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发展路径;合理性;协调发展。
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考证后发现,区域经济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发展: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对于均衡发展模式而言,它对资源分布和资源整合的要求较高,并且要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下才能得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实施,原因是上述两类条件很难同时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便是处于资源优势或者政策优势的区域能够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当然,非均衡发展并非某些因素的简单叠加,除了需要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外,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可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合理性,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这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被看做是一种扭转“非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在非均衡的前提下全方位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和倒 U 型发展理论等。 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在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还是会遇到以下问题:
1.缺少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都未能阐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度”,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并不明确。 为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之间谁更具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判断等领域,难以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出回答,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
2.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存在分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方面。 比如,佩鲁不主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赫希曼与缪尔达尔则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而在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问题上,赫希曼与缪尔达尔也存在分歧,赫希曼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会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缪尔达尔则正好相反。 至于“倒 U 型理论”的支持者们,他们则完全不相信政府的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对发展对非均衡的依赖性较为关注,在这些理论看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非均衡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模式和未来趋势,对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重视。当然,其中也有持中性意见的情况,威廉姆斯(倒 U 型理论的支持者)就注意到了均衡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增长对均衡的依赖性会显著的增强。
二、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构想与实现。
1.建立完善区域经济的分层调控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就需要优化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模式, 强调全国的统一性和区域的特殊性。 这是因为,区域内地方政府是一级行政机构,在行政指令、经济杠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具有直接的调控权,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等方面,其权威性与操作性不容置疑。为此,需要在不同的区域内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互补与分工协作, 促进横向经济联合,充分的发挥区域经济的增长优势,促进区域的产业化和结构的优化。
2.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结合。
目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显著事实是,一些不配套的政策和投资会不顾产业分布,全面的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和投放,致使本该重点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无法获得其中的能源和政策,基于资源的区域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为此,需要分區域的进行产业政策的投放,促使不同地区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发展一些高收益的特定产业,使区域经济的工业结构更加多样化。 此外,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应该充分注重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通过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
3.加速经济一体化,推进区域间的合作。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需要在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间的合作和联盟:①发展规模经济,在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类似的地区之间,对相关的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以此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②通过发达地区之间的强强联合,打造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③促使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联合,使发达地区能够对落后地区进行支援,并在合作的过程中,使落后地区能够在产销联合、投资联合、技术联合、进出口联合以及资源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收益。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除了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外,还应该更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通过对特定区域的调研,发现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针对性的通过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形式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使现有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向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战文,沙鸣。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性浅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57-60.
[2]王志凯,史晋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91-103.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发展路径;合理性;协调发展。
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考证后发现,区域经济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发展: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对于均衡发展模式而言,它对资源分布和资源整合的要求较高,并且要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下才能得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实施,原因是上述两类条件很难同时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便是处于资源优势或者政策优势的区域能够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当然,非均衡发展并非某些因素的简单叠加,除了需要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外,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可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合理性,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这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被看做是一种扭转“非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在非均衡的前提下全方位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和倒 U 型发展理论等。 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在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还是会遇到以下问题:
1.缺少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都未能阐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度”,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并不明确。 为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之间谁更具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判断等领域,难以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出回答,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
2.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存在分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方面。 比如,佩鲁不主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赫希曼与缪尔达尔则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而在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问题上,赫希曼与缪尔达尔也存在分歧,赫希曼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会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缪尔达尔则正好相反。 至于“倒 U 型理论”的支持者们,他们则完全不相信政府的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对发展对非均衡的依赖性较为关注,在这些理论看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非均衡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模式和未来趋势,对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重视。当然,其中也有持中性意见的情况,威廉姆斯(倒 U 型理论的支持者)就注意到了均衡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增长对均衡的依赖性会显著的增强。
二、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构想与实现。
1.建立完善区域经济的分层调控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就需要优化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模式, 强调全国的统一性和区域的特殊性。 这是因为,区域内地方政府是一级行政机构,在行政指令、经济杠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具有直接的调控权,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等方面,其权威性与操作性不容置疑。为此,需要在不同的区域内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互补与分工协作, 促进横向经济联合,充分的发挥区域经济的增长优势,促进区域的产业化和结构的优化。
2.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结合。
目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显著事实是,一些不配套的政策和投资会不顾产业分布,全面的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和投放,致使本该重点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无法获得其中的能源和政策,基于资源的区域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为此,需要分區域的进行产业政策的投放,促使不同地区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发展一些高收益的特定产业,使区域经济的工业结构更加多样化。 此外,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应该充分注重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通过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
3.加速经济一体化,推进区域间的合作。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需要在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间的合作和联盟:①发展规模经济,在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类似的地区之间,对相关的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以此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②通过发达地区之间的强强联合,打造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③促使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联合,使发达地区能够对落后地区进行支援,并在合作的过程中,使落后地区能够在产销联合、投资联合、技术联合、进出口联合以及资源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收益。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除了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外,还应该更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通过对特定区域的调研,发现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针对性的通过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形式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使现有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向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战文,沙鸣。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性浅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57-60.
[2]王志凯,史晋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