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刑侦剧的叙事模式探究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iwe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网络刑侦剧是目前我国网络剧中的热门类型。本文以网络刑侦剧《法医秦明》为例,认为其以新颖的“法医”职业为叙事视角,塑造年轻、具有个性的法医形象,密切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主题,使其既具有网络叙事和刑侦类型化叙事的特征,又具有青春类型化的叙事风格,从而获得广大观众喜爱。《法医秦明》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网络刑侦剧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值得我们分析。
  【关键词】 刑侦剧;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叙事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刑侦剧的概念最早从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TVB刑侦剧发展而来,“是以香港警察部门中的刑事侦缉部警察(CID)为主人公,利用法政、法医等其他部门的技术手段,通过缜密推断来研究犯罪和抓捕罪犯的电视剧”[1]。随着我国网络剧发展逐渐类型化,刑侦剧成为我国网络剧中发展的一个热门类型。2015年上映的网络刑侦剧《余罪》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并取得了高收视率的成功。2016年10月13日在搜狐视频上线的网络刑侦剧《法医秦明》,其播放量超过12亿,它以“法医”为叙事视角,改变了我国传统刑侦剧多以警察和罪犯的人物关系展开叙事模式,为我国网络刑侦剧叙事开启了新的方向。本文将重点从《法医秦明》的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叙事风格三方面分析其叙事模式,从而为我国网络刑侦剧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一、以“法医”为叙事视角
  网络剧《法医秦明》是一部以法医为叙事视角的刑侦剧。早在2006年,香港TVB就推出了以法医为主角的电视剧《法证先锋》,塑造了一个成熟、稳重、具有高度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中年法医形象,让观众印象深刻。2016年,在我国网络快速发展,网民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网络刑侦剧《法医秦明》以法医为叙事视角,展现了一个网络时代下帅气、冷静、机智新的法医形象,讲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故事。
  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指出了叙事“视点”的四种类型,其中叙述者作为人物在情节中出现,从外部观察事件,即以见证人的身份讲述主人公的故事。[2]127选择不同的视角讲述故事,会取得不同的叙事效果。在以警察为叙事视角的传统刑侦剧中,一般以警察为主、法医为辅,法医只为案件侦查提供专业的判定,而警察在案件侦查过程中与罪犯斗智斗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法医秦明》中,案件侦破却是以法医为主导,以法医的职业视角对案件进行逻辑性推理,通过法医对物证和死者尸体的专业判定,找到关键性线索,引导警察进行下一步的案件侦查工作,最终抓捕到犯人,侦破案件。法医在案件侦查过程中担任着与死者打“交道”的角色,替死者“说话”。法医对死者尸体进行尸检,从死者身上获取了更多的隐藏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追查到凶手。例如,在剧中的“烹尸案”里,法医秦明和助手李大宝通过整理、重新组合尸骨以及股骨回归方程式推断出死者是身高一米七五以上的女性,但是警方调出失踪人口资料也找不到符合该条件的女性。这时,秦明通过检验死者的尸骨,对比盆骨和胫骨在显微镜下的成像,发现地沟油里的尸骨来自一男一女,为案件指明了新的侦查方向。这样,侦查团队才得以从下水道里找到死者的其他遗骸,确认死者身份,从而找到案发第一现场,进行下一步的案件侦查工作。可见,在《法医秦明》中,法医担任着重要的责任,除了对死者尸体进行尸检,同时也需要抽丝剥茧、想方设法地寻找证据,将各个线索串联起来进行推理,为案件的侦破指明方向,引导案件顺利推进。
  另外,《法医秦明》通过法医的叙事视角叙述案件,剧中法医的叙事视角多体现于语言层面的表达,以法医的分析、判定为主,在叙事方面补充了镜头语言信息量表现的不足。由于《法医秦明》的叙事时间有限,其故事时间、情节时间、屏幕持续时间较短,所以单位时间内同一场景的信息量较大。[3]“信息量”在《法医秦明》中可以称之为“线索”,它在剧中通过单一镜头内的道具、布景等具体物象表现。镜头语言在展现案发第一现场和尸检室时,只是展现出物证、死者尸体的实际状态,而这些物证和死者尸体不能直接向观众说明关于案件的其他信息。从法医和警察的对白中,观众可以了解案件发生后搜索到的受害人基本信息、案件的侦查方向以及对案件的看法、推理过程。[4]法医的分析和判定间接地弥补了镜头语言在展现案发第一现场和尸检室的叙事不足,丰富了案件的叙事性。
