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谓词性成分(V/VP)”的组合情况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构成“好+VP”结构。读上声的“好”在“好+VP”结构中表达“便于、宜于”“可以、值得”和“容易”等意义。读去声的“好”在“好+VP”结构中可以表达“某种情况容易发生”(VP受“好”的修饰),也可以表达“喜欢”(VP是“好”的宾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样的“好+VP”结构形式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好” 句法结构关系 语义指向 多义 歧义
  
  一、引言
  
  “好”和名词性成分(NP)组合成“好+NP”结构。“好”具有上声和去声两种语音形式。“好+NP”为定中结构时,“好”读上声,其语义可以概括为:
  A.使人满意的、优点多的:好东西、好人
  B.健康的:好身体
  C.相好、友好的:好朋友
  其中“A.使人满意的、优点多的”是高度概括的语义,在和语义比较具体的词语组合以后,“好”的内涵才得到具体化,比如,“好头脑”是“善于思考的头脑”,“好方法”是“有效的方法”。“好+NP”也可以是动宾结构,这时,“好”的读音为去声,如“好面子”。有些“好+NP”动宾结构已凝固成词,其词性为形容词,如“好客”“好酒”等。
  “好”还可以和谓词性成分(VP)组合成“好+VP”结构,“好+VP”可能是状中结构,也可能是动宾结构。“好+VP”是状中结构时,“好”有上声和去声两种读音,“好+VP”是动宾结构时,“好”只能读去声。
  作状语的“好”可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很”。这时,受“好”修饰的谓词性成分多为形容词或心理动词,例如:
  (1)道静心里好难受,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杨沫 《青春之歌》)
  (2)真的好想你,真的。(张平 《十面埋伏》)
  以上是作为程度副词出现的“好”。下面要探讨的“好”仍然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但并不是程度副词。
  
  二、上声“好”和VP的组合
  
  (3)你留个电话,到时候我好通知你。(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4)这有什么好担心的?
  (5)咱自己有些难处,好克服,难不住。(冯德英 《迎春花》)
  上述三例中都有“好”字,其后均为谓词性成分(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好”都是以不同的意义出现的。在例(3)中,“好”表达的意思相当于“便于”,在例(4)中,“好”相当于“可(可以、值得)”,在例(5)中,“好”相当于“容易”。
  (6)a.她不讲,我也不好问。(官伟勋《林豆豆的三次自杀(上)》)
  b.有什么好问的呢?(戴厚英 《流泪的淮河》)
  例(6)中的两个“好问”的意义有所不同,(6)a中的“好”表“便于”,而(6)b中的“好”表“可以、值得”。表“便于”的“好”和表“可以”的“好”,两者之间的界限看似分明,实则模糊。如:
  (7)有什么不好问的?
  在例(7)中,“好”表达的意义,既可以理解为“便于”,也可以理解为“可以”。
  (8)a.这有什么好解释的,真奇怪!(谌容《梦中的河》)
  b.这个说法好像是成立的,但也有不好解释的地方。(张炜《羞涩和温柔》)
  (9)a.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却认为没什么好洗的。(《读者》)
  b.膨体纱比毛线好洗,当外套穿。(池莉《太阳出世》)
  例(8)中的“好解释”表达的语义并不相同,在(8)a中,“好”表“可以” ,在(8)b中,“好”表“容易”。与此相同,例(9)a中的“好”表“可以”,例(9)b中的“好”表“容易”。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读上声的“好”在谓词性成分(V/VP)之前表示以下三种不同然而相关的意义:
  


  表不同意义的“好”出现于不同的句法环境。下面例(10)~(12)中的“好”意为“便于”或“宜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可以是单个动词,如例(6)a,但更多是动宾结构。
  (10)人多,不好吃饭吗?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1)车站人多,不好动手。(《人民日报》1995年)
  (12)我也不好问她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张贤亮 《绿化树》)
  例(13)~(15)中的“好”表示“可以”或“值得”,其后的谓词性成分多为单个动词(V)。这类“好”常用于“有什么好V的”或“没什么好V的”句式。
  (13)该负的责就得负,有什么好怕的。(《人民日报》1996年)
  (14)十多年没见了,也没什么好带的,只给二哥带了几只飞龙!(梁晓声《关于大小》)
  (15)我也没什么好问的了,但是我发现她此刻越来越出神地看着我。(朱文《我爱美元》)
  例(16)~(19)中的“好”相当于“容易”,其后的谓词性成分一般为单个动词(V),“好V”结构可以变换为“V起来容易”结构。
  (16)道理好懂,可是一些企业做起来却往往大相径庭。(《人民日报》1994年)
  (17)靠少数人去做不行,如果能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事情就好办了。(《人民日报》1993年)
  表“容易”的“好”有反义词“难”。例如:
  (18)随笔好写,因为它不拘形式;随笔难写,因为它需寓叙、议、抒、理、情于一体。(徐光春《走过长弄堂》序)
  (19)只要你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难办的事情也好办了。(《人民日报》1994年)
  表“便于”的“好”和表“可以”的“好”都没有相对的反义词“难”。
  
