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的程序正义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t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刑事诉讼讲求程序正义,讲求对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但社会认为对被告人权利的高度重视,无疑是对于被害人的轻视。作为无辜的受害者,是最应该得到保护的个体,如今反而是一个凶残的加害人得到了法律的同情,必然是与普世价值观相悖。难道被害人权利真就无所依靠吗?每个公民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被害人在受到非法侵害后,又该如何行使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呢?
  【关键词】程序正义;被害人权利;权利保障
  前 言
  刑事司法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解决社会冲突,更是要公正地解决矛盾。世界各国均日益强调人权的保障,防止被告人沦为司法屠戮的客体。但另一种驳斥的观点也甚嚣尘上,程序正义理念的核心和基点在于尊重当事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1我们强调要保障被害人的利益,那无辜的被害人又该如何保护?是否刑事诉讼制度愈完善就意味犯罪打击愈不利?
  一、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被害人,是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是犯罪行为的亲历者和受害者,诉讼结果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79刑诉法中,被害人被排除在当事人之外,处于既非当事人也非证人的尴尬地位。被害人能否得到司法保护,完全取决于控诉机关,理应享有的控告身份名存实亡。96刑诉法修订后,被害人被列为当事人,不再冷眼旁观司法进程,开始切身感受正义。
  被害人非刑事诉讼主体,因其只能依附于控诉机关,并不具备独立自主的意志,无法自主地参与并决定与自身权益有关的事项。2相较于犯罪行为,司法机关采取非法手段制裁被告人,造成的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国家司法的公信力将荡然无存。给予被告人更高的地位也在情理之中。
  二、被害人参与诉讼的目的
  (一)复仇理念
  受害者被非法侵害后,首先萌生的必然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心态,也就引发“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感叹。法制社会后,国家不再允许私力复仇,由国家公力代替个人去惩罚犯罪者,绳之以法。如今,该行为上升到更高层次,国家不仅仅是实现被害人的刑罚正义,更是通过刑罚权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做出最为公正的判决。
  (二)获得合理赔偿
  犯罪者受到处罚的确让受害者一解怨恨,但伤害至今弥留。我们只能用金钱或者物质的方式安抚被害人或者家属受伤的心。我们必须认可犯罪具有侵权属性,由于行为过于严重上升到反社会的标准。受害者可主张侵权责任要求损害赔偿,那严重的犯罪更是当然。无辜的受害者,不能为别人的错买单。我们不能让受害者流血又流泪,應将犯罪伤害降至最低。
  三、被害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刑事诉讼属于社会性工程,是倾全国之力,动用全部资源,开展司法行为。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内在统一性。“社会危害性”意味着犯罪不仅是对被害人的侵害,对社会也造成了伤害,甚至引发社会的动荡。控诉机关的追诉行为不仅为被害人利益而奋斗,更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使命。受害者作为社会成员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其利益与社会紧密相连,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成为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共同指向。
  犯罪行为对社会的侵害,让社会平白无故地成为被害人,国家绝不会让他忍气吞声。既然有犯罪的发生,国家就要让犯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均希望犯罪者被绳之以法,这不存在任何的冲突。国家有义务保障社会平稳有序,对犯罪的惩处,更加深远的目标是通过对犯罪严厉地打击,降低犯罪率,让人民都生活在安定和谐的社会。
  四、警察违法的不利后果由当事人承担的误区
  卡多佐大法官曾提出质疑:“因为警察违法,就放纵犯罪。”保障被告人的权利走到极端,仅仅因为程序上的瑕疵就导致有罪的被告人被放纵,社会能承受这个代价吗?这其实犯了将被害人从社会中剥离的错误。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国家、社会、个人利益相一致,追诉是整体成员的意志体现,代表整体所施行的“复仇”行动。司法机关行使职责得到了社会的整体授权,结果也由社会整体所享有。
  既然如此,警察公职行为的后果都应当由整个社会承担。卡多佐认为,有效证据为社会所采纳,违法的不利后果却绝不承认,这是只要权利不谈义务的谬论。舆论支持卡多佐的观点,因为受害人悲惨的境遇的确值得同情,所以感性轻而易举战胜理性,违法证据排除引得群情激奋。但用理性的眼光来看,无法为法律认同。
  诚然,几乎所有为保障被告人权利而设立的制度,总会隐含放纵犯罪的不利后果。但我们不能否认犯罪人也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其利益也该受到合理的保障。通过既定的规则来规范追诉程序,用事先明示的方式为所有成员知晓,让不同身份者都能保护自身权益。我们也是制度的受益者。
  五、程序正义对于被害人的保护
  新刑诉法中,有多项法律程序的设立为被害人服务。刑事和解制度最能体现被害人意志。该类犯罪伤害较为轻微,能够治愈。被害人在平衡理论3的驱使下,通过刑事和解程序,使得经济利益最大化。赔礼道歉能够抚慰内心,金钱赔偿弥补损失,充分体现新刑诉法对被害人的保护。新刑诉法借鉴民诉中的财产保全,建立并完善查封、扣押、冻结加害人资产的措施,防止财产转移,保证赔偿落实。新增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根本指向也是防止财产流失,保护被害人权益。刑事案件无法审结,被害人就无处索取应有的赔偿。赔偿无法及时落实可能导致伤害结果的扩大化。国家还设定被害人救济制度,通过救济程序帮助被害人及其家属渡过难关。法律之中包含着暖暖的人情,体现法律对被害者额外的关心。
