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然而,在课堂上,许多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太明显,过于单一,学生缺乏了深度思考的机会。具有一定深度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呢?我认为细读文本很重要。现在一线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自己所谓的设计,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因此,只有教师做到细读文本,才能进行深度问题的设计。下面,结合统编本教材,笔者试着谈一谈如何通过深度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一、借力接力,显现学生隐性思维
当下的课堂,期望学生在学习中有思考、有收获。实质上,就是让教师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将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形成“想提问”“能提问”“会提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于是,第二单元的课文也无时无刻不在凸显这个教学重点。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的“明朗”一词,教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通过自主学习总结方法:(1)“天开始放晴了”,可以联系上文知道“明朗”的意思。(2)“明朗”的近义词是晴朗,这样也可以知道它的意思。(3)“明朗”可以拆开解释,“明”是明亮,“朗”是晴朗。紧接着,教师提问:“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来理解?”“熨帖、平展、凌乱、潮湿”,一个个词语从学生的嘴里蹦出来,同样,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理解了一个个词语。
当学生习得了方法,他们就会尝试运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们找一找,并想一想办法解决。”很多小组就找到了“五彩缤纷”,学生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五彩缤纷”,也很容易找到这些颜色,明白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很多。还有一个小组继续补充:“我们觉得除了颜色很多,还有鲜艳。因为天空正下着秋雨,这些景物都沾上了雨滴,湿漉漉,会有些色泽,很鲜艳,十分好看。”虽然学生提的问题有局限,但是能通过交流、讨论、思考,养成会提问的好习惯,使得内容的理解更高效。
二、想象引路,开放学生“小巷思维”
“小巷思维”是指一个人容易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形成思维定式,固执往前走。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要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进行教学信息的互动反馈。而要达成这些学习的要点,教师就必须设计更加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望洞庭》这首诗最大的魅力就是多处运用了比喻,如“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句,体会诗的意境美是教学的难点。一般教学比喻句,教师可能提问:“同学们,这句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教师急于想知道答案,引导学生的回答也很直接,没有等待学生通过更多的想象思考回答比喻句的真正内涵。但是特级教师武凤霞在对比喻句进行教学时,她是这样提问的:“知道了不同的词指同一样事物,那这里有什么秘密呢?”(比喻)“湖水一般是什么颜色呀?”(绿色)“为什么不比作“翡翠盘”,而是比作“白银盘”?”(月光)“之所以比作白银盘,是谁在起作用?”(月亮)武老师顺着学生不断进行追问,让学生通过反例、旁例去思考洞庭湖为什么会变成白色,原来是因为月亮在起作用。这就是武老师提问的深度,让学生有了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关注的点不只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天空中有一轮皎洁的月亮,月亮太亮了,把清澈的湖水照得像白银盘。学生在思考中,在想象中,体会到了诗中比喻的精妙之处。
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也是如此,在第一次试教《玲玲的画》时,从整体感知课文时,我提的问题是填空式练习:“玲玲在(
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呢?我认为细读文本很重要。现在一线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自己所谓的设计,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因此,只有教师做到细读文本,才能进行深度问题的设计。下面,结合统编本教材,笔者试着谈一谈如何通过深度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一、借力接力,显现学生隐性思维
当下的课堂,期望学生在学习中有思考、有收获。实质上,就是让教师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将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形成“想提问”“能提问”“会提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于是,第二单元的课文也无时无刻不在凸显这个教学重点。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的“明朗”一词,教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通过自主学习总结方法:(1)“天开始放晴了”,可以联系上文知道“明朗”的意思。(2)“明朗”的近义词是晴朗,这样也可以知道它的意思。(3)“明朗”可以拆开解释,“明”是明亮,“朗”是晴朗。紧接着,教师提问:“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来理解?”“熨帖、平展、凌乱、潮湿”,一个个词语从学生的嘴里蹦出来,同样,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理解了一个个词语。
当学生习得了方法,他们就会尝试运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们找一找,并想一想办法解决。”很多小组就找到了“五彩缤纷”,学生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五彩缤纷”,也很容易找到这些颜色,明白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很多。还有一个小组继续补充:“我们觉得除了颜色很多,还有鲜艳。因为天空正下着秋雨,这些景物都沾上了雨滴,湿漉漉,会有些色泽,很鲜艳,十分好看。”虽然学生提的问题有局限,但是能通过交流、讨论、思考,养成会提问的好习惯,使得内容的理解更高效。
二、想象引路,开放学生“小巷思维”
“小巷思维”是指一个人容易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形成思维定式,固执往前走。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要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进行教学信息的互动反馈。而要达成这些学习的要点,教师就必须设计更加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望洞庭》这首诗最大的魅力就是多处运用了比喻,如“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句,体会诗的意境美是教学的难点。一般教学比喻句,教师可能提问:“同学们,这句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教师急于想知道答案,引导学生的回答也很直接,没有等待学生通过更多的想象思考回答比喻句的真正内涵。但是特级教师武凤霞在对比喻句进行教学时,她是这样提问的:“知道了不同的词指同一样事物,那这里有什么秘密呢?”(比喻)“湖水一般是什么颜色呀?”(绿色)“为什么不比作“翡翠盘”,而是比作“白银盘”?”(月光)“之所以比作白银盘,是谁在起作用?”(月亮)武老师顺着学生不断进行追问,让学生通过反例、旁例去思考洞庭湖为什么会变成白色,原来是因为月亮在起作用。这就是武老师提问的深度,让学生有了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关注的点不只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天空中有一轮皎洁的月亮,月亮太亮了,把清澈的湖水照得像白银盘。学生在思考中,在想象中,体会到了诗中比喻的精妙之处。
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也是如此,在第一次试教《玲玲的画》时,从整体感知课文时,我提的问题是填空式练习:“玲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