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还不太成熟,实施过程中呈现众多问题,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优势;问题;对策
一、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由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首创,后又推广到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19世纪正式形成。我国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引进导师制的。建国后,我国仿照苏联的模式,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制。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已取得初步成效[1-2],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在全国高校的普及率剧增。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一)师生互选。导师向院系申报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科研领域、欲开展的专业活动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等。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选择导师。经过师生互选最终确定师生组。
(二)生活上的指导。导师要与学生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深入的接触,全面了解被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以及心理等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
(三)学习上的指导。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方向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侧重于科研兴趣的培养,专业认同感的树立;高年级的学生,侧重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科研和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结合,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育人优势
(一)培养出基础牢、能力强的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本科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毕业意味着失业”的思想动摇着许多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基础牢、能力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这正是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培养的一大优势。科研中存在着许多知识的交叉,这就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要牢固,并会灵活运用,而另一方面,运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这些知识,久而久之,扎实的基础就慢慢形成了。大学不同于中学,着重于能力的培养,而导师制更能体现出这一区别。导师会对所带的学生提出要求和任务,要求他们查阅文献、勤于思考、制定方案、积极讨论,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师生互选之前对导师基本信息的浏览,尤其是对导师科研领域的了解,使得学生的兴趣、方向更加明确,学生会从以前不感兴趣、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求知欲强、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而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显然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最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会形成若干学生小团队,他们会共同完成导师的课题研究,这无时无刻不在锻炼他们的与人交往能力、协作能力,而导师平时和组员的交流、定期的参与与指导,也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专业修养和自身素质会在这种小团队中得以提高。
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效果与设想差距很大
一些老师在申报导师时非常积极,但之后工作开展情况不理想,甚至有学生提到“基本不怎么能见到导师”。的确,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个人时间紧张,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能看到许多认真负责的老师,忙于为学生答疑解惑,忙于对学生个别指导。所以,我觉得时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教师的师德问题才是导师制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学生专业水平太低,参与课题研究有难度
导师制一般从学生大二下开始开展,而课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学生并不一定都已经学到,这就需要学生做很多查阅资料、自学的工作。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事无巨细地咨询导师,每一步工作都要问导师,达不到自己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导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导师制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投人, 例如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等。但是,这些条件很难全部得到满足,这就成为导师工作开展的障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一个导师或者一个学院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社会各界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五、措施和对策
(一)加强对导师资格的审查,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的申报、初选过程极为重要,要选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的老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导师的选择是导师制顺利开展的关键。
要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化管理是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导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导师制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实效性。
(二)加大对导师的支持力度,推动导师工作顺利开展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需要有一定的支持,要有相匹配的条件,导师制的顺利进行也是如此。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设备等软硬件设施都是导师工作顺利开展的支撑,而这不是靠单方面力量就能解决的,要集思广益、全民动员,加大对导师工作的支持。
(三)完善导师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推优”、“激励”是对导师工作的肯定,也能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给其他人带来正面影响,而要做到这些,前提是有完善的导师评价体系,对导师工作能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同时,要将优秀教师在任期内的导师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相结合,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想相挂钩,等等,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从各方面给予体现和倾斜,以此保证导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青平.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3(9):89-90.
[2]张贵珍,刘宪斌.班导师教书育人的体会[J].中国轻工教育,2006,12(1):74-75.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优势;问题;对策
一、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由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首创,后又推广到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19世纪正式形成。我国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引进导师制的。建国后,我国仿照苏联的模式,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制。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已取得初步成效[1-2],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在全国高校的普及率剧增。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一)师生互选。导师向院系申报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科研领域、欲开展的专业活动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等。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选择导师。经过师生互选最终确定师生组。
(二)生活上的指导。导师要与学生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深入的接触,全面了解被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以及心理等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
(三)学习上的指导。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方向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侧重于科研兴趣的培养,专业认同感的树立;高年级的学生,侧重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科研和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结合,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育人优势
(一)培养出基础牢、能力强的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本科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毕业意味着失业”的思想动摇着许多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基础牢、能力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这正是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培养的一大优势。科研中存在着许多知识的交叉,这就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要牢固,并会灵活运用,而另一方面,运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这些知识,久而久之,扎实的基础就慢慢形成了。大学不同于中学,着重于能力的培养,而导师制更能体现出这一区别。导师会对所带的学生提出要求和任务,要求他们查阅文献、勤于思考、制定方案、积极讨论,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师生互选之前对导师基本信息的浏览,尤其是对导师科研领域的了解,使得学生的兴趣、方向更加明确,学生会从以前不感兴趣、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求知欲强、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而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显然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最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会形成若干学生小团队,他们会共同完成导师的课题研究,这无时无刻不在锻炼他们的与人交往能力、协作能力,而导师平时和组员的交流、定期的参与与指导,也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专业修养和自身素质会在这种小团队中得以提高。
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效果与设想差距很大
一些老师在申报导师时非常积极,但之后工作开展情况不理想,甚至有学生提到“基本不怎么能见到导师”。的确,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个人时间紧张,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能看到许多认真负责的老师,忙于为学生答疑解惑,忙于对学生个别指导。所以,我觉得时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教师的师德问题才是导师制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学生专业水平太低,参与课题研究有难度
导师制一般从学生大二下开始开展,而课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学生并不一定都已经学到,这就需要学生做很多查阅资料、自学的工作。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事无巨细地咨询导师,每一步工作都要问导师,达不到自己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导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导师制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投人, 例如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等。但是,这些条件很难全部得到满足,这就成为导师工作开展的障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一个导师或者一个学院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社会各界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五、措施和对策
(一)加强对导师资格的审查,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的申报、初选过程极为重要,要选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的老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导师的选择是导师制顺利开展的关键。
要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化管理是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导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导师制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实效性。
(二)加大对导师的支持力度,推动导师工作顺利开展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需要有一定的支持,要有相匹配的条件,导师制的顺利进行也是如此。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设备等软硬件设施都是导师工作顺利开展的支撑,而这不是靠单方面力量就能解决的,要集思广益、全民动员,加大对导师工作的支持。
(三)完善导师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推优”、“激励”是对导师工作的肯定,也能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给其他人带来正面影响,而要做到这些,前提是有完善的导师评价体系,对导师工作能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同时,要将优秀教师在任期内的导师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相结合,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想相挂钩,等等,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从各方面给予体现和倾斜,以此保证导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青平.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3(9):89-90.
[2]张贵珍,刘宪斌.班导师教书育人的体会[J].中国轻工教育,2006,12(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