  被害人权利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机关的积极运作。司法机关将被害人保护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介入调查,采取既定的强制措施对犯罪嫌疑人予以控制,防范被害人再次受害,断绝再次作案的可能。国家积极且合理地行使公诉等系列司法活动,被害人的利益才终将得以实现。任一环节出现疏漏,都得不到被害人想要的结果。既然被害人权利的行使要依附于控诉机关,保证国家司法机关的准确行动,就是对被害人权利的有效保护。   对于侦查、审判等时限的规定,发挥着合理的期限内实现正义的功能。设定时限是为保障司法效率,避免犯罪嫌疑人处于“疑罪从挂”的状态。时限的设定也是为了保证被害人所追求的正义及时实现。久拖不判实际上对被告人、被害人都是极大的损害,彼此都成为司法效率延误的受害者。被害人与被告人在判决结果做出之前,同样是“其利益处于待裁判状态”的诉讼方。4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长期掌握在别人手中,都希望结果早日实现,让利益回归本位。
  此外,刑事訴讼监督程序,不仅为杜绝犯罪的非法打击问题,也针对有案不立、有罪不究、重罪轻罚等违法现象做出监督纠正,保障被害人权利的落实。现实中被害人报案无门,无处申冤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中出现不稳定因素。司法监督作为救济程序,保证司法机关公正执法,使社会公平得以实现。司法机关用“违法必究”的执法态度,对犯罪行为都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制裁,社会才会安定和谐。检察院为被害人权利的行使加重了筹码,通过公权力来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使得公安机关不敢再任意地处置司法权力。
  六、被害人拥有与被告人相同的权利
  刑事诉讼法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大宪章,也应该是被害人保护自我的大宪章。在刑诉法中,大量的当事人权利描述,意味着赋予被告人的权利,同样赋予被害人,彼此一视同仁,均可获得权利救济。
  申请回避制度中,被告人和被害人,均有权提出申请;对于“决定”不服,双方均有权申请复议,这是对双方权益的全面考虑。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质证环节。被害人可对被告人的证据提出意见,既防止公诉人被蒙蔽,也是自身权利的有效行使。被害人在审判长许可下,能向被告人发问。被害人直接参与案件审理,对还原事实大有裨益。“当面对质”更能在受害人心中形成司法信服力,接受判决结果。
  被害人及诉讼代理人陈述意见的权利也得到有效的强化。如今被害人陈述均必须予以记录并存档,不再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被害人陈述早就被作为法定证据确定,是定罪量刑的重要证据。为防止被害人无法有效地行使权利,新刑诉法赋予诉讼代理人对司法机关阻碍其诉讼权利行使的申诉、控告权,保障被害人的权益。
  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间的权利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存在利益相一致之处。刑诉法核心是保障人权,防止被告人被任意定罪。诉权作为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应被摆在第一位。被告人从无罪推定、沉默权等制度中受益,但被害人也不存在真正的利益损失。被害人希望被绳之以法的对象是实际侵害人并不一定就是被告人。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其权益就始终得不到伸张,最终的后果不过是一场冤假错案,司法机关面临全社会的质疑,无辜者承受了牢狱之灾,被害人的“复仇”得不到实现。
  我们抱怨刑事诉讼法只重视被告人的利益保障,却将被害人置之不理,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身份的差异,导致彼此在诉讼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权利。民众基于对犯罪者的愤懑与对被害人的同情,选择性地看待了权利分配的过程;被告人在诉讼中相对公开,被害人则是处于相对私密的角落,这就难怪我们只看到被告人行使权利。均是刑事案件的当事人,我们要做到权利并重,不能有所偏颇。
  注释:
  1.张剑秋、刘召,《程序正义视野中的被害人权利保护》,《人民检察》2009年23期
  2.叶青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页。
  3.[美]约翰*R*戈姆,《刑事和解计划:一个实践和理论的考察》中提出,该理论讲被害人假设为经济上的理性人,认为刑事和解只是被害人选择的一种平衡公平正义的方式。
  4.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治国方略。个性鲜明的“95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学生的主要群体,对处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他们,法治教育是重中之重。当今的社会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95后”的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法治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实对大学生有效法治教育取得显著效果的主要措施,是
期刊
【摘 要】由于我国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相关内容过于模糊、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定位不明,以及受我国的成文法传统思维的影响,导致指导性案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应当明确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定位,建立健全指导性案例救济机制和备案机制,以充分发挥案例指导制度对于统一司法裁判标准的功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指导性案例制度;指导性案例;效力;救济机制;备案机制  一、明确指导性案例
期刊
【摘 要】目前,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它是精神文明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校园内,德育工作只有与高中的办学目标相结合,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并开辟新的道路,才能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文章中,笔者将以德育的基本原则为根本,深入分析加强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德育;实效性  一、高中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结合  我们都知道,道德