  选择以法医的叙事视角进行叙事,即选择了通过法醫的专业眼光和逻辑性思维来叙述案件的侦破过程。站在法医的职业角度分析案件中的每一环线索,推敲线索之间的联系,并将其串联起来进行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以人物台词向观众解释证据的判定依据,这是以法医为叙事视角的刑侦剧的主要特点。这种叙述视角的定位,打破了传统刑侦剧中以警察为叙事主角的叙事模式,在我国网络刑侦剧叙事模式的多样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社会现实”为中心的叙事主题
  《法医秦明》剧中的案件不是传统刑侦剧中的大案件,而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小案件,关注于社会中发生的入室盗窃、爱情纠葛、家庭伦理、校园暴力、勒索的青少年教育等现实问题。剧中案件题材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犯罪问题,剧中案件映射的社会问题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人物的功能是在故事中起着稳定、恒常的成分的作用,不管它们是由谁和怎样具体体现的。”[5]11《法医秦明》中的罪犯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即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剧中向观众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中的生活形态,通过具体案件来说明小人物为什么会犯罪,其中反映的社会问题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警示和反思作用。《法医秦明》中的罪犯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心理扭曲的犯人。如“烹尸案”的犯人李大狗,他是一个普通的开锁工人,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李大狗潜入倩倩家偷内衣,不料被倩倩撞见,情急中他将倩倩夫妻杀害。李大狗的杀人手法何其残忍,他烹尸剥皮只是为了在杀人的过程中得到快感、满足。李大狗的犯人形象是一个“变态杀人魔”,这类犯人多是因为童年的不幸遭遇或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对待而产生了扭曲的心理,通过杀人犯罪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李大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底层小人物,单身,居无定所,社会地位非常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让李大狗产生了焦虑心理,他只能通过偷内衣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欲望,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二是犯人复仇或报复。在“陶紫案”中,江天的初恋女友因为陶紫的造谣,不堪流言蜚语的压力而自杀。江天处心积虑布局数年,为初恋女友复仇。在“戚静静案”中,李旭因为戚静静欺骗了他,破坏了他心中一直向往的纯洁爱情,所以他杀害了戚静静。在这些案件中,江天和李旭是犯人,同时也是受害者。江天失去了初恋女友,李旭被戚静静欺骗,如果他们没有经历那些不幸,就不会犯下杀人的错误。三是犯人无法改变自身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困境而犯罪。在道具师一案中,道具师妻子常年遭受道具师的家暴,在一次争执中,她错手杀了道具师。道具师妻子是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她长期遭受道具师的打骂,以至于她的精神高度紧张,她甚至想过自杀,但是因为儿子年幼而一直默默忍受着。道具师妻子无法改变她的处境,她的挣扎、反抗体现了在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的女性诉求。[6]122-124《法医秦明》中塑造的犯人,除了心理扭曲的犯人是全恶的形象外,我们所见的其他犯人都是有情有义的形象。他们只是在某种情况下采取了杀人这一极端的行为,最终酿成大错。正如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所说:“一个叙事谋略的枢纽,它错综复杂地联结着谁在看,看到何人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7]191《法医秦明》中的众多案件为我们展现了社会中人的生活形态,也引发人们的思考:普通人为什么会犯罪?由小人物犯罪反映出诸多社会问题,而造成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而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紧张的工作和生存竞争压力让普通人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焦虑的心理。[8]50-52如果这种焦虑心理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普通人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医秦明》中的案件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当下社会百姓生活中的犯罪问题。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紧跟着主角的破案逻辑,在主角抓捕到凶手后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关注到案件背后的警示意义,体味到剧作者呼吁人文关怀和期盼社会和谐发展的情感与价值倾向。
