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遥远谱系中的好书不会使我产生仿效和竞争的欲望,但会使我感到欣赏的愉悦,就像欣赏一种陌生的异国风光。”学者周国平的这段话,恰好演绎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需有效结合的根本理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中去。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来丰富课内阅读,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是我的语文课堂不断探索的目标。
但放眼课外阅读,目前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性不明确,学生们缺乏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指导不系统,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而且一般局限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考察的书目上;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切入点找不准。因此,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课内外阅读融合并促进,最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是我一直以来致力的方向。群文阅读的出现,如一场及时雨。此教学形式,就是一篇带多篇,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如下。
一、培养兴趣,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
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做出细致分析调查。比如课外阅读的目的、兴趣内容、书目、时间安排、喜欢或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等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但所读书目鱼目混杂,多数学生爱读流行网络小说、动漫、卡通等快餐文学;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优秀文学读物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甚至有部分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考试。依此,决定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完美结合体。
首先,借助班级小书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班级小书架是我上学期开始的课外阅读桥梁,正好用于开展课题研究,学生自己带书,互相交换,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这一办法,使不少学生喜欢上了阅读,成为阅读的忠实拥护者。
其次,创设读书好氛围,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
为了保证阅读量,学生除了每天早读20分钟,午读20分钟,晚间阅读20分钟,进行自主性课外阅读外。还同时调动家长的阅读积极性,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由于借读生比较多,就每周末要求家长至少有一次与孩子的“亲子阅读”,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谈读书感受;家长与孩子各写一篇读书感悟;每月至少一次,给孩子买上几本好书。三个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不算长,聚沙成塔的效果不可小觑,持之以恒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加强指导,把课内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
在课内我们常常传授了很多好的阅读方法给学生,这些方法都可以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让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结合。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旁批眉批。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像那些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感觉意义深刻的段落,都在旁边画出来,或者批注。写上什么呢?写自己对文段词语的理解;对写作方法的领悟;或者自己的体会;产生的疑问等,都可以在旁边批注。比如读文学作品,就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读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就引导学习学习人物的优秀品格,感悟作者告诉读者的深刻哲理;读科普作品时,就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边读边批边思考的好习惯了。
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干什么的?就是为了整合课外阅读到的知识。读完一篇文章,我们总会有所感悟,把这些小小的感悟和体会写出来,就是我们以后写作的最好素材了。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读后的感想收获写下来。读后笔记形式很多,除了前面说的摘抄,还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可长可短,可以是一篇长文,也可以写一两句话,只要写就好。同时也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在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都可以当资料保存了。
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其他资源来扩展阅读。
在读课外读物时,遇到了不会的生字或难懂的词语,利用好手头的工具书;还有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整理收集与教材有关的大量语文资源,进而拓展阅读容量。如:学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就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太空的或人类探索太空成就的资料,学生把在网络收集的与太空知识相关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等,加工成电子文稿课件,甚至是调查报告,通过小组交流,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为语文学习服务。
三、寻准切入点,延伸课外阅读之路
在课内学习文本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切入点”,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以下的选材方法,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切入點为相同作者。在学习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后,可向学生介绍他的其他代表作品《藤野先生》《祝福》《阿Q正传》等,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到鲁迅的精神内涵。
切入点为文本原著。那些选自名家名著的课文,像《智取生辰纲》《小圣施威降大圣》,学完课文后,趁热打铁,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致高涨。
切入点为相同题材。依课内文本阅读的题材,决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就可以拓展到作者的其他乡愁作品《乡愁四韵》,北石的《乡愁》,席慕蓉的《乡愁》,遥遥长安的《四季思乡曲》等。
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钱梦龙老师说,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一方面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方面是教师的阅读指导,师生间形成“导”“读”的互动,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那么,以课堂文本为核心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让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无限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国校外教育》,《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研究》(立项编号:qwyd16010911)系列研究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中去。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来丰富课内阅读,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是我的语文课堂不断探索的目标。
但放眼课外阅读,目前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性不明确,学生们缺乏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指导不系统,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而且一般局限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考察的书目上;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切入点找不准。因此,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课内外阅读融合并促进,最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是我一直以来致力的方向。群文阅读的出现,如一场及时雨。此教学形式,就是一篇带多篇,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如下。
一、培养兴趣,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
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做出细致分析调查。比如课外阅读的目的、兴趣内容、书目、时间安排、喜欢或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等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但所读书目鱼目混杂,多数学生爱读流行网络小说、动漫、卡通等快餐文学;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优秀文学读物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甚至有部分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考试。依此,决定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完美结合体。
首先,借助班级小书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班级小书架是我上学期开始的课外阅读桥梁,正好用于开展课题研究,学生自己带书,互相交换,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这一办法,使不少学生喜欢上了阅读,成为阅读的忠实拥护者。
其次,创设读书好氛围,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
为了保证阅读量,学生除了每天早读20分钟,午读20分钟,晚间阅读20分钟,进行自主性课外阅读外。还同时调动家长的阅读积极性,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由于借读生比较多,就每周末要求家长至少有一次与孩子的“亲子阅读”,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谈读书感受;家长与孩子各写一篇读书感悟;每月至少一次,给孩子买上几本好书。三个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不算长,聚沙成塔的效果不可小觑,持之以恒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加强指导,把课内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
在课内我们常常传授了很多好的阅读方法给学生,这些方法都可以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让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结合。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旁批眉批。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像那些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感觉意义深刻的段落,都在旁边画出来,或者批注。写上什么呢?写自己对文段词语的理解;对写作方法的领悟;或者自己的体会;产生的疑问等,都可以在旁边批注。比如读文学作品,就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读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就引导学习学习人物的优秀品格,感悟作者告诉读者的深刻哲理;读科普作品时,就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边读边批边思考的好习惯了。
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干什么的?就是为了整合课外阅读到的知识。读完一篇文章,我们总会有所感悟,把这些小小的感悟和体会写出来,就是我们以后写作的最好素材了。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读后的感想收获写下来。读后笔记形式很多,除了前面说的摘抄,还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可长可短,可以是一篇长文,也可以写一两句话,只要写就好。同时也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在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都可以当资料保存了。
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其他资源来扩展阅读。
在读课外读物时,遇到了不会的生字或难懂的词语,利用好手头的工具书;还有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整理收集与教材有关的大量语文资源,进而拓展阅读容量。如:学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就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太空的或人类探索太空成就的资料,学生把在网络收集的与太空知识相关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等,加工成电子文稿课件,甚至是调查报告,通过小组交流,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为语文学习服务。
三、寻准切入点,延伸课外阅读之路
在课内学习文本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切入点”,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以下的选材方法,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切入點为相同作者。在学习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后,可向学生介绍他的其他代表作品《藤野先生》《祝福》《阿Q正传》等,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到鲁迅的精神内涵。
切入点为文本原著。那些选自名家名著的课文,像《智取生辰纲》《小圣施威降大圣》,学完课文后,趁热打铁,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致高涨。
切入点为相同题材。依课内文本阅读的题材,决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就可以拓展到作者的其他乡愁作品《乡愁四韵》,北石的《乡愁》,席慕蓉的《乡愁》,遥遥长安的《四季思乡曲》等。
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钱梦龙老师说,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一方面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方面是教师的阅读指导,师生间形成“导”“读”的互动,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那么,以课堂文本为核心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让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无限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国校外教育》,《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研究》(立项编号:qwyd16010911)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