  三、去声“好”(副词)和VP的组合
  
  如前所述,位于动词前的“好”相当于“容易”,例如:
  (20)这件事好办≈这件事容易办
  此时,“容易”表示“简便、不费事”。在上一节中讨论的“好”相当于表“简便、不费事”的“容易”,以下记作“好1”。“容易”还具有“发生某种情况的可能性大”的语义。例如:
  (21)过去,邮局用人工分拣信件,劳动量大,效率低,还容易出差错。(《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我们发现,表这一语义的“容易”有时候也可以改为“好”(以下记作“好2”)。
  “好2”读去声,词性为副词。“好2”意为“某种情况容易发生”或“施事主体有某种倾向或习惯”。“好2”指向动作的施事主体,如例(22)~(24);也可以指向时间或空间(即与事),如例(25)和(26)。
  (22)酒喝多了好惹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3)我们家宝宝好打嗝。
  (24)这孩子好晕车。
  (25)这个地方好出车祸。(王为民,1989)
  (26)这个时候好出差错。(同上)
  一般来说,受“好2”修饰的VP带有[+非自主]语义特征,因此,“好2”可以进一步表示“施事主体无法阻碍某种动作行为的发生”。
  王为民(1989)曾指出,动词的多义性会造成歧义现象:
  (27)这孩子好摔跤。(王为民,1989)
  “摔跤”作为非自主动词出现时,例(27)表示“孩子常常不由自主地摔跤,拌跤的动作很容易发生在这孩子身上。”但如果“摔跤”作为自主动词出现,那么“好”是动词,“好摔跤”表示“喜爱,嗜好摔跤这一运动项目”。
  
  四、去声“好”(动词)和VP的组合
  
  动词“好”读去声,表“喜欢”。我们把动词“好”记作“好3”。一般来说,“好3”带的谓词性宾语具有[+自主]义,这与“好”的语义有关系,施事主体喜欢做的动作自然是自主的。“好3”指向动作的施事主体。
  (28)陈建功生于浙江绍兴,从小好学,一向是文理兼优的好学生,数学尤其突出。(《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9)你一不好吃,二不懒做,全心全意为村里办事,父老乡亲自然就会把你高看一眼。(《人民日报》1994年)
  注意,例(30)中的“好学”是“好1V”结构(表“容易学”),不同于例(28)中的“好学”。
  (30)盲文文字由六个小点组成,变化拼音,只要用心,很好学的。(航鹰《明姑娘》)
  例(31)中的“好吃”是形容词,不同于例(29)中的“好吃”。
  (31)把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全留给了孩子。(《人民日报》1993年)
  
  五、“好V”式形容词
  
  “好V”式形容词有:好看、好吃、好闻、好听、好玩、好使、好受、好笑 ……
  “好V”式形容词中“好”只是作为语素而存在,V多为单音节感官动词。“好V”式形容词表达的语义可以概括为:(某一名词)在V这个方面具有使人满意的性质。比如,“好看”表“看某物(某人)时感到好、感到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好V”形式既可以是“好V”式形容词,也可以是由“好”和V构成的词组。以“好吃”为例,根据具体的语境,可能是表“味道好”的形容词,也可能是表“容易吃”的“好1V”结构。不仅如此,正如上一节中所说的,“好吃”还可以作为动宾结构“好3V”出现,但由于“好3吃”的“好”读去声,主语由施事主体来充当,所以,形容词“好吃”和“好3吃”很容易区分。然而,形容词“好吃”和“好1吃”的“好”都读上声,主语一般都由受事成分来充当,因此,可能会产生歧义。例如:
  (32)核桃不好吃。
  例(32)中的“不好吃”既可以理解为“味道不好”,也可以理解为“(因为有壳)不容易吃/吃起来不容易”。实际上,大多数“好V”式形容词可以兼作“好1V”结构。以“好过”为例:
  (33)就要分别了,心里真不好过。
  (34)现在的日子好过了。
  (35)公务员考试好过。
  例(33)中的“好过”是“好V”式形容词,表示“感到舒服、愉快”。例(34)中的“好过”可以看作是形容词(表“生活上富裕”),也可以看作是 “好1V”结构 (表“容易度过”)。例(35)中的“好过”是“好1V”结构,表示“容易通过”。可以说,形容词“好过”的两个意义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生活很富裕,所以感到舒服)。“好1过”能表达两种意义,这和动词“过”的多义性有关系(“过”兼具“度过”和“通过”的意思)。
  
