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成为当前每一位教师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许多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他们的天分不够,而是学校教育无法适应他们的聪明类型和学习方式。通过实习,我深刻地体会到:现在老师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缺乏灵活性的。通过细心的观察,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现象:上课铃声已经响过很久了,却看到有两个孩子依然站在教室门口。课后,我便前去询问原因。其中一个孩子老实的说:“我上课总喜欢做小动作,老师说我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让我上课了。”另一个孩子则可怜地对我说:“老师,我真的没有不听话。”原来,这是一堂六年级的音乐课,老师教的是《愉快的梦》这首歌曲。当老师范唱时,其他的孩子都听得全神贯注,唯独这个孩子一会儿做摇摇篮的动作,一会儿学歌曲里的小矮人蹦来蹦去,老师见他如此“不听话”,便给他亮出“黄牌”,将其驱逐出境了。
思考: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好动呢?他们能学好吗?他们是故意跟老师作对吗?
美国的阿姆斯特朗曾经提出:孩子有七种聪明类型,即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语言、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
现今的学校教育重视的只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自然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而缺乏这种能力的孩子则无法吸收所教内容。
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名叫李某某的学生,简直令所有的老师忍无可忍。上课时,他不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听,而是从座位上站起来随心所欲地走来走去。许多老师都认为他的脑子有些问题,管也管不了他,于是他每节课的任务就是去教室外面吹风。他的分数在下降,可老师们的血压却在上升。然而有一天,我在给他们班上自然课时,却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这节课他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但没有影响到其他人,我于是没管他。等到下课,我准备教训他,便将他叫到跟前,就课堂上讲过的一些内容向他提问。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居然答对了所有的问题。我很惊讶,便连续几次课都重复这样的实验,结果令人十分震惊,他每次都能掌握好课堂上的内容。
启示: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弄懂所学的知识,就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聪明类型制定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上述现象我开始明白,李某某是一个需要走动才能学习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在孩子的学习中加入适当的身体活动以便于孩子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我们通常总希望孩子上课时能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静静地读、写、学;我们总是告戒那些边玩边学的孩子安静下来;我们总是尽力去消除他们这些“烦人的习惯”。其实,学习时爱走动、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的孩子也许正是需要通过这种身体活动方式来学习。作为老师,我们就应当遵循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能安排他们在座位上长时间安静地读、写、学。然而,让他们像李某某那样在教室里闲逛又是不切实际的。下面就来谈谈几种可供选择的活动。
策略一:用身体学语文
对孩子来说,阅读理解通常是一项枯燥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感觉不到自己与所读内容有任何联系。让孩子表演他所读的内容,使之通过上演戏剧、小品、哑剧、舞蹈等方式使阅读材料趣味化。
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拼音时,不要让他们茫然地盯住要记的拼音。生性好动的他们对于玩更感兴趣,不妨让他们带些“工具”到课堂上来。如教到字母时,就让他们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将所教的字母捏出来;用水枪将字母在黑板上喷出来;用长棍在沙子里写出来,用彩色粉笔在地上画出来等等。作为老师,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字母的模型,便于他们在书写之前能触摸字母的形状。
另外,在教学生字时,可以让孩子将所学的字想象成一个迷宫,字的第一笔是迷宫的入口,字的最后一笔是迷宫的出口。当他们走到最后一笔时,就是顺利走出迷宫。这样,他们所走的路线其实就是一个字。
策略二:用身体学数学
初入学的孩子学习数学可采用学习拼音的一些方法,如用橡皮泥捏数字等。
以运动方式学习数学概念时可以用具体的材料进行演示。如木块、杆子和筹码,孩子可以反复搬动、堆砌、操作,探索基本的数学关系。孩子在玩木杆时,除了学到其他许多东西之外,还明白了——可用几种方法把小的杆子连接成大杆子的长度。例如:一根白杆加一根紫杆的长度相当于一根浅黄色杆子的长度。一根深黄色杆子的长度加上一根橘黄色杆子的长度也相当于一根浅黄色杆子的长度。这类体验可以为孩子接下来用符号理解数学关系铺平道路,即可用几种方法把数字加起来得到相同的结果(例如:3+3=6;4+2=6;5+1=6)。孩子是先用手后用脑体验这一原理的。
当然,这样的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行之有效的,也可以让孩子在身上发现数字。例如英尺这样的度量衡单位起初是以国王的脚长为依据的;十进制起源于数数时对十个手指的使用。
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让孩子用身体学习基础数学:
让你的孩子用手指加、减、乘、除;
帮孩子量手脚长度以及身高、体重,让他们学会用身体去测量物体;
让孩子用手模仿钟的时针和分针,帮助孩子认识时间。
策略三:用身体进行课外学习
当孩子放学回家时,作为老师,可以建议他们在读书的中途稍作休息,进行一些运动,包括慢跑、踢腿、扭脖子等。科学研究表明让身体左侧和右侧接触的活动,对建立大脑不同部位间的联系尤为有利。这样的活动包括:
原地踏步,交替用左手接触右膝,用右手接触左膝;
仰卧起坐,交替用左肘触右膝,用左时触右膝。
威斯康辛州的教育专家贝蒂尼曼曾辅导过一个10岁的孩子,她记录了孩子在做上述运动前和做完运动后的学习情况,发现他在运动之后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作业错误也减少了。
总结:将身体运动融入到学习中去,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而且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现象:上课铃声已经响过很久了,却看到有两个孩子依然站在教室门口。课后,我便前去询问原因。其中一个孩子老实的说:“我上课总喜欢做小动作,老师说我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让我上课了。”另一个孩子则可怜地对我说:“老师,我真的没有不听话。”原来,这是一堂六年级的音乐课,老师教的是《愉快的梦》这首歌曲。当老师范唱时,其他的孩子都听得全神贯注,唯独这个孩子一会儿做摇摇篮的动作,一会儿学歌曲里的小矮人蹦来蹦去,老师见他如此“不听话”,便给他亮出“黄牌”,将其驱逐出境了。
思考: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好动呢?他们能学好吗?他们是故意跟老师作对吗?