  三、青春类型化的叙事风格
  与传统刑侦剧中凝重、严肃、深沉的风格不同,《法医秦明》中整个案件侦破的团队是年轻人组成,年轻化的人物形象以及严肃紧张、又不乏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受到了广大青年网民的喜爱。
  《法医秦明》以秦明、李大宝和林涛三人的日常工作为核心,组成“铁三角”的合作模式。案件的侦破以法医秦明和李大宝为主,刑警林涛为辅,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在《法医秦明》中,秦明是一个青年男法医,拥有俊朗帅气的外表、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侦查能力。他常穿一身西装,给人以干练的印象,话不多,不爱笑。剧中不仅向观众展现了工作状态下作为法医的秦明,还向观众展现了生活中普通年轻人形象的秦明。秦明喜欢听古典音乐,爱好裁缝。在他裁缝的时候,他挥动手中的裁缝刀仿佛在谱写一段优美的乐章。秦明裁缝的兴趣爱好与他的法医职业有关,裁缝和尸检都要求准确无误,两者在实际操作上都运用到刀。这也说明在术业的严格要求下秦明冷静的外表下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另外,秦明也是一个内心极度脆弱的人。他童年时父亲渎职自杀,母亲备受打击而后郁郁而终,父母的不幸一直以来是秦明生活中阴影,形成了他的心理障碍,也形成了他性格的缺陷。秦明为了还父亲一个清白,一直在努力寻找当年的真相,因此,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破案无数的法医秦明,还是一个有情有感、有血有肉的秦明,丰富而饱满的法医形象给观众以真实可信的认同感。剧中的女法医——李大宝,她短发,戴眼镜,常穿一身女士西装,她“假小子”的外形特点正是她内心世界和好强性格的映射。[9]35-36在第一集中,秦明说李大宝做不了捞泔水的工作,她就质疑秦明说:“有什么事儿是男的能干而女的干不了的。”作为整个侦查团队中唯一的女性,李大宝的工作能力不比男人差。她具有超常的嗅觉,秦明称她是“人型警犬”。在“烹尸案”中,秦明和林涛在下水道的一个通道里寻找死者的其他骸骨,李大宝却凭借她灵敏的嗅觉在另一个通道里找到了死者的其他骸骨。“人型警犬”的人物设定使得李大宝的人物性格更具有趣味性。林涛是一个高大帅气、简洁干脆的警察,他的人物设定由他的特定台词体现——“接下来就看我的了。”林涛在秦明指明侦查方向后进行实际的案件侦查工作,在案件侦破后抓捕罪犯。
  《法医秦明》中除了展现秦明、李大宝和林涛日常工作中如何相互配合外,还以有趣的情节、相互调侃的语言方式表现出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交流和日常生活中最真实可爱的一面,这为《法医秦明》的刑侦叙事增添了生活气息,也丰富了人物形象。虽然作为同事,秦明和李大宝经常斗嘴,李大宝偶尔会耍点小聪明整蛊秦明,但是两人在相處中早已形成不言而喻的默契和信任。所以在秦明被污蔑是杀人凶手的时候,李大宝为了帮助秦明脱罪,擅自进入案发现场收集证据。两人从工作上的绝佳拍档变成交心朋友,最后秦明也不顾生命危险救出被困在水箱的李大宝,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有趣的情节设置和相互打趣的语言方式缓和了观众在关注案件侦查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使得《法医秦明》的剧情张弛有度,增加了刑侦剧叙事的趣味性。
  因此,不同于传统刑侦剧营造的一种严肃、厚重的影像风格,《法医秦明》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年轻化、个性化,他们既具有职业化的一面,又具有人性化的一面。剧中,案件侦破与人物日常生活之间的交织与互动呈现出一种既紧张刺激又轻松幽默的影像风格,这不仅增添了刑侦剧的趣味性,而且其充满青春气息的剧作更符合青年网民的审美标准,因而赢得了他们的喜爱与认同。
  结 语
  我国刑侦剧的发展至今十余年,逐渐从单一化模式向类型化发展。《法医秦明》在叙事上以“法医”为叙事视角,打破了传统刑侦剧叙事角度的套路,其现实社会性的叙事主题关注社会中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在向观众展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引发他们思考。年轻化的法医形象和轻松幽默的影像风格使得《法医秦明》具有青春类型化的叙事风格,更符合青年网友的观影品味。因此,《法医秦明》的成功模式将为我国网络刑侦剧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爽.TVB刑侦剧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杨丽娟.网络剧的叙事学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4]赵洁.TVB刑侦剧的类型化叙事元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5]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薄一欣.《法医秦明》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解读[A].戏剧之家,2017(01).
  [7]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陈伟龄.视觉快感、日常生活与焦虑心理[A].艺术百家,2006(4).
  [9]刘微.论影视艺术中塑造形象的人性化[J].电影文学,2011(18).
