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几经“磨难”后,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春风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于1978年恢复,1979年建院。贵州省社科院的改革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可以说,一部贵州省社科院的发展史,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小小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40年来,贵州省社科院始终坚持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始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靠开放赢得发展空间,不断自我革命,不断攻坚克难,不断砥砺奋进,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2019年9月召开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新时代智库建设论坛暨第22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上,时任贵州省社科院院长吴大华介绍了近年来贵州省社科院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智库建设的主要举措。本刊将吴院长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吴院长,您好!请您谈谈近年来贵院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智库建设的主要举措。
吴大华:好的。近年来我院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智库建设的主要举措,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理清发展思路。
2005年,我院党委制定印发《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并实施“三项工程”——人事制度改革工程、科研成果质量工程和科研队伍建设工程。
2009年,我院召开第一次科研工作大会,启动实施“科研立院、管理兴院、人才强院”三大战略。
2013年,召开第二次科研工作大会,院党委出台《关于加快实现以质量为中心的科研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及多个配套文件。
2017年,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领处级干部分赴西南各省市区社科院调研,在全院上下开展多次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形成院党委文件《关于建设高端智库的实施办法》。这一文件明确提出打造贵州省和西南地区的知名高端智库的中长期目标,并对实施办法提出的有关举措逐项分解任务,责任到部门、責任到人。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科研活力。
一是改革传统体制,科学调整内设机构和学科布局。根据中央对地方社科院的定位和贵州省委对社科院的基本要求,我院提出了学科调整和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并于2008年报经省编办批准,对内设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设、并、转的调整。2011年和2012年,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分别设立了党建研究所和工业经济研究所。同时,着重加强了贵州省情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城乡发展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大扶贫研究、大数据研究、大生态研究等。我院为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力推进跨所、跨学科、跨院的院属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的建设。我院组建了中社科(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分院、贵州省黔学研究院、贵州省三线建设研究院、贵州与瑞士发展比较研究中心、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余庆研究基地、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20多个研究机构。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制度的与时俱进与落地落实。为了逐步形成具有贵州省社科院特色、有利于出成果、有利于出经得起检验的精品,贵州省社科院科研管理突出了课题规划立项与结项、优秀成果奖励、重点学科建设、著作出版资助等多项制度。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科研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学术委员会工作暂行办法、学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科研奖励办法、学术活动管理办法、重点学科建设办法、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著作出版资助办法、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办法、资助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实施办法、院级课题管理办法等。
三是建立科研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科研队伍打快仗、打硬仗的能力。针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全省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我院建立了由院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一线指挥,不同研究所和不同学科专家灵活组合的集体攻关机制。如,围绕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我院主要领导挂帅,由相关研究所所长具体负责组织研究团队,深入一线调研,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拿出高质量成果,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及其他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4次。
第三,立足贵州,研究贵州,服务贵州。
一是与时俱进,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毕节试验区20年的理论与实践》《当前大量农民工返乡现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贵州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经验、问题及对策研究》《贵州“十三五”发展战略及GDP增长指标体系研究》《贵州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等多个重大课题成果得到省领导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用。《关于将辣椒产业打造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有关建议》《贵州省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调研报告》等同时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乌江经济走廊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问题研究》《贵州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贵州省在迎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中存在的九大问题与十项整改建议》等成果得到采纳,并转化为相关文件内容。
二是久久为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甘坐冷板凳”。发挥基础研究优势,着重抓具有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资助5个基础学科,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有:《西南军阀史》《无形的链结——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贵州汉文学发展史》《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贵川地区传播史》《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苗族口传活态文化元典(五种)》等。其中,苗学研究、阳明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佛教文化研究等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近年来,我院又开辟了三线文化、黔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三是拓宽渠道,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从以前仅有《社科内参》为成果报送渠道,到近年来,我院形成了以“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社科内参》《甲秀智库专报》《舆情信息》《蓝皮书》为主要渠道的多元化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机制,成效明显,并逐步完善,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累计完成200多项。以《贵州法治发展报告》《贵州社会发展报告》为代表的贵州蓝皮书系列达10多种,在数量、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居地方社科院前列,在每年的皮书年会上屡屡获奖,部分皮书获准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
四是实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16年,我院正式启动实施创新工程,并先后召开2次创新工程推进会,研究确定了重大支撑项目工程、协同创新项目工程、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精品出版工程、社科云建设工程等6个子工程为创新工程的重点实施内容。贵州省精准扶贫成效评估与发展跟踪研究等重大支撑项目、贵州区域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等协同创新项目、三线建设研究等特色学科、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团队等完成效果好。自主研发的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云服务平台作为创新工程的重头戏,于2018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被媒体誉为全国社科院系统第一朵“社科云”。