美国的阿姆斯特朗曾经提出:孩子有七种聪明类型,即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语言、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
现今的学校教育重视的只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自然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而缺乏这种能力的孩子则无法吸收所教内容。
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名叫李某某的学生,简直令所有的老师忍无可忍。上课时,他不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听,而是从座位上站起来随心所欲地走来走去。许多老师都认为他的脑子有些问题,管也管不了他,于是他每节课的任务就是去教室外面吹风。他的分数在下降,可老师们的血压却在上升。然而有一天,我在给他们班上自然课时,却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这节课他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但没有影响到其他人,我于是没管他。等到下课,我准备教训他,便将他叫到跟前,就课堂上讲过的一些内容向他提问。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居然答对了所有的问题。我很惊讶,便连续几次课都重复这样的实验,结果令人十分震惊,他每次都能掌握好课堂上的内容。
启示: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弄懂所学的知识,就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聪明类型制定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上述现象我开始明白,李某某是一个需要走动才能学习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在孩子的学习中加入适当的身体活动以便于孩子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我们通常总希望孩子上课时能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静静地读、写、学;我们总是告戒那些边玩边学的孩子安静下来;我们总是尽力去消除他们这些“烦人的习惯”。其实,学习时爱走动、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的孩子也许正是需要通过这种身体活动方式来学习。作为老师,我们就应当遵循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能安排他们在座位上长时间安静地读、写、学。然而,让他们像李某某那样在教室里闲逛又是不切实际的。下面就来谈谈几种可供选择的活动。
策略一:用身体学语文
对孩子来说,阅读理解通常是一项枯燥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感觉不到自己与所读内容有任何联系。让孩子表演他所读的内容,使之通过上演戏剧、小品、哑剧、舞蹈等方式使阅读材料趣味化。
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拼音时,不要让他们茫然地盯住要记的拼音。生性好动的他们对于玩更感兴趣,不妨让他们带些“工具”到课堂上来。如教到字母时,就让他们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将所教的字母捏出来;用水枪将字母在黑板上喷出来;用长棍在沙子里写出来,用彩色粉笔在地上画出来等等。作为老师,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字母的模型,便于他们在书写之前能触摸字母的形状。
另外,在教学生字时,可以让孩子将所学的字想象成一个迷宫,字的第一笔是迷宫的入口,字的最后一笔是迷宫的出口。当他们走到最后一笔时,就是顺利走出迷宫。这样,他们所走的路线其实就是一个字。
策略二:用身体学数学
初入学的孩子学习数学可采用学习拼音的一些方法,如用橡皮泥捏数字等。
以运动方式学习数学概念时可以用具体的材料进行演示。如木块、杆子和筹码,孩子可以反复搬动、堆砌、操作,探索基本的数学关系。孩子在玩木杆时,除了学到其他许多东西之外,还明白了——可用几种方法把小的杆子连接成大杆子的长度。例如:一根白杆加一根紫杆的长度相当于一根浅黄色杆子的长度。一根深黄色杆子的长度加上一根橘黄色杆子的长度也相当于一根浅黄色杆子的长度。这类体验可以为孩子接下来用符号理解数学关系铺平道路,即可用几种方法把数字加起来得到相同的结果(例如:3+3=6;4+2=6;5+1=6)。孩子是先用手后用脑体验这一原理的。
当然,这样的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行之有效的,也可以让孩子在身上发现数字。例如英尺这样的度量衡单位起初是以国王的脚长为依据的;十进制起源于数数时对十个手指的使用。
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让孩子用身体学习基础数学:
让你的孩子用手指加、减、乘、除;
帮孩子量手脚长度以及身高、体重,让他们学会用身体去测量物体;
让孩子用手模仿钟的时针和分针,帮助孩子认识时间。
策略三:用身体进行课外学习
当孩子放学回家时,作为老师,可以建议他们在读书的中途稍作休息,进行一些运动,包括慢跑、踢腿、扭脖子等。科学研究表明让身体左侧和右侧接触的活动,对建立大脑不同部位间的联系尤为有利。这样的活动包括:
原地踏步,交替用左手接触右膝,用右手接触左膝;
仰卧起坐,交替用左肘触右膝,用左时触右膝。
威斯康辛州的教育专家贝蒂尼曼曾辅导过一个10岁的孩子,她记录了孩子在做上述运动前和做完运动后的学习情况,发现他在运动之后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作业错误也减少了。
总结:将身体运动融入到学习中去,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而且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