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xqfe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通过思政课教学,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仅为我国民族院校开设的一门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文以该课程为例,探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六观”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改革
  民族高校是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教育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阵地,而当前民族教育基础差、发展不平衡,民族高校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学生基础差、贫困面广,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任务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专门针对民族高校学生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对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特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民族理论基础学科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民族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课程,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是做好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总体而言,该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专门针对民族高校学生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据有关数据统计,民族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西部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约在40%以上,甚至不少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50%以上,因此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任务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从理论上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促进民族高校学生了解本民族的特点,对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理论性、政策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如民族理论部分包括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重要内容,民族政策部分主要有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有助于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使其提高自身素质,坚定信仰,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系统性、准确性。由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材中涉及的概念、知识点多,且较多概念和知识点逻辑性强,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内容时要全面、系统,做到表述明确、概括精炼,一目了然。
  4.现实性、实践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既研究过去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也研究当今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在该课程的讲授中,重要事件、事项的论述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贴近现实。如讲解民族人口数、民族分布情况等应采用最新的数据,而不是照本宣科。此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的一些内容,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对做好民族地区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当前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当前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也不例外,学生往往只注重该门课程考试的结果,即平时课堂上“一听而过”,期末考试死记硬背,考试及格即可,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思考。一方面,该课程理论性强,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该课程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教师为中心仍占主导地位,教学理念滞后。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仍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此外,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注重考试分数,教学理念滞后,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推进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塑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述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以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适应新时期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学生“参与式”学习。推进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入手,立足于课程的性质和层次,提高加大学生参与度,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实现教师“满堂灌”讲授向学生的“参与式”学习的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加强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的积极性,如民族歌舞、民族影视欣赏、民族风俗习惯介绍等;三是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通过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感受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或参与欢度民族节日,让学生更深地感受民族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加强考试方式的改革,由“死记硬背”到“入脑入心”,注重学习过程而非考试结果。长期以来,期末考试作为一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而被多广泛采用,这种简单易操作的考核方式对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也不例外,使得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变现有考试模式,采取开卷考试、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与平时成绩、考勤等相结合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3.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由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性、系统性准确性等特点,该课程与民族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密切联系,要上好每一堂课,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任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民族高校开设思政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和思想觉悟,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加了解和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更好地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大团结。因此民族高校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地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王玉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1).
  [3]田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8(4).
  [4]金炳镐,陈丽明,杨文顺,试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特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4.
  [5]陶斯文,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6]王苏敏,“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
  [7]雍春梅,少数民族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字报,2014,7(1).
  注释:
  ①所谓的“六观”即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法制观、道德观和民族观。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战场,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阅读、写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语文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
期刊
摘 要:柬埔寨语的四音格词内容丰富、数量庞大、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在柬埔寨语中占有相当比例。本文选取动物类和人体类四音格词作为研究对象,阐释柬埔寨语四音格词汇中的文化现象,揭示柬埔寨文化的内涵。该研究有助于初学者加深对柬埔寨四音格词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四音格词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柬埔寨语四音格词;动物类;人体类;文化内涵  一、前言  柬埔寨语又称高棉语,是柬埔寨王国的官方语言,属于南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大学英语(3+2)》课程作为相关专业的基础通识课程,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文章阐述了该课程前期的教学特点和不足,并提供了探索实践,意在对《大学英语(3+2)》及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3+2)》课程;教学;改革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
期刊
摘 要:人教版新高中英语(NSEC)现已在全国被广泛使用,与旧教材相比“Listening”板块有了新的变化。本研究以相关教材评价理论为依据,试图从听力材料的内容、形式以及听力技能三个方面对NSEC教材必修三的“Listening”板块进行分析与评价,帮助教材使用者灵活运用教材,提高听力能力。  关键词:NSEC;“Listening”板块;教材评价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打好数学的学习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长久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故而小学数学的教学显得比较封闭且死板。笔者尝试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着手,力求得到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方法。本文根据对课本资源、生活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分析,得出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笔者从这
期刊
摘 要:小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朗读,培训学生阅读兴趣,进行了分析和探索。通过传授给作者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保证学生有一定阅读量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书本的核心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有效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精读;略读;朗读;品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大师在几百年前就告诉
期刊
摘 要: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的构建和实施是本科院校为边境贸易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的建设成效将直接影响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本文以黑河学院为例,对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的初期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初期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下一阶段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  在21世纪的今天,培养专业商务外语人才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
期刊
摘 要:当前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注重辅导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如辅导员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等即将成为学生工作从业人员的必要条件。是不是具备了这些技能和素质就一定能够做好辅导员工作呢?具备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坏事,但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不该被我们遗忘呢,比如说我们辅导员的爱校意识……  关键词:爱校意识;传统;文化;精神  在高校,辅导员不但具有特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是一个知识与经济并存的发展时代,培养社会需要的可塑性人才成为国家最新的发展策略,培养可塑性人才应当从教育阶段抓起。而数学作为中学时期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培养社会创新可塑性人才的主要途径。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对此,本文将基于新课程背景视野下从以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影视作品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大众传媒之一。利用其中所涉及到的中学化学的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文章以影视作品中的化学知识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探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其化学学习能力的新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影视作品;自主学习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变化和应用的学科。对于中学生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