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处理学生作文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详细修改与不做修改。这两种现象孰是孰非,众说纷纭,成为一道难题摆在教师面前。
关键词:作文处理;原因;对策
学生作文评改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学生写完作文,作为语文教师是要加班加点全部认真地批改完,还是不做批改,让学生自由成长呢?成为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话题。我认为,这两者都太过于极端。
现在班级满员、超员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教学质量好的一些学校中。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处理学生作文每次都人人详批细改,这样教师不堪其重,所以是不现实的。教师每次都人人详批细改,学生缺乏在教师指导要求下动手自改的机会,自改的实践甚少,也不利于培养修改能力。详批细改只是培养修改能力的一种手段。
但是,语文教师不评改作文,指望学生无师自通,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还有多少主导作用呢?如果说平时写作指导加强了,作文就可以不评改了,那么指导是否落实,学生是否长进,有何问题,教师并不清楚,这种写作指导就属于无的放矢。空洞的讲解,岂不成“虚晃一枪”了吗?
有人把评改称为教学改革。凡改革都应是兴利除弊,更好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不评改作文显然并非如此,也有人以某名人为例,作为自己不评改的理由。向名人学习,不等于照搬其做法,名人有他的个性、环境和用意,甚至是夯实基础后的延续,学习名人的经验不实行“拿来主义”,没有拿来适合自己的东西,却照搬了并不实际的东西,往往是有害无益的。鲁迅先生常在躺椅上构思,打好腹稿以后起身写就,我们没有必要送给学生一张躺椅;海明威站着写作,我们不必要抽去学生的坐凳。
因此,作文评改犹如一个结,打开需要两头用力。除了教师适当批改这头外,得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应是另一头,这两头都妙用力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开作文评改的结,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明确了原因,教师就要把作文评改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假如着重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习惯,这是终生受用的。近来,我们借助计算机网络对学生进行作文评改实验,惊喜地发现找寻到了作文评改教学的一片新天地。实验的阶段性成果表明,计算机网络下的作文评改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具有公平性、及时性、交互性、延续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修改能力,使作文评改具有实效。
一、公平竞争,激发自我意识
作文教学要求全体参与,但是受课堂条件的限制,作文评改往往难以顾及每一个人,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然而,计算机网络评改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我们在班里的电脑上制作了作文网页,其中一个板块,就是刊登想得到别人评改的作文。这样,其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帮助修改这些作文,或把自己评改的意见写在上面。每个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鼓励、鞭策。正是由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和力量,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特别是激发了“名不见经传”者的热情。
二、及时性强,燃烧创作热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及时了解作文的评价结果更是小作者们的迫切希望。然而传统的作文评改侧重于教师批改,由于教师批改费时,讲评与写作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所写作文的印象已经淡漠了,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是看看成绩,读读评语,改改错别字,很少主动地针对教师指明了的问题进行再修改。
然而,计算机网络环境却给及时进行作文评改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学生的作文放在网上,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习作,自如地进行全面浏览,然后进行批改。学生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或看到同学的作文,会非常激动,非常过瘾。另外,批改不受课上、课下的限制,随时写完,可以随时发送到老师的信箱里,出现了学生追着老师评析的现象;老师也会在班里电脑的作文网页上发布“最佳写手”信息,同学们会争相点击,先睹为快,这从客观上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强烈兴趣。
三、交互性强,训练评改能力
“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叶圣陶先生的话给人启迪。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批改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评改能力上,而这种评改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无数次“改”的实践中获得,在相互交流中领会。
试想,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思维,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表达出来,能够找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这方面地知识,或者正是从中学到的;善于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不足,就会在自己以后的实践中去克服。因此,作文评改要改变以往“学生写、老师评”的单向交流,而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的互动,让学生从中习得自改方法,真正使学生“明其理、会其文”。而信息技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四、延续性强,增加评改次数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可见作文应该反复修改才行。但是传统作文教学中,对批改后的工作往往不够重视,学生很少主动地针对教师指明了的问题进行修改,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改一次就得重新抄一次,费时费力,学生教师都不愿去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评改,在这一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学生的习作被大家评改后,自己综合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成文,而后可再次上传,再次得到各方面的评改,自己再修改……从流程上看,学生作文被评改的可能性由原来的一次或者两次被扩展到了无限多次,学生对信息的获得由原来的一维变成了多维。
总之,我是这样来抓两头,尤其是抓引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一头的,这使我较顺利地解开作文评改的结,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特提供大家参考,也盼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编辑 王团兰
关键词:作文处理;原因;对策
学生作文评改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学生写完作文,作为语文教师是要加班加点全部认真地批改完,还是不做批改,让学生自由成长呢?成为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话题。我认为,这两者都太过于极端。
现在班级满员、超员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教学质量好的一些学校中。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处理学生作文每次都人人详批细改,这样教师不堪其重,所以是不现实的。教师每次都人人详批细改,学生缺乏在教师指导要求下动手自改的机会,自改的实践甚少,也不利于培养修改能力。详批细改只是培养修改能力的一种手段。
但是,语文教师不评改作文,指望学生无师自通,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还有多少主导作用呢?如果说平时写作指导加强了,作文就可以不评改了,那么指导是否落实,学生是否长进,有何问题,教师并不清楚,这种写作指导就属于无的放矢。空洞的讲解,岂不成“虚晃一枪”了吗?