  六 、结语
  
  “好”可以和谓词性成分组合构成“好+V/VP”结构。本文分析了“好”和谓词性成分组合时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有时候,一个“好V”形式表达的语义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变化,也可能发生歧义。“好+V/VP”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王为民.“好V”和“好VN”[J].汉语学习,1989,(2).
  [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申惠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其他文献
摘 要: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要扣紧人心必须十分讲究策略。现代模糊思想的提出和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使广告语言更多地体现出带模糊性的说服力。然而,语言学家及业内人士对模糊概念却褒贬不一,有的极力强调这种模糊表达具有欺骗性,有的则认为这使广告语言更具魅力。本文在模糊理论、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上,对广告语进行了分析讨论,一分为二地看待广告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摒弃。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广告策略 摒弃
期刊
摘 要:学者们一般认为“V+他+数量+(……)”是双宾结构中的一种形式,经过对“V+他+数量+(……)”的分析,我们发现“V+他+数量+(……)”与双宾结构关系较为复杂,某些形式可以既作“V+他+数量+(……)”解释,也可作一般的双宾结构来解释,某些“V+他+数量+(……)”不能做一般双宾结构来解释。  关键词:“V+他+数量+(……)” 双宾结构    一、引言    黄伯荣等[1]对现代汉语中
期刊
摘 要:溧阳河南话是太平天国战争后移民形成的官话方言岛方言。由于移民固守祖籍地文化的强势态度,直接影响了溧阳河南话与当地优势方言溧阳话的接触,以至于溧阳河南话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后,依然能够以强势之态对峙于当地的优势方言。  关键词:溧阳河南话 方言岛 文化态度 方言演变    一    溧阳地处苏浙皖交界处,是江苏常州的一个县级市。其境内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河南方言岛,这在苏浙皖地区较为常见。太平天国
期刊
摘 要: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经常会混淆表示愿望、意志的“要”和作为能愿动词的“想”。二者的差异在于:句法上,“要”和“想”与其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述宾结构,且“要”具有肯定和否定不对称的现象。语义上,二者都具有表“欲”的语义特征,但“要”具有定量性和动态性,而“想”具有非定量性和静态性。语用上,一般下级对上级用“想”,上级对下级用“要”;“想”有商量、征询意见的意味,“要”则侧重表达自己的意志
期刊
一    在备课《风筝》时,理清文章“写什么”较容易,但理清文章“怎么写”却一直萦绕在笔者的头脑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性人物的鲁迅,写作此文时一定有他匠心独运之处。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笔者发现了“妙用对比”这个“文眼”。  (一)词语对比  傲然—悲然 嫌恶—赞成  不爱—喜欢 跳跃—瑟缩  惊呼—惊惶 轻松—沉重  温和—寒威 笑着—悲哀  恍然大悟—全然忘却  严冬肃杀—春风荡漾  在教学
期刊
摘 要:“致使”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致使动词是其最核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给、要”。本文运用Givón的六个语义控制参数对这六个单纯致使动词进行了应用分析,得知这六个致使动词的语义控制紧密度成递减顺序。  关键词:语义控制参数 致使 单纯致使动词    单纯致使动词是指专门表示致使意义的动词。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
期刊
摘 要:在生成语言学中,X'-理论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并处在发展完善之中。本文从其发展的角度,描写了X'-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整理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说明生成语言学一直在用经济原则探究语言的本质。  关键词:X'-理论 Larson壳 vP壳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TG)的诞生。经过将近60年的发展和变
期刊
摘 要:“不A不B”与“没A没B”两种格式都是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相袭沿用而形成的固定结构,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否定副词“不”“没”与形容词、动词结合的语义特征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形容词(形素)、动词(动素)分别嵌入“不A不B”与“没A没B”格式后在语义关系方面的异同之处,并找寻了两种格式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不A不B 没A没B 语义 比较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否定范畴一直
期刊
摘 要:陆俭明(2003)提出“NP+的+VP”结构中“的”具有名词性特征,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本文首先根据“NP+的+VP”的特点,把该结构扩展到“XP1+的+XP2”结构,并用排除归纳法证明“的”在这一结构具有名词性的原因,同时对“的”名词性特征的来历做了解释。接着把“XP1+的+XP2”结构类推到几种内部没有语义关系的结构,进一步证明“的”的名词性。“的”字结构说突破了汉语语法研究中形式与意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其他句子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差点没”表肯定的句子和表否定的句子与“差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差点没”表肯定语义时,“没”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进行修饰,而表否定语义时,“没”则是单向的否定,同时还发现,有时“没”的这两种作用区分得并不是很明确,“差点没”的语义结果从否定到肯定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双向修饰 语义整合 双向整合    一、引言    “差点没”,同一个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