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朴园性格复杂性的再认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ys0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朽的《雷雨》留下了永恒的问题:如何认识周朴园?周朴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中学语文课本上也设置了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去剖析作品和人物: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确定的,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这一切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周朴园的性格。
  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侍萍的情感态度上。这一方面是作者的思想赋予他的,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夸张笔法造成的。尤其是作者的夸张笔法,它给周朴园又蒙上了一层面纱,使周的本性又复杂化。不揭开这层面纱,读者也许就会被夸张的效果蒙蔽了眼睛,无法认识真正的周朴园。
  
  一、掩盖周朴园本性的面纱——夸张
  
  当我们说到夸张这个词时,大家往往会想到那件右袖襟上有一朵丝线绣成的梅花的绸衬衣、那件三十年前的雨衣,想到周朴园出场时穿的那“二十年前的新装”,想到那周朴园“到哪儿带到哪儿”的笨重的三十年前的红木书桌和有镜台的柜。其实这些夸张还只是“皮肉”层的夸张,还有“筋骨”层上的夸张。这主要体现在前三幕中的周朴园与第四幕中的周朴园的对比中。
  前三幕中作者对周朴园的刻画很统一,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凶狠、狡诈;作为一个家长,他专制、虚伪。但第四幕中的周朴园却突然变得温情起来:再三地端详侍萍的照片;又“露喜色地”、“慈爱地”、“可亲地”、“恳求地”与周冲说话;面对周冲对自己的服从和窘迫(这是向来如此的)竟然感到了前三幕中从未有过的寂寞和空洞;一本正经地叫侍萍认亲生母亲;甚至连汇到济南给侍萍的钱也是两万而不是第二幕中的五千。在第四幕中周朴园除了没有改变对蘩漪的“烦恶”外,对侍萍、周萍甚至大海的态度都有了截然的变化。
  第四幕中周朴园变化如此巨大,以至于很多人竟认为这是周朴园身上的人性复苏了,认为他之所以有这截然的改变是因为侍萍的出现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真情”。不,这不是人性的复苏,不是真情的表现。周朴园前后天壤之别的对比正如那三十年前的旧衬衫一样,是一个细推之不合情理、细想之又易被迷惑的夸张。这一夸张的直接证据就来自于周朴园对蘩漪始终不变的“烦恶”,认清了这“烦恶”,就可以揭开面纱,真正认识周朴园的复杂性格了。
  
  二、周朴园对蘩漪的“烦恶”
  
  周朴园为什么始终坚定不移地烦恶蘩漪呢?甚至“在外头一去就是两年不回家”,回到家后竟也可以不见久别的太太呢?是因为蘩漪那“雷雨般的”性格吗?刚刚嫁给周朴园时,蘩漪并不是如此“雷雨”的女人,她说:“十几年来(周朴园)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磨成了石头一样的死人。”她是因为十几年周家的生活才演变成最后雷雨般的蘩漪。从前的蘩漪有几分现在的周冲的影子:当周冲想匀一半自己的学费供四凤上学、建议父亲给矿上工人抚恤金时,周朴园向蘩漪说:“这两年他学得很像你了。”蘩漪也曾像周冲一样热情、天真、纯洁、美好。所以,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周朴园厌恶蘩漪是因为她不如侍萍美丽、温柔,她的性格太倔强了。而且,周朴园在婚后的第二年即有了周冲(蘩漪十八年前加入周家,而周冲十七岁),但为什么没有再与蘩漪有其他孩子?为什么蘩漪会变成绝望的蘩漪?为什么周朴园在第四幕中对其他人皆有温情时,唯独仍旧深深地“烦恶”蘩漪?
  第四幕中蘩漪最后一次求周萍时,“哀婉地诉出”:“今天这一天我受的罪过你都看见了,这样子以后不是一天,是整月、整年地,以至到我死,才算完。他厌恶我,你的父亲;他知道我明白她的底细,他怕我。他愿意人人看我是怪物,是疯子。”蘩漪知道的“底细”是什么?是蘩漪对周萍说的:“你忘记你自己的母亲也是被你父亲气死的么?”更是第二幕中蘩漪所说的:“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他以前就引诱过一个良家的姑娘。”“萍,你再听清楚点,你就是你父亲的私生子!(周家公开的舆论是周萍是第一个太太生的),这是他十五年前喝醉了酒告诉我的……她(侍萍)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死了。”这就是周朴园深深烦恶蘩漪的真正
  原因:他的周围只有蘩漪了解他的底细,只有蘩漪知道他的本来面目!
  
