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能让学生在文本赏析中产生情感共鸣。本文从不同方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朗读策略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本阅读;朗读;小学语文
一、传递情感,增添感受
文本阅读是一种审美体验,而审美对象就是语言文字及其之外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不同语文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可以在六年的学习中获得文学审美能力,获得教育启迪。要想体味文字背后的情感魅力,需要阅读者有感情的朗读,朗读使静止的文本得以再现于朗读者的脑中,使其感受到文章的新鲜活泼及作者的情绪。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传情达意,利用作品中的人物美、事物美、人情美、环境美、抒情美等激发学生的感官愉悦,从而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
例如,《珍珠泉》一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秀丽多姿的珍珠泉,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怀,可谓是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统一。在赏析珍珠泉美丽景色之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珍珠泉的图片。图片中有远景、近景,不乏特写镜头。紧接着,笔者就让学生根据图片和之前预习的理解描绘一下珍珠泉的景象,初步感受美。随后,教师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泉水“绿”“深”“清”的特点,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并概括出来,初次感受语言之美与教师朗读意境之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珍珠泉如何绿,如何深,如何清,之后要让学生自行找出这些写景句型的规律,并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谈谈感受。教学中教师还以变换句式、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
教师作为朗读示范者起到很好的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鉴赏动力。在接下来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深情地将珍珠泉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
二、體会情感,引起共鸣
文本的理解基于对作者情感的深入体察。朗读者一旦理解文章的意思后,会被文本语言所吸引,会被文本语言中的情感所感染,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教学角度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力深入了解文章的情感之美,产生情感共鸣效应。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2、3、4自然段时,为了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笔者运用情境朗读,促使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课文这三节,作者通过看荷花联想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巧妙地写出了荷花的美,引人入胜。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而且富于联想,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笔者开始伴乐范读第二节,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挂出三幅不同姿态的荷花教学挂图,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紧接着再让学生抓住“冒”“才”“全”“花骨朵儿”等重点词去理解每个画面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假如你是一位画家,看到一池这么美的荷花,你会怎样?”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发挥想象,纷纷举手,畅所欲言。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不能缺失朗读,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朗读要读出“语文味”“情感味”,以此走出高耗低效的教学困境。教师需要将语文朗读落到实处,教给朗读方法,诸如全班大声齐读、小组竞赛朗读、个别学生朗读以及教师示范朗读等。在教学中,朗读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避免朗读的单一性与重复性。从教多年以来,笔者发现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内容往往是诸多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自我朗读找出原文语句,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回答教学问题能够培养其表情达意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段时,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代答:“看着这美丽的荷花,我仿佛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然后在本段的朗读指导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置身于荷花池中,在轻松的配乐中欣赏教师的范读。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一边欣赏由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形态美”,一边想象荷花的“神韵美”,陶醉于美的氛围中。这样,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美乃至整篇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会被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
三、品味鉴赏,升华情感
文学作品审美基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理解教材文本需要有感情地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升华,这些处理过程都是读者在脑中完成的。此时,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品味体验,升华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人物置换成自己,以“我”的角度去说、去想,深入领会思想内涵,从而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第2、3、4节,写白求恩同志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坚决守在手术台旁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这是故事高潮部分。白求恩同志为了给伤员做手术,坚持己见,不顾个人安危,体现了他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使用有感情朗读、音乐渲染、角色置换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引导学生将自己设想成白求恩,想象自己就站在手术台旁边,头上敌机在轰炸,身边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但自己依然不撤离,继续工作着。低沉而紧张的朗读,配上低沉而紧张的音乐,学生读出白求恩内心的坚定,读出生命的伟大,死神的渺小