第四,以开放促发展,借外力谋发展。
一是开门办院,“合纵连横”。用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平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文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有出站和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近30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连续举办6届“后发赶超”论坛,在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已小有名气。同时,建立了贵州省唯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作站,每年都邀请学部委员来院出席学术活动。另外,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分别开展了有关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展重大研究项目,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此外,创新“院院、院地、院校、院企”合作機制,与省内有关厅局、高校、民主党派、市、县,省外高校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协助部分市州建立了社会科学院。
二是开门办会,广交贤达。每年主办或承办的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活动近10次。如,中国社会学年会、全国皮书年会、西部社科院长联席会议、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薏仁米博览会、数博会分论坛、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中国人文社科期刊主编论坛等,连续举办4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之“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并被评为优秀论坛,连续主办6届“后发赶超”论坛等。
三是开门办刊,渐成品牌。创刊于1980年的《贵州社会科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始终面向全国、追求质量、尊重学术,以特色栏目建设和专题研究为突破口,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在2017—2018年核心期刊入选目录中,《贵州社会科学》继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等目录。刊物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专栏获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
四是开门办网,媒体发声。近年来,我院着力建好“自家网”,用好互联网,让我院的新闻资讯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出去。精心建设自有的“一网两微”,即院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一网两微”活跃度稳居全国地方社科院前列。此外,还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首先,近年来频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刊发理论文章;其次,与《中国社会科学报》《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当代先锋网等建立合作关系,为专家发声提供高端平台;第三,邀请中央媒体和省内媒体参与报道贵州省社科院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每次大型活动,受邀媒体都在10家以上。
第五,创新选才用才机制,打造“双高”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院着力打造一支与新型智库建设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是办“研究生班“,培养科研骨干。1980年4月,“研究生班”学习结业。除了为贵州省委宣传部代为培训的8人,其余学员全部留在我院工作。在后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研究生班”学员都是我院的骨干力量。
二是引进和培养并举,人才队伍“双高”化。从2005年开始,开始较大规模地招录硕士;从2011年开始,有计划地引进了一大批博士。硕士、博士分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重大变化。截至2019年9月,我院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近70人,其中,博士(含在读)40多人。我院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二级研究员6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0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甲秀文化人才)23人。
三是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院初步建立了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制,逐步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合理流动的体制。同时,用好目标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继续完善分配制度,重实绩、重贡献,使收入分配政策向有实绩有贡献的人倾斜。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人才培训工作力度,全面开展干部职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
记者: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方社科院的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相信未来贵州省社科院能够推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
(责编:玉山)
记者:吴院长,您好!请您谈谈近年来贵院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智库建设的主要举措。
吴大华:好的。近年来我院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智库建设的主要举措,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理清发展思路。
2005年,我院党委制定印发《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并实施“三项工程”——人事制度改革工程、科研成果质量工程和科研队伍建设工程。
2009年,我院召开第一次科研工作大会,启动实施“科研立院、管理兴院、人才强院”三大战略。
2013年,召开第二次科研工作大会,院党委出台《关于加快实现以质量为中心的科研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及多个配套文件。
2017年,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领处级干部分赴西南各省市区社科院调研,在全院上下开展多次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形成院党委文件《关于建设高端智库的实施办法》。这一文件明确提出打造贵州省和西南地区的知名高端智库的中长期目标,并对实施办法提出的有关举措逐项分解任务,责任到部门、責任到人。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科研活力。
一是改革传统体制,科学调整内设机构和学科布局。根据中央对地方社科院的定位和贵州省委对社科院的基本要求,我院提出了学科调整和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并于2008年报经省编办批准,对内设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设、并、转的调整。2011年和2012年,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分别设立了党建研究所和工业经济研究所。同时,着重加强了贵州省情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城乡发展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大扶贫研究、大数据研究、大生态研究等。我院为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力推进跨所、跨学科、跨院的院属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的建设。我院组建了中社科(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分院、贵州省黔学研究院、贵州省三线建设研究院、贵州与瑞士发展比较研究中心、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余庆研究基地、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20多个研究机构。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制度的与时俱进与落地落实。为了逐步形成具有贵州省社科院特色、有利于出成果、有利于出经得起检验的精品,贵州省社科院科研管理突出了课题规划立项与结项、优秀成果奖励、重点学科建设、著作出版资助等多项制度。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科研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学术委员会工作暂行办法、学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科研奖励办法、学术活动管理办法、重点学科建设办法、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著作出版资助办法、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办法、资助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实施办法、院级课题管理办法等。
三是建立科研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科研队伍打快仗、打硬仗的能力。针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全省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我院建立了由院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一线指挥,不同研究所和不同学科专家灵活组合的集体攻关机制。如,围绕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我院主要领导挂帅,由相关研究所所长具体负责组织研究团队,深入一线调研,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拿出高质量成果,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及其他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4次。
