帕特南教授历经长达二十年的实证研究写下《使民主运转起来》,叙述了意大利地区自1970年以来的改革系统测试,并记录了意大利如何利用其深厚的公民传统来建立有效的民主运行机制的过程。此书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笔者将用政策人类学的方法从五性统一的角度来对之进行评析,政策人类学的五性统一即内在问题导向性(发现自我问题,具有本我反思性)、参与观察性(对能解决问题的他者观察)、互
期刊
[摘 要]尼采通过对阿波罗所代表的“形象性”与“完成性”的批判,指明以往形而上学是对创造的背离。“完成”意味着遮蔽,意味着人们的注意力被作为结果的“对象”所吸引,而实际上真正所应被关注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创造过程,而不是已生成的对象性的生命本身。为克服此种对形而上学真正所应研究的起点,即“创造过程”的背离,尼采选择以音乐的隐喻加以说明。尼采虽强调了旋律的重要性却未阐明旋律与时间的关系,没有分析物理性的
期刊
[摘 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传递、更新、创造文化的重要基地,理应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这既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又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特定优势,主要体现在地域分布、地方支持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显现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的主体思想观念,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渠道,传递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互联网的角色由此实现了由技术应用工具向价值交流平台的转换。近些年来,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和突然发生,给我国原有的地方政府体制带来了挑战,给我国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也带来了新难题。原有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难以应对突发和频发的网络舆情,致
期刊
[摘要]我国民事审前制度的改革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审前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案件审理效率以及案件诉前解决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民事诉讼审前制度不加重视,审前制度没有成为独立的诉讼程序,负责审前程序的人员不明,缺乏强制诉辩机制导致原被告信息不对等。我国应当借鉴英美德等国家审前程序的经验,设立独立的审前程序,将审前程序划分为三阶段,具体分为诉状送达
期刊
[摘 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产能过剩并存,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黑龙江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对于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四座煤炭城市,要通过实施组织化分流“转岗一批”、实施发展接替产业“转移一批”、实施减轻社会负担“剥离一批”、实施扭亏无望企业“
期刊
[摘要]旅游行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多种发展问题,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较大的损害,而且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国家颁布了一些法律,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但是仍然存在多种合同法方面的问题,在法律保护上存在诸多不足,未能让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全面的保护,影响消费者对旅游行业的信任度,需对此进行深度的分析。为此,首先对旅游消费者呈现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发现旅游消费者参加旅游活动具有目的性
期刊
[摘 要]上海法院基本上全面贯彻落实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有关社会调查制度的规定,并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特色,但是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是以成年人为基础建立起的罪刑体系,而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定分类正是为认定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事实而建立的证明体系,这就导致社会调查报告无法纳入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定种类中,这极其不利于未成年人人格责任论与刑罚个别化理论的落实。因此,
期刊
[摘 要]当前,自媒体已成为新的社会动员力量,并正在逐渐完成对高校大学生从个体到群体直至集体的网络式覆盖。自媒体所具有的传播主体的自我性、传受关系的自由性、传受内容的自主性、传播渠道的自发性及传播过程的自燃性等“自”传播特质,一方面尊重与拓展了公民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有助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另一方面也促进并加快了传播变革和舆论场的形成,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乃至网络暴力行为,加剧或放大社会矛盾。不容否认
期刊
[摘 要]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口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不但影响着人口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而且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深度及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妇女生育意愿的变化,带来了人口生育率的下降,2010年黑龙江省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0.75,出生人口急剧减少;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口不断流失,第六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