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定向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一个重要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定向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于定向预习的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定向预习意识,定向设计预习作业,指导训练学生的定向预习能力等尤显重要。
关键词:有效; 定向预习; 预习意识; 预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08-001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1.教材及教材解读;2.教学目标的确定;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4.严谨的教学板块;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6.教学反思。其中有明确方向的预习是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朝向高处的。
一、定向预习和定向预习的重要性
所谓“定向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完备的定向预习,也就是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速度及特点,完成独立学习。
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课堂也就不再从零开始。将预习改进为定向预习,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那种教师掌握着真理、学生没能掌握足够信息,只能被动聆听与接受的局面就将被完全打破。
二、定向预习的两种类型
1.常规型定向预习
1.1读。阅读内容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的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当然,重点读的还是文本。阅读一篇课文,我常常倡导学生做到“一步两遍三回读”,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完成“一步两遍”,“一步”是揣摩标题,“两遍”是阅读文本两遍,第一遍是明确文体,研究段与段的关系,了解层次,整体感知课文,第二遍是在阅读中按照以下要求去圈划。
1.2划。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圈划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不能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它是在阅读教学前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形成的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阅读记叙文(散文)的时候,着重圈划一些或提纲挈领或过渡的词句,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其次是圈划一些比较优美的语句,把其中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并进行简单的批注。特别要注意明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词句语段。
1.3查。除此以外,学生还要留意一下那些不能如常解释的词语,看是否有特殊用法。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其中“狡猾”一词就不能作常规理解,那么學生就要通过具体语境弄清楚它的含义。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常规型定向预习习惯未养成之前,教师一定要悉心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且预习作业也要认真检查,一旦习惯养成,教师就可以放手。
2.探究型定向预习
这是学生在常规定向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读中的探究意识,所以我称其为“探究型定向预习”。我指导学生主要从语言、文章主题、写法的问题及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可以接着前面的定向预习作业写,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如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注意到,并且进行思考,他们会提出“作者怀念童年生活到底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于是会关注童年里的祖父形象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形象。再如《愚公移山》一文中,面对智叟的讥笑阻挠,愚公是如何做到坚定不移,最后竟然让顽固的智叟“无以应”的呢?学生想到此便会进一步关注课文的语言艺术及愚公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三、我的尝试及效果
1.初步尝试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几个方面的发展。为此,我一开始设计了“预习三步骤”。第一步,查找文中的生疏字词,注音并根据文意解释,以此来积累学生的词语量。第二步,进行文章结构或段落的分析,理清文章的线索,用简洁但完整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第三步,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简单阐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前两个步骤做的很好,第三个步骤在文字的表述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不断完善
以上的“预习三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对于不同的文体,分析文章的角度不一样,学生预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会逐渐消退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我又做了及时的调整。预习作业更改为4个环节:
2.1积累运用。正确书写并能解释词语,在此基础上运用多个词语造句或写段。课程目标中对中学生要求初中毕业时汉字的识记不少于3500,所以平时课文的学习字词是基础,也是关键。
2.2咬文嚼字。文章中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学生可以辨别常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学生可以感受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确实有所提高。
2.3含味内涵。读完一篇文章学生或许已经把握文章的主旨,或许还没有理解透彻,无论怎样,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也是思考的结果。每个学生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我手写我心,能够有一点点感触也是收获。
2.4学会质疑。鼓励、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尝试提出问题。如在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问道:“为什么怀民明明在承天寺而苏轼却说寻?”“不可能天天有月,不可能处处有竹柏,为什么苏轼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就涉及到苏轼作品语言的含蓄与意蕴玩味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抓好定向预习这一学习活动的特殊处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夏洛特.丹尼尔森.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原著序
[2]干国祥编著.构筑理想课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有效; 定向预习; 预习意识; 预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08-001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1.教材及教材解读;2.教学目标的确定;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4.严谨的教学板块;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6.教学反思。其中有明确方向的预习是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朝向高处的。
一、定向预习和定向预习的重要性
所谓“定向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完备的定向预习,也就是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速度及特点,完成独立学习。
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课堂也就不再从零开始。将预习改进为定向预习,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那种教师掌握着真理、学生没能掌握足够信息,只能被动聆听与接受的局面就将被完全打破。
二、定向预习的两种类型
1.常规型定向预习
1.1读。阅读内容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的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当然,重点读的还是文本。阅读一篇课文,我常常倡导学生做到“一步两遍三回读”,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完成“一步两遍”,“一步”是揣摩标题,“两遍”是阅读文本两遍,第一遍是明确文体,研究段与段的关系,了解层次,整体感知课文,第二遍是在阅读中按照以下要求去圈划。
1.2划。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圈划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不能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它是在阅读教学前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形成的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阅读记叙文(散文)的时候,着重圈划一些或提纲挈领或过渡的词句,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其次是圈划一些比较优美的语句,把其中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并进行简单的批注。特别要注意明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词句语段。
1.3查。除此以外,学生还要留意一下那些不能如常解释的词语,看是否有特殊用法。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其中“狡猾”一词就不能作常规理解,那么學生就要通过具体语境弄清楚它的含义。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常规型定向预习习惯未养成之前,教师一定要悉心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且预习作业也要认真检查,一旦习惯养成,教师就可以放手。
2.探究型定向预习
这是学生在常规定向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读中的探究意识,所以我称其为“探究型定向预习”。我指导学生主要从语言、文章主题、写法的问题及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可以接着前面的定向预习作业写,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如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注意到,并且进行思考,他们会提出“作者怀念童年生活到底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于是会关注童年里的祖父形象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形象。再如《愚公移山》一文中,面对智叟的讥笑阻挠,愚公是如何做到坚定不移,最后竟然让顽固的智叟“无以应”的呢?学生想到此便会进一步关注课文的语言艺术及愚公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三、我的尝试及效果
1.初步尝试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几个方面的发展。为此,我一开始设计了“预习三步骤”。第一步,查找文中的生疏字词,注音并根据文意解释,以此来积累学生的词语量。第二步,进行文章结构或段落的分析,理清文章的线索,用简洁但完整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第三步,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简单阐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前两个步骤做的很好,第三个步骤在文字的表述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不断完善
以上的“预习三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对于不同的文体,分析文章的角度不一样,学生预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会逐渐消退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我又做了及时的调整。预习作业更改为4个环节:
2.1积累运用。正确书写并能解释词语,在此基础上运用多个词语造句或写段。课程目标中对中学生要求初中毕业时汉字的识记不少于3500,所以平时课文的学习字词是基础,也是关键。
2.2咬文嚼字。文章中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学生可以辨别常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学生可以感受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确实有所提高。
2.3含味内涵。读完一篇文章学生或许已经把握文章的主旨,或许还没有理解透彻,无论怎样,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也是思考的结果。每个学生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我手写我心,能够有一点点感触也是收获。
2.4学会质疑。鼓励、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尝试提出问题。如在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问道:“为什么怀民明明在承天寺而苏轼却说寻?”“不可能天天有月,不可能处处有竹柏,为什么苏轼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就涉及到苏轼作品语言的含蓄与意蕴玩味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抓好定向预习这一学习活动的特殊处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夏洛特.丹尼尔森.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原著序
[2]干国祥编著.构筑理想课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