期刊
【摘 要】从科学情报功能出发,图书馆应当结合实际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业园区服务。目前,南宁有十余个开发区,可没有一家在开发区设立的公共图书馆。本文通过分析天津泰达图书馆、苏州独墅湖图书馆等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的优秀经验,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从信息服务的角度,探析设立工业园区图书馆的重点和模式。  【关键词】图书馆;开发区;工业园区;信息服务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微信时代”,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朋友之间的联系,同时人们也依靠微信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微信资源丰富多彩,包含了各行各业的各种信息与资料,其中也包括一些可用于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微信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信;微信资源;初中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学;应用  初中学生刚刚迈入青春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和思想,但受
期刊
一、离婚案件财产分割的原则  婚姻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会追求的一个目的地,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和谐幸福的婚姻。但是事与愿违,由于人们对婚姻观念思想逐渐放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多元文化的注入。离婚,已经成为社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当两个人真的走到离婚这一步时,双方早已经撕破脸面,对于财产的争执也更为严峻。如何在离婚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个人合法的财产权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夫妻双方离婚时,
期刊
【摘 要】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是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了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对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有重要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以及这一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征,使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效果不佳,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五年制高职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药事管理与法规  一、案例教学法
期刊
【摘 要】当前的高校金融教育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本文分析了改革与创新金融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现阶段金融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强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实践教学在金融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可以促进教师实践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本都是围绕理论知识层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的工会模式是“党政主导的工会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调整以及国企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工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协调作用,但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不足,不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有效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助推经济改革成效,创造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环境,是我国工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点和难点。  【
期刊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是做好新时期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确立离退休干部工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作为铁路企业的离退休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如何做好离退休老同志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教育老同志在铁路事业攻坚克难的进程中,发挥新作用,凝聚正能量,是必须肩负和做好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任务。  一、抓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强化理论武装  坚持用中国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