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1-372-02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共有7大方言区,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然而,在经济和文化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最近的数据显示出,我国诸多民族语言已经面临方言危机。由此,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传承文学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濒危民族语言必须要引起人们注意。
关键词 民族语言 濒危语言
一、概述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融合的泱泱大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原因,中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方言区域。中国不只具有北方、闽、吴、粤等7大的方言区,而且还有许多次方言和地方土语,计算起来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然而,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也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处于濒危状态,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50%的民族语言都受到了威胁,很多语言只有老年人才会使用,更有大约20种语言由于使用者人数较少,已经濒临消亡。
二、民族语言保护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民族语言的存在都有着自身的理由,有着自身特有的重要性,这些原因和重要性都说明我们不能随意地让它们销声匿迹。
首先,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民族都需要依靠本民族自身的语言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表达。每一种民族语言都以本民族的信仰和核心精神为基本标准,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才得以形成,他们都有着其特别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其次,语言是记录符号,代表了民族最本质的特征。从不同民族的语音、语法、词汇中,我们往往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历史环境、不同传承过程、不同思维方式。最后,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仅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广大少数民族成员的平等权利。我国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护,是保障个人权利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总之,民族语言承载着中国近千年来悠久的民族文化,它所具有的极大价值,让我们有责任留住每一种民族语言及它所代表的文化。
三、濒危语言的保护措施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民族语言走向消亡,它们的离去代表着我国一部分精神文化遗产的消失,这不仅威胁到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影响了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要想真正解决濒危民族语言的问题,遏制民族语言消亡的速度,就应该从找到促使民族语言消亡的主要原因,再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一)增加政府关注,加大保护力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开始注重民族语言的保护。中共中央通过法律保护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同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舞类节目的数目相比,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承载体——少数民族语言却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例如,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并且拥有自己的语言。
可是这些民族的很多文艺节目都纷纷被选为省级记录,而民族语言却没有一个能有幸入选。因此,为了抢救我国的民族语言,政府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有力地保护好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其文字的发展。第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各种语言都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和地位。通过法律建立起来的保护体系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发展的权益和自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第二,国家政府还应该大力鼓励双语言教学,使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在学好自己的语言基础上,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鼓励培养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我国政府还应该支持、帮助各民族整理语言文字、制定规范标准,加强语言及应用研究。尽管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度把《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立为A类重大课题,2002年度又把《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立为A类重大课题。但是,这些课题的研究覆盖面还不全面,研究的力度还不够大,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民族语言还在逐渐走向消亡。
(二)减少现代文明冲击,切实民族语言记录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普通话逐渐普及,语言中使用的汉语词逐渐增多,土语词逐渐减少,语法也逐渐走向规范化,这使得民族语言的交际能力不断减弱。同时,当前发达的大众传播媒,尤其是电视、书刊杂志使现代汉语加快了传播速度和扩大了传播范围,也加速了民族语言的消亡。此外,由于少数民族要加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得不改善交通,加强对外交流。少数民族语言的功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整体效用有所下降。有此可见,我们理想中的普通话和方言处于和谐的状态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它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問题和利益,我们仍需要秉承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来切实制定和实施计划。面对社会对我们产生现实价值,我们并无法阻止某些语言的消失,但是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把他们记录下来依然是我们的责任。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特尔曾有过大胆的设想,他提出在伦敦建立首个“语言博物馆”。在他设想的语言博物馆中,利用大量的高科技设备记录各种语言。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说话时大脑的运转状况,也可以利用设备预测人们未来声音变化的趋势。这种设备对人们进行语言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而对于拥有80余种语言的中国来说,建立这样一个博物馆显然是必要而又迫切。
(三)改变人们心理,平等对待各种语言
造成民族语言消失的原因还表现于经济落后区域的人们一种害怕心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家乡话较土,不好意思对陌生人使用。这种心理使得方言的交际区域大大缩小,更加阻塞了民族语言发展渠道。很多民族语言都存在于较偏远的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贫困,教育落后,那里的人民文化素质多半比较低,不能充分意识到一种语言的价值,更不能理解保护语言所带来的益处。而且,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很多本土人都拥入城市或其他地区,这使得他们原有的方言地域框架被打破,身边用同种语言交流的人变少,造成了他们不敢再用家乡话和别人沟通。再加上他们在城市中一般生活水平较低,日常生活中自卑心理使他们连带到自己的语言上,觉得自己的语言也无法成为正常沟通的语言。对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宣传民族语言的价值,创造民族语言的使用环境,加强当地人们积极参与语言保护的意识和使命感,努力帮助他们转变观念,认清语言消失的后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尊重偏远地区的人们,不应因为经济的贫困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和存在。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文化,让他们建立起对本民族的信心。总之,我们要让本土人民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充满自信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能够自发地参与或承担起拯救濒危语言的重任。
四、结语
不同民族语言的表现形式,往往代表着当地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抗争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模式和表达方式,代表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爱的民族精神。我们之所以保护民族语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特有的作用。民族语言的保护不是只凭借单方面尽力就可以完成,它的成功需要政府的带动,群众的努力。我国的民族语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共同奋斗、共同繁荣”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使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在更加和谐的关系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有效地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文集.民族出版社.2009.
[2]范俊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
[3]楼晓悦.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及其传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
[4]孙宏开.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
[5]高庆华.中国濒危语言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3).
