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是阅读基本训练。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三条线,抓住三个点,抓住文章的特性,找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基本训练;朗读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朗读,才能让语文课堂彰显其生命力。
一、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1.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其中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影响着日后和人们的交往。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很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也促进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就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2.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通过对一般学校的调查,发现到了高年级就很自然的缩减了语文的课时,同时语文的教学内容也增加了,比如作文、句型训练和阅读分析等,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得到分析上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3.教学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很多学校由于时间有限,对朗读训练的考查只是走过场,对于成绩也不甚重视,并没有像对数学英语的考试那样很严格,当然人们对结果也是不关心的,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上大量读
课上大量读,体会这篇优美的散文,除了让学生好好地读,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课堂开始,我便重点抓“读”。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这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自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范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朗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1.范讀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三、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辅以交流,讲一下对文章的理解。在时间十分紧凑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读和伴读,老师要有比较高的朗读水平,并配上合适的口型和表情动作,让学生从这个直观的感受中了解文章内容情绪的变化。
总之,朗读,语文教学的生命。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基本训练;朗读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朗读,才能让语文课堂彰显其生命力。
一、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1.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其中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影响着日后和人们的交往。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很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也促进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就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2.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通过对一般学校的调查,发现到了高年级就很自然的缩减了语文的课时,同时语文的教学内容也增加了,比如作文、句型训练和阅读分析等,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得到分析上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3.教学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很多学校由于时间有限,对朗读训练的考查只是走过场,对于成绩也不甚重视,并没有像对数学英语的考试那样很严格,当然人们对结果也是不关心的,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上大量读
课上大量读,体会这篇优美的散文,除了让学生好好地读,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课堂开始,我便重点抓“读”。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这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自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范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朗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1.范讀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三、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辅以交流,讲一下对文章的理解。在时间十分紧凑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读和伴读,老师要有比较高的朗读水平,并配上合适的口型和表情动作,让学生从这个直观的感受中了解文章内容情绪的变化。
总之,朗读,语文教学的生命。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