有人把评改称为教学改革。凡改革都应是兴利除弊,更好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不评改作文显然并非如此,也有人以某名人为例,作为自己不评改的理由。向名人学习,不等于照搬其做法,名人有他的个性、环境和用意,甚至是夯实基础后的延续,学习名人的经验不实行“拿来主义”,没有拿来适合自己的东西,却照搬了并不实际的东西,往往是有害无益的。鲁迅先生常在躺椅上构思,打好腹稿以后起身写就,我们没有必要送给学生一张躺椅;海明威站着写作,我们不必要抽去学生的坐凳。
因此,作文评改犹如一个结,打开需要两头用力。除了教师适当批改这头外,得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应是另一头,这两头都妙用力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开作文评改的结,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明确了原因,教师就要把作文评改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假如着重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习惯,这是终生受用的。近来,我们借助计算机网络对学生进行作文评改实验,惊喜地发现找寻到了作文评改教学的一片新天地。实验的阶段性成果表明,计算机网络下的作文评改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具有公平性、及时性、交互性、延续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修改能力,使作文评改具有实效。
一、公平竞争,激发自我意识
作文教学要求全体参与,但是受课堂条件的限制,作文评改往往难以顾及每一个人,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然而,计算机网络评改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我们在班里的电脑上制作了作文网页,其中一个板块,就是刊登想得到别人评改的作文。这样,其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帮助修改这些作文,或把自己评改的意见写在上面。每个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鼓励、鞭策。正是由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和力量,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特别是激发了“名不见经传”者的热情。
二、及时性强,燃烧创作热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及时了解作文的评价结果更是小作者们的迫切希望。然而传统的作文评改侧重于教师批改,由于教师批改费时,讲评与写作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所写作文的印象已经淡漠了,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是看看成绩,读读评语,改改错别字,很少主动地针对教师指明了的问题进行再修改。
然而,计算机网络环境却给及时进行作文评改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学生的作文放在网上,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习作,自如地进行全面浏览,然后进行批改。学生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或看到同学的作文,会非常激动,非常过瘾。另外,批改不受课上、课下的限制,随时写完,可以随时发送到老师的信箱里,出现了学生追着老师评析的现象;老师也会在班里电脑的作文网页上发布“最佳写手”信息,同学们会争相点击,先睹为快,这从客观上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强烈兴趣。
三、交互性强,训练评改能力
“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叶圣陶先生的话给人启迪。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批改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评改能力上,而这种评改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无数次“改”的实践中获得,在相互交流中领会。
试想,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思维,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表达出来,能够找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这方面地知识,或者正是从中学到的;善于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不足,就会在自己以后的实践中去克服。因此,作文评改要改变以往“学生写、老师评”的单向交流,而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的互动,让学生从中习得自改方法,真正使学生“明其理、会其文”。而信息技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四、延续性强,增加评改次数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可见作文应该反复修改才行。但是传统作文教学中,对批改后的工作往往不够重视,学生很少主动地针对教师指明了的问题进行修改,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改一次就得重新抄一次,费时费力,学生教师都不愿去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评改,在这一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学生的习作被大家评改后,自己综合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成文,而后可再次上传,再次得到各方面的评改,自己再修改……从流程上看,学生作文被评改的可能性由原来的一次或者两次被扩展到了无限多次,学生对信息的获得由原来的一维变成了多维。
总之,我是这样来抓两头,尤其是抓引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一头的,这使我较顺利地解开作文评改的结,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特提供大家参考,也盼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