其他文献
【摘要】 浅绛彩瓷施彩浅淡,将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胎上来,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颇具文人画意和笔墨风雅,虽然流行时间短暂,但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写下了绚烂夺目的精彩篇章。文章选介了福州市博物馆6件馆藏浅绛彩瓷器,对浅绛雅瓷蕴含的文人情趣和艺术魅力略作赏析。  【关键词】 浅绛彩瓷;文人情趣;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浅绛”原是中国画术语,指元代黄公望首创的用水墨勾画
期刊
【摘要】 《杜姆卡》(Op.59)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富有浓郁俄罗斯民族气息的钢琴小品。本文主要对该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探析,进而揭示其创作意境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杜姆卡》;艺术风格;创作意境;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俄罗斯作曲家“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大量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画意与深厚浓郁民族情怀的音乐作品。其中,创作于1886年反映俄罗斯劳动人民乡
期刊
【摘要】 在国际创意舞蹈高校展演北师大专场演出《转换与重置》中,“转换”与“重置”的主题将舞蹈创作美体现在突破传统、创新、舞蹈的形式等等方面,舞蹈创作中存在着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舞蹈是一门动觉、听觉、视觉为一体的艺术,“美”“动作性”是舞蹈的本质。舞蹈美学是从生活中提取动作,到编创者编排动作,到舞台上的表演动作,到观众欣赏动作产生审美体验的审美艺术,它既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也包含了
期刊
【摘要】 日本电影《最后的南丁格尔》颠覆了战争片中男女性别关系建构的惯常范式,打破了类型片中男女性别元素设置的惯性思维,表征一种新的战争片表意话语,彰显一种新的电影性别理念。影片《最后的南丁格尔》在视听语言与剧本构作的对比思维下,酣畅淋漓地书写了战争中的女性担当,突显人世间的女性价值。影片在电影画面的景别、光线、色彩及音乐等视听语言对比下,烘托出战争中女性的情感担当。影片在电影剧作的主题阐发、人物
期刊
【摘要】 通过理论角度对艺术展示与观众互动的探讨,引入对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作品与观众间互动模式的案例分析。作者亲历双年展,并担任作品支持的志愿者,将自身与观众互动的体验,结合对作品来源的社会关系结构分析,从作品与城市、观众和社会关系三方面的角度探讨艺术展示与观众的多重互动关系。  【关键词】 上海双年展;艺术展示;作品;观众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深圳在非遗发掘保护、传承和研究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深圳非遗保护的两大创新举措——“非地非遗”“非遗+文创”,认为非遗保护的“深圳经验”为其他城市的非遗保护及城市化进程中非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 城市化;非遗;深圳;“非地非遗”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绵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了总量丰富、形
期刊
【摘要】 艺术史作為一门现代性的学科已经遭遇过两次危机。这两次危机各自催生了不同的艺术史的新方法。艺术史的危机发生在现代性的历史纵深之中,内在地分有着现代性的逻辑。第一次危机刚好发生在现代性前半段完成之时,其标志就是总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史与实在经验之间发生了分裂。第二次危机与现代性的后半段刚好重合,其标志是对总体性的否定,以及诸领域之间的分化。艺术史的危机就是一部综合的/总体的艺术史形成和瓦解的历
期刊
【摘要】 由曾国祥指导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自上映以来收获诸多赞誉。片中两位女主角七月与安生从坦诚相对到渐生嫌隙再到释怀和解,携手走过了漫长的试炼与拉锯的成长之路。影片借由性格迥异的二人的互动微缩和象征着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发掘真实的自我并与之达成和解从而真正得到成长的人生过程。对这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形象的精彩诠释是这部以人物塑造为核心的青春电影得以拥有如此高完成度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七月与安生
期刊
【摘要】 《我不是潘金莲》在叙事呈现上采用了圆形、方形和宽银幕的构图方式。虽然影片涉及敏感的政治话题,但也有人称这种极端的构图方式很好地配合了叙事开展,同时也有人认为冯小刚对电影美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次,在叙事上,导演通过李雪莲三次放弃上访将事件从李雪莲的身上剥离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事件被漫画化,事件的本质也由理性滑向了荒诞,这一转变化解了政治题材的敏感性,形成了导演中立的立场。因此在看似极端讽刺
期刊
【摘要】 《湄公河行动》的良好口碑,更多来自于影片对于“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全新表述,即国家为了保护国民而全力付出。这种表述策略突破了更多强调个人为国家做奉獻的“主旋律”传统。而通过与另外两部相关文本《集结号》和《十月围城》的比较,在“国家认同”的理论视野中能够将这一讨论深化。  【关键词】 《湄公河行动》;“个人”;“国家”;“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林超贤导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