第三,立足贵州,研究贵州,服务贵州。
一是与时俱进,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毕节试验区20年的理论与实践》《当前大量农民工返乡现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贵州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经验、问题及对策研究》《贵州“十三五”发展战略及GDP增长指标体系研究》《贵州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等多个重大课题成果得到省领导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用。《关于将辣椒产业打造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有关建议》《贵州省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调研报告》等同时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乌江经济走廊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问题研究》《贵州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贵州省在迎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中存在的九大问题与十项整改建议》等成果得到采纳,并转化为相关文件内容。
二是久久为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甘坐冷板凳”。发挥基础研究优势,着重抓具有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资助5个基础学科,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有:《西南军阀史》《无形的链结——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贵州汉文学发展史》《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贵川地区传播史》《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苗族口传活态文化元典(五种)》等。其中,苗学研究、阳明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佛教文化研究等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近年来,我院又开辟了三线文化、黔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三是拓宽渠道,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从以前仅有《社科内参》为成果报送渠道,到近年来,我院形成了以“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社科内参》《甲秀智库专报》《舆情信息》《蓝皮书》为主要渠道的多元化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机制,成效明显,并逐步完善,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累计完成200多项。以《贵州法治发展报告》《贵州社会发展报告》为代表的贵州蓝皮书系列达10多种,在数量、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居地方社科院前列,在每年的皮书年会上屡屡获奖,部分皮书获准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
四是实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16年,我院正式启动实施创新工程,并先后召开2次创新工程推进会,研究确定了重大支撑项目工程、协同创新项目工程、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精品出版工程、社科云建设工程等6个子工程为创新工程的重点实施内容。贵州省精准扶贫成效评估与发展跟踪研究等重大支撑项目、贵州区域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等协同创新项目、三线建设研究等特色学科、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团队等完成效果好。自主研发的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云服务平台作为创新工程的重头戏,于2018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被媒体誉为全国社科院系统第一朵“社科云”。
第四,以开放促发展,借外力谋发展。
一是开门办院,“合纵连横”。用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平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文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有出站和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近30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连续举办6届“后发赶超”论坛,在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已小有名气。同时,建立了贵州省唯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作站,每年都邀请学部委员来院出席学术活动。另外,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分别开展了有关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展重大研究项目,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此外,创新“院院、院地、院校、院企”合作機制,与省内有关厅局、高校、民主党派、市、县,省外高校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协助部分市州建立了社会科学院。
二是开门办会,广交贤达。每年主办或承办的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活动近10次。如,中国社会学年会、全国皮书年会、西部社科院长联席会议、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薏仁米博览会、数博会分论坛、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中国人文社科期刊主编论坛等,连续举办4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之“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并被评为优秀论坛,连续主办6届“后发赶超”论坛等。
三是开门办刊,渐成品牌。创刊于1980年的《贵州社会科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始终面向全国、追求质量、尊重学术,以特色栏目建设和专题研究为突破口,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在2017—2018年核心期刊入选目录中,《贵州社会科学》继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等目录。刊物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专栏获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
四是开门办网,媒体发声。近年来,我院着力建好“自家网”,用好互联网,让我院的新闻资讯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出去。精心建设自有的“一网两微”,即院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一网两微”活跃度稳居全国地方社科院前列。此外,还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首先,近年来频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刊发理论文章;其次,与《中国社会科学报》《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当代先锋网等建立合作关系,为专家发声提供高端平台;第三,邀请中央媒体和省内媒体参与报道贵州省社科院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每次大型活动,受邀媒体都在10家以上。
第五,创新选才用才机制,打造“双高”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院着力打造一支与新型智库建设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是办“研究生班“,培养科研骨干。1980年4月,“研究生班”学习结业。除了为贵州省委宣传部代为培训的8人,其余学员全部留在我院工作。在后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研究生班”学员都是我院的骨干力量。
二是引进和培养并举,人才队伍“双高”化。从2005年开始,开始较大规模地招录硕士;从2011年开始,有计划地引进了一大批博士。硕士、博士分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重大变化。截至2019年9月,我院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近70人,其中,博士(含在读)40多人。我院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二级研究员6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0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甲秀文化人才)23人。
三是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院初步建立了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制,逐步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合理流动的体制。同时,用好目标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继续完善分配制度,重实绩、重贡献,使收入分配政策向有实绩有贡献的人倾斜。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人才培训工作力度,全面开展干部职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
记者: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方社科院的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相信未来贵州省社科院能够推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