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感叹复习课的教学无从下手。但我们又知道,复习课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复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整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加强,从而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所以复习课教学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记得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而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它是教学中的重要环節,其目的是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进行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当前,小学教学改革关注更多的是新授课,复习课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些复习课成了简单的、空泛的重复,效率比较低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使复习课更有实效、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多形式与多主体相结合,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不同的教学理念,会有不同的课堂呈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教学新理念已经给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当学习不再被简单地视作“反应的习得”,而被广泛地理解为“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自主建构的活动”时,复习课的教学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复习不再是把学生从不同层次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得到不同发展。如在“平面图形”单元复习时,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准备怎样整理,学生有的说复习它们的单位和进率,有的说复习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还有的说在生活中怎样应用各方面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自主进行整理。每一个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来。这样组织教学,既让学生自主地去整理,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网络,并且对整理的方法进行回顾,重视了在复习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主动地尝试自己整理知识,也提高了他们复习整理的能力。
二、预设有效的教学目标,重视生成的教学资源
预设教学目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创造的精彩纷呈的历程,教师把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是学生——未知的答案,由于每个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学生的疑惑,产生认知的偏差,相互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有启智的火种,也有创新的灵光,这种教学过程中生成种种信息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复习立体图形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一个学生说:“为什么这三个
立体图形都用一个计算公式求体积呢?”这出乎我教学预设的问题使学生都陷入了沉思,继而自发地交流起来,有的说:“我觉得这些图形有共同的特征,都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任意一个横截面都和下底面完全相同。”其他的同学频频地点头,我乘机追问:“还有哪些几何图形也可以这样计算体积呢?”学生再一次沉思:“只要符合上面特征的几何图形都能用这个公式求体积。比如底面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直直的柱体都可以。”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欢欣鼓舞。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互有灵感和顿悟,这些是不可重复和预设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课堂中随机生成的东西,为教学所用,就会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空间,体现数学学习活动的生动性。
三、合理有效地活化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我们应当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做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但不迷信教材。一方面可以对复习的内容适当进行整合,从而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使学习素材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例如六年级的几何知识的复习基本是知识的再现。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把它进行了重组,出示了学过的平面图形,垂直于它自身的方向运动成立体图形。学生看到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相互转化,试着将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它的体积也应该是底面积乘高。自然而然地将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迁移到立体图形中来,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之间,立体图形之间都有联系。学生有了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复习课上的问题不再是旧有知识的重现,而是需要利用旧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复习课要做到目标要明,网络要通,选例要精,方法要巧,漏洞要堵,训练要活,时间要足,心灵要通!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能成为也应该成为一个成功的发现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所以真正的复习课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思考的世界里。我愿意做学生积极思考的同路人,让复习课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我记得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而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它是教学中的重要环節,其目的是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进行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当前,小学教学改革关注更多的是新授课,复习课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些复习课成了简单的、空泛的重复,效率比较低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使复习课更有实效、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多形式与多主体相结合,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不同的教学理念,会有不同的课堂呈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教学新理念已经给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当学习不再被简单地视作“反应的习得”,而被广泛地理解为“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自主建构的活动”时,复习课的教学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复习不再是把学生从不同层次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得到不同发展。如在“平面图形”单元复习时,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准备怎样整理,学生有的说复习它们的单位和进率,有的说复习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还有的说在生活中怎样应用各方面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自主进行整理。每一个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来。这样组织教学,既让学生自主地去整理,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网络,并且对整理的方法进行回顾,重视了在复习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主动地尝试自己整理知识,也提高了他们复习整理的能力。
二、预设有效的教学目标,重视生成的教学资源
预设教学目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创造的精彩纷呈的历程,教师把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是学生——未知的答案,由于每个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学生的疑惑,产生认知的偏差,相互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有启智的火种,也有创新的灵光,这种教学过程中生成种种信息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复习立体图形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一个学生说:“为什么这三个
立体图形都用一个计算公式求体积呢?”这出乎我教学预设的问题使学生都陷入了沉思,继而自发地交流起来,有的说:“我觉得这些图形有共同的特征,都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任意一个横截面都和下底面完全相同。”其他的同学频频地点头,我乘机追问:“还有哪些几何图形也可以这样计算体积呢?”学生再一次沉思:“只要符合上面特征的几何图形都能用这个公式求体积。比如底面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直直的柱体都可以。”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欢欣鼓舞。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互有灵感和顿悟,这些是不可重复和预设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课堂中随机生成的东西,为教学所用,就会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空间,体现数学学习活动的生动性。
三、合理有效地活化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我们应当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做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但不迷信教材。一方面可以对复习的内容适当进行整合,从而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使学习素材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例如六年级的几何知识的复习基本是知识的再现。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把它进行了重组,出示了学过的平面图形,垂直于它自身的方向运动成立体图形。学生看到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相互转化,试着将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它的体积也应该是底面积乘高。自然而然地将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迁移到立体图形中来,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之间,立体图形之间都有联系。学生有了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复习课上的问题不再是旧有知识的重现,而是需要利用旧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复习课要做到目标要明,网络要通,选例要精,方法要巧,漏洞要堵,训练要活,时间要足,心灵要通!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能成为也应该成为一个成功的发现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所以真正的复习课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思考的世界里。我愿意做学生积极思考的同路人,让复习课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