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索國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和契合路径,充分发挥二者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人文底蕴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 国学教育 思政教育 契合
【中图分类号】G641
“国学”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邓实发表在他与刘师培、章太炎等人主办的《国粹学报》上的《国学精论》一文中。在文章中,他以“国学”区分“西学”,是“国学”一词的滥觞。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教授认为:“‘国学’及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学术与文化的学问。” 汉语同韵大词典将国学用一句话定义为“中国传统的固有的学术。”本文所谓 “国学教育”, 就是指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去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使之更好地了解我国国学, 感受国学的魅力, 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民族凝聚力、 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 以人为本与人才培养,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契合。
无论是国学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对象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大学教育中即大学生作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其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理想信念与修身治国,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契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作出了详细说明,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梳理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正确引导,通过传授知识、校园文化熏陶以及社会实践感悟等方式,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成为大学生自身相对固定的人格修养和行为方式,能够更加科学正确地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以人为本”的实际受益者和坚定践行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精神的时代精神,这就决定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从广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中寻找内容和灵感。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仍立者也。” 国学大师将国学提高到影响国家兴亡的重要高度。可见,国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四书五经”中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路径等,都可以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借鉴。
二、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践行体系
将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契合,并不是说在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之外,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而是在现有的体系之上,通过梳理和整合,将国学教育的有益部分进行消化,从而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也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具体的契合过程中,也应该坚持“科学化、精致化”的原则,即一方面始终坚持契合的科学化方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相联系,做到“分时点、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型”。
(一) 完善国学教育课程群建设,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国学教育课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但据研究,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不深入,大多是概论性内容。因此,应以增强学生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为宗旨,建立由浅及深、由点及面的国学教育课程群,有助于帮助学生不仅仅了解国学内容,而且反思国学精神,提升文化素养。郭齐勇先生曾提到,傅斯年先生当台湾大学校长是,全校学生在大一时必上一个学期的《孟子》,一个学期的《史记》(选),增强历史感,培育健全人格与浩然正气。 因此,国学教育不应该是几门课程或者几学期课程的堆砌,而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循序渐进的开展课程群的建设。国学教育也不应该是面向几类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国学应该深入每一个学科、专业教学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二) 将国学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的文化元素中,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
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处理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这方面国学教育具有丰富的资源可供挖掘。思政教育一方面是言传身教,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则是在特殊时点,开展专项活动。比如在传统的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过中秋。在活动中,不断融入中秋的传统文化元素,寓教于乐。既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学校、专业的认同感。
(三) 将国学教育融入到党团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教育,更是大学生自我的教育,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将国学的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有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增强思政实效。比如,在我校的思政工作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融洽学生宿舍关系,每年定期开展“齐家·宿舍精神”系列活动,取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意,提醒同学们将宿舍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场所,磨砺自我,追求卓越;为了更好地开展朋辈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开展“为镜·师长心语”系列活动,取“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之意,定期自发组织各类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反思自己,借鉴他人。组织诚信立德 廉洁修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诚信、廉政文化主题党建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国学经典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 国学教育 思政教育 契合
【中图分类号】G641
“国学”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邓实发表在他与刘师培、章太炎等人主办的《国粹学报》上的《国学精论》一文中。在文章中,他以“国学”区分“西学”,是“国学”一词的滥觞。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教授认为:“‘国学’及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学术与文化的学问。” 汉语同韵大词典将国学用一句话定义为“中国传统的固有的学术。”本文所谓 “国学教育”, 就是指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去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使之更好地了解我国国学, 感受国学的魅力, 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民族凝聚力、 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 以人为本与人才培养,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契合。
无论是国学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对象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大学教育中即大学生作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其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理想信念与修身治国,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契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作出了详细说明,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梳理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正确引导,通过传授知识、校园文化熏陶以及社会实践感悟等方式,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成为大学生自身相对固定的人格修养和行为方式,能够更加科学正确地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以人为本”的实际受益者和坚定践行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精神的时代精神,这就决定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从广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中寻找内容和灵感。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仍立者也。” 国学大师将国学提高到影响国家兴亡的重要高度。可见,国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四书五经”中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路径等,都可以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借鉴。
二、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践行体系
将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契合,并不是说在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之外,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而是在现有的体系之上,通过梳理和整合,将国学教育的有益部分进行消化,从而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也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具体的契合过程中,也应该坚持“科学化、精致化”的原则,即一方面始终坚持契合的科学化方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相联系,做到“分时点、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型”。
(一) 完善国学教育课程群建设,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国学教育课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但据研究,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不深入,大多是概论性内容。因此,应以增强学生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为宗旨,建立由浅及深、由点及面的国学教育课程群,有助于帮助学生不仅仅了解国学内容,而且反思国学精神,提升文化素养。郭齐勇先生曾提到,傅斯年先生当台湾大学校长是,全校学生在大一时必上一个学期的《孟子》,一个学期的《史记》(选),增强历史感,培育健全人格与浩然正气。 因此,国学教育不应该是几门课程或者几学期课程的堆砌,而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循序渐进的开展课程群的建设。国学教育也不应该是面向几类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国学应该深入每一个学科、专业教学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二) 将国学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的文化元素中,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
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处理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这方面国学教育具有丰富的资源可供挖掘。思政教育一方面是言传身教,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则是在特殊时点,开展专项活动。比如在传统的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过中秋。在活动中,不断融入中秋的传统文化元素,寓教于乐。既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学校、专业的认同感。
(三) 将国学教育融入到党团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教育,更是大学生自我的教育,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将国学的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有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增强思政实效。比如,在我校的思政工作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融洽学生宿舍关系,每年定期开展“齐家·宿舍精神”系列活动,取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意,提醒同学们将宿舍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场所,磨砺自我,追求卓越;为了更好地开展朋辈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开展“为镜·师长心语”系列活动,取“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之意,定期自发组织各类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反思自己,借鉴他人。组织诚信立德 廉洁修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诚信、廉政文化主题党建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国学经典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