  三、周朴园的“底细”
  
  周朴园的底细以及他对侍萍的情感、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三十年前的真相
  周朴园与梅侍萍三十年前的故事并不像我们曾想象的那么美好:一个年青潇洒的阔少爷,一个美丽温柔又活泼(四凤很像她)的丫环,互相爱慕,暗生恋情,并育有两个儿子,但因为封建家长的阻挠和破坏,两人不得已而分离。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周朴园酒后吐(泄)真言:他“引诱”了侍萍,并在侍萍为他生了第二个儿子后“又不要她”。蘩漪说周朴园“又把我骗进了周家”,这个“又”字也正暗示:他先已“骗”了侍萍。为什么侍萍要投河而死?侍萍的母亲为什么又被她“气死了”?侍萍绝不会只因为周家家长的拒绝和阻挠就会选择死路,因为在剧中,侍萍后来的经历和对女儿四凤的教育都显示出她更在意的是正直而坚强地活着;她更不会因为怕被戳脊梁骨(名誉问题)而投河,因为她已在没有名分的前提下为周朴园生了两个儿子了。她投河的绝望应来自周家少爷的绝情。从那“又不要她了”可以想象得出周朴园已曾经想抛弃她,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抛弃成功,终于再一次“又不要她”了,后来的鲁妈也曾说:“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被欺骗和愚弄的情感是她投河自杀的原因。侍萍的母亲在她女儿未婚生子时没有气死,而在她被赶出周家时气死了,其后的原因也就可以想见、理解了。
  另外,当侍萍认出周公馆就是当年的周家时,她“脸发白,手冰凉”,感叹“好不公平的天哪”,并要求四凤“孩子,你现在就跟我回家”,当看到了周朴园时,“鲁妈站起,忙躲到一旁,神色大变,观察她”,其实侍萍完全明白,三十多年后周家的家长应早就作古了,若她与周朴园当年的“真情”存在的话,她就不会如此的憎恶和迫切地逃离了,她之后与周朴园的语言和态度就不会那么清醒和决绝了。
  (二)三十年来的纪念
  作者用他夸张的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余情未了、良知未泯的周朴园:三十年前的衣服、家具、习惯、照片甚至生日全都用心保留着记忆着。这些似乎都在告诉读者:周朴园曾经对侍萍有过美好的真情,因为他的怀念如此真诚。他的“真诚”甚至连侍萍都被打动了,当周朴园说出那些纪念的举措后,原本激动地控诉着的侍萍平静了下来,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不,这些纪念并不真诚,都是虚伪的,掩人耳目罢了。有人会问,他有这必要吗?以周朴园的身份地位似乎没有必要向谁来证明自己。但,正因为他是周朴园,所以他必定会这么虚伪地掩人耳目!他要向周围了解周家有个“第一任太太”的人,尤其是向蘩漪证明自己!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
  周朴园有句著名的话,他说:“我的家庭我认为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这句话大多被用来证实他是一个专制独裁的家长,其实,这恰恰是体现了周性格中极本性的一面:注重自身形象。他关注儿子、家庭在社会中的形象,他更关注自己在社会、在家人面前的形象。所以当周家的仆人都了解到他有过一个死去的“第一任”太太时,他就有必要做出一种纪念的态度了,因为他“绝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一点闲话”的。正因为他纪念的目的不是为了纪念,所以他的纪念才会那么“形式主义”,衣服、照片、习惯,到笨重的家具,不遗余力地纪念着。我不想去强调精神纪念的重要,但周朴园的形式纪念确实不堪一击。
  他一出去就是两年不回家,那为什么不带上那件绣有梅花的绸衬衣?为什么不将侍萍的照片随身带着?他是将他们留在自己并不居住的周公馆,只是将照片摆在家里供蘩漪、儿子、仆人说:这是老爷的第一个太太。(照片并不是放在私人的书房或其它地方,而是放在人人皆能到的客厅!)这就是他三十年来的纪念:隆重而漠然,是为了证明自己(尤其向蘩漪)的纪念,是不光为了纪念的纪念,是虚伪的纪念。
  (三)三十年后的重逢
  周与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是作者刻画周朴园最经典的情节,没有夸张,而是用写实的技艺直接描刻。
  当鲁妈说出所谓“梅小姐”之死的前因后果时,周朴园是“汗涔涔地”,注意他并不是“苦痛地”(为侍萍当年的遭遇而苦痛),而是一种史实被揭开时的“汗涔涔”,也许连他自己都被自己的纪念浸染了,把过去的事情改变为了理想中的故事,但当年的丑恶,“周少爷不要她了”被人说出来时,他不由自主地冒出了一身冷汗。
  当鲁妈告诉他侍萍就在此地,并问他“您想见一见她么”,他立刻说:“不,不,谢谢你。”没有“半晌”的思考,而是脱口而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还要见侍萍。
  当鲁妈问“她遇人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时,他又是脱口而出:“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完全答非所问,他在逃避这个问题。
  当他明白眼前人即当年人时,他望望鲁妈,又望望照片,“半晌”,“忽然严厉地”问你来干什么,又“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那个“半晌”给了周朴园很多辩解“严厉”又“冷冷”的可能性,有人说,这是他在权衡情感和现实,而现实使他选择了“严厉”而又“冷冷”,但我要说,这是一个苦心经营了三十年的伪装者在伪装被戳穿(侍萍比蘩漪更清楚他的底细)时的刹那头脑空白,他不敢相信那个被他改编的故事竟又回到了现实(照片中的侍萍和眼前的鲁妈),他的头脑一下子空白了“半晌”。
  周朴园同意让侍萍见周萍,自己也见了鲁大海(只是鲁大海是找上门来的),他见鲁大海,明知道鲁大海的名字和矿上的角色,还知道鲁大海所不知道的:他是他的父亲。但他却像猫戏老鼠一样地问鲁大海:“你叫什么名字?”“哦,那么,那三个代表呢?”这些话都使那句“不要打人”显得很苍白。他同意侍萍见萍儿,他是这么说的:“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原来,这是一种交换,换来的是永远的“解决”。
  三十年后的重逢更直面地展示了周朴园的虚伪和寡情。
  
