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况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在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图文并茂,在优美的文章上配置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可有可无,它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很有帮助。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文、画、情、景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例如,教学讲授《草原》一课时,我就和让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绣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蓝天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雪白的大花。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响声: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咩咩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中,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纵马扬鞭,那会是什么感觉呢?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谛,提高創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教学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这篇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分析课文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座石像的简笔画,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出了学习要求“请你认真阅读课文后,为两座石像画出符合自己的神态,一座是倒塌了的石像,一座是你心中的石像。想一想,石像为什么倒塌了?”学生们为了展示自己,读书时特别认真。读完之后,很快一种“狂妄自大,高高在上”,一种“眉开眼笑、谦虚温和”两种栩栩如生的神态展现在眼前。为什么这样画呢?学生振振有词,还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些句段娓娓动听地读起来,让你心服口服。这样结合课文内容通过画石像的神态,图文并茂,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骄傲自大的危害,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德”的主题。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的条件,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结尾:“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回到皇宫以后,皇帝会这样做呢?两个骗子的骗术是否会被拆穿?那个王国的命运又将如何?其中一个学生回答:“皇帝回宫后,龙颜大怒,下令捉拿那两个骗子。可骗子早就逃之夭夭,派人追捕了几年都毫无消息。后来,王国里来了两个自称是26世纪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他们说他们的设计独一无二,精美绝伦,所用面料是“光生织”,质地透明,颜色是画上去的,一擦就掉,想变就变。这种“万能”的衣服,皇帝怎么可能错过呢?于是,著名的画家都被请到皇宫帮皇帝“画”衣服,稍有不慎就会皮开肉绽……”还有的学生说,在那个说真话的小孩的帮助下,找到了两个骗子,收回了被骗钱财,乱箭射死了骗子。还有学生说,皇帝回宫后很生气,叫来“御聘织师”严刑拷打,没想到又被骗子骗了,做了另一件衣服,“凡是有野心的人都能看见这衣服”。另一次游行时,所有人都说皇帝没穿衣服,因为谁说衣服漂亮谁就得当叛国者斩死。回宫后,皇帝收到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皇帝是船,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希望他是好皇帝。皇帝顿悟,放逐了织师,从此专心治理国家。学生在进行创造想象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思想品质也提高了。积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留给他们一些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四、随时点拨,放飞想象
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课本,太狭窄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接触大自然,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如教朱自清的经典名篇《春》一课时,我就特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了春天美丽的田野,让他们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美丽的春光里,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春光的沐浴,开心的看着、说着。感受着文中所描绘的勃发的春草,成群的蜜蜂和烂漫的春花打打闹闹,和悦的春风夹杂几声鸟叫,在春雨迷蒙的黄昏,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远处的房屋一灯如豆……这样,学生既深入理解了课文丰富的艺术内涵,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还让他们的想象力放飞在广阔的天空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在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图文并茂,在优美的文章上配置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可有可无,它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很有帮助。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文、画、情、景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例如,教学讲授《草原》一课时,我就和让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绣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蓝天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雪白的大花。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响声: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咩咩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中,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纵马扬鞭,那会是什么感觉呢?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谛,提高創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教学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这篇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分析课文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座石像的简笔画,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出了学习要求“请你认真阅读课文后,为两座石像画出符合自己的神态,一座是倒塌了的石像,一座是你心中的石像。想一想,石像为什么倒塌了?”学生们为了展示自己,读书时特别认真。读完之后,很快一种“狂妄自大,高高在上”,一种“眉开眼笑、谦虚温和”两种栩栩如生的神态展现在眼前。为什么这样画呢?学生振振有词,还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些句段娓娓动听地读起来,让你心服口服。这样结合课文内容通过画石像的神态,图文并茂,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骄傲自大的危害,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德”的主题。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的条件,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结尾:“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回到皇宫以后,皇帝会这样做呢?两个骗子的骗术是否会被拆穿?那个王国的命运又将如何?其中一个学生回答:“皇帝回宫后,龙颜大怒,下令捉拿那两个骗子。可骗子早就逃之夭夭,派人追捕了几年都毫无消息。后来,王国里来了两个自称是26世纪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他们说他们的设计独一无二,精美绝伦,所用面料是“光生织”,质地透明,颜色是画上去的,一擦就掉,想变就变。这种“万能”的衣服,皇帝怎么可能错过呢?于是,著名的画家都被请到皇宫帮皇帝“画”衣服,稍有不慎就会皮开肉绽……”还有的学生说,在那个说真话的小孩的帮助下,找到了两个骗子,收回了被骗钱财,乱箭射死了骗子。还有学生说,皇帝回宫后很生气,叫来“御聘织师”严刑拷打,没想到又被骗子骗了,做了另一件衣服,“凡是有野心的人都能看见这衣服”。另一次游行时,所有人都说皇帝没穿衣服,因为谁说衣服漂亮谁就得当叛国者斩死。回宫后,皇帝收到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皇帝是船,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希望他是好皇帝。皇帝顿悟,放逐了织师,从此专心治理国家。学生在进行创造想象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思想品质也提高了。积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留给他们一些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四、随时点拨,放飞想象
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课本,太狭窄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接触大自然,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如教朱自清的经典名篇《春》一课时,我就特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了春天美丽的田野,让他们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美丽的春光里,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春光的沐浴,开心的看着、说着。感受着文中所描绘的勃发的春草,成群的蜜蜂和烂漫的春花打打闹闹,和悦的春风夹杂几声鸟叫,在春雨迷蒙的黄昏,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远处的房屋一灯如豆……这样,学生既深入理解了课文丰富的艺术内涵,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还让他们的想象力放飞在广阔的天空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