[6]呼格吉勒图.全球化时代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濒危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
[7]肖建飞,刘海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4).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共有7大方言区,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然而,在经济和文化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最近的数据显示出,我国诸多民族语言已经面临方言危机。由此,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传承文学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濒危民族语言必须要引起人们注意。
关键词 民族语言 濒危语言
一、概述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融合的泱泱大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原因,中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方言区域。中国不只具有北方、闽、吴、粤等7大的方言区,而且还有许多次方言和地方土语,计算起来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然而,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也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处于濒危状态,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50%的民族语言都受到了威胁,很多语言只有老年人才会使用,更有大约20种语言由于使用者人数较少,已经濒临消亡。
二、民族语言保护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民族语言的存在都有着自身的理由,有着自身特有的重要性,这些原因和重要性都说明我们不能随意地让它们销声匿迹。
首先,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民族都需要依靠本民族自身的语言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表达。每一种民族语言都以本民族的信仰和核心精神为基本标准,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才得以形成,他们都有着其特别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其次,语言是记录符号,代表了民族最本质的特征。从不同民族的语音、语法、词汇中,我们往往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历史环境、不同传承过程、不同思维方式。最后,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仅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广大少数民族成员的平等权利。我国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护,是保障个人权利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总之,民族语言承载着中国近千年来悠久的民族文化,它所具有的极大价值,让我们有责任留住每一种民族语言及它所代表的文化。
三、濒危语言的保护措施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民族语言走向消亡,它们的离去代表着我国一部分精神文化遗产的消失,这不仅威胁到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影响了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要想真正解决濒危民族语言的问题,遏制民族语言消亡的速度,就应该从找到促使民族语言消亡的主要原因,再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一)增加政府关注,加大保护力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开始注重民族语言的保护。中共中央通过法律保护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同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舞类节目的数目相比,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承载体——少数民族语言却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例如,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并且拥有自己的语言。
可是这些民族的很多文艺节目都纷纷被选为省级记录,而民族语言却没有一个能有幸入选。因此,为了抢救我国的民族语言,政府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有力地保护好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其文字的发展。第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各种语言都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和地位。通过法律建立起来的保护体系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发展的权益和自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第二,国家政府还应该大力鼓励双语言教学,使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在学好自己的语言基础上,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鼓励培养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我国政府还应该支持、帮助各民族整理语言文字、制定规范标准,加强语言及应用研究。尽管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度把《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立为A类重大课题,2002年度又把《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立为A类重大课题。但是,这些课题的研究覆盖面还不全面,研究的力度还不够大,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民族语言还在逐渐走向消亡。
(二)减少现代文明冲击,切实民族语言记录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普通话逐渐普及,语言中使用的汉语词逐渐增多,土语词逐渐减少,语法也逐渐走向规范化,这使得民族语言的交际能力不断减弱。同时,当前发达的大众传播媒,尤其是电视、书刊杂志使现代汉语加快了传播速度和扩大了传播范围,也加速了民族语言的消亡。此外,由于少数民族要加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得不改善交通,加强对外交流。少数民族语言的功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整体效用有所下降。有此可见,我们理想中的普通话和方言处于和谐的状态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它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問题和利益,我们仍需要秉承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来切实制定和实施计划。面对社会对我们产生现实价值,我们并无法阻止某些语言的消失,但是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把他们记录下来依然是我们的责任。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特尔曾有过大胆的设想,他提出在伦敦建立首个“语言博物馆”。在他设想的语言博物馆中,利用大量的高科技设备记录各种语言。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说话时大脑的运转状况,也可以利用设备预测人们未来声音变化的趋势。这种设备对人们进行语言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而对于拥有80余种语言的中国来说,建立这样一个博物馆显然是必要而又迫切。
(三)改变人们心理,平等对待各种语言
造成民族语言消失的原因还表现于经济落后区域的人们一种害怕心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家乡话较土,不好意思对陌生人使用。这种心理使得方言的交际区域大大缩小,更加阻塞了民族语言发展渠道。很多民族语言都存在于较偏远的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贫困,教育落后,那里的人民文化素质多半比较低,不能充分意识到一种语言的价值,更不能理解保护语言所带来的益处。而且,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很多本土人都拥入城市或其他地区,这使得他们原有的方言地域框架被打破,身边用同种语言交流的人变少,造成了他们不敢再用家乡话和别人沟通。再加上他们在城市中一般生活水平较低,日常生活中自卑心理使他们连带到自己的语言上,觉得自己的语言也无法成为正常沟通的语言。对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宣传民族语言的价值,创造民族语言的使用环境,加强当地人们积极参与语言保护的意识和使命感,努力帮助他们转变观念,认清语言消失的后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尊重偏远地区的人们,不应因为经济的贫困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和存在。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文化,让他们建立起对本民族的信心。总之,我们要让本土人民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充满自信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能够自发地参与或承担起拯救濒危语言的重任。
四、结语
不同民族语言的表现形式,往往代表着当地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抗争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模式和表达方式,代表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爱的民族精神。我们之所以保护民族语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特有的作用。民族语言的保护不是只凭借单方面尽力就可以完成,它的成功需要政府的带动,群众的努力。我国的民族语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共同奋斗、共同繁荣”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使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在更加和谐的关系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有效地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文集.民族出版社.2009.
[2]范俊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
[3]楼晓悦.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及其传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
[4]孙宏开.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
[5]高庆华.中国濒危语言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3).
[6]呼格吉勒图.全球化时代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濒危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
[7]肖建飞,刘海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