  四、总结
  
  综上所述,周朴园对侍萍并无所谓真情和忏悔,他对侍萍的怀念也是虚伪的。作者所用的夸张笔法,尤其是第四幕中周朴园巨大的变化也并不是作者艺术创作的失败,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极具迷惑性和掩盖性的夸张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周朴园:
  他不仅坏到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坏人,而且虚伪到了连读者都认为他还有一丝良知和真情。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
摘要: 本文作者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学生角度 教师角度 建议    1.引言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课程标准,即:“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有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
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工作中,笔者对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试题内容覆盖面大,综合性强,检测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少,内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因此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只关注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四种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胜利。  1.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对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自己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
摘要: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物理教师应怎样教育和引导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描绘出最精美的物理规律探究和规律应用的蓝图,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一简述。  关键词: 八年级学生 学习 物理 兴趣培养    引言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学习物理学科。那么怎样在他们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时,就把他们吸引到物理科的学习上,使他们对物理科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探索奥秘的精神,具有克服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联合氨甲喋呤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探讨一种简单、有效、安全、成功率高而又能保留患者生育能力的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
1.平均力法  如果参与做功的变力,其方向不变,而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则可求出平均力,等效代入公式W=FScosθ求解。  例:一辆汽车质量为10 kg,从静止开始运动,其阻力为车重的0.05倍,其牵引力的大小与车前进的距离变化关系为F=10 x f ,f 是车所受的阻力,当车前进100m时,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  解析:由于车的牵引力和位移的关系为F=10 x f ,是线性关系,故前进100m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它是关系到世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能否振兴的根本大事,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先后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有关课程中也增添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就幼师化学教学而言,如何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笔者根据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摘要: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分清生物实验的种类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多种形式进行专题归纳,针对性地进行有效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培养综合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
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安排了新的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精神,深入钻研教材,转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笔者结合冀教版生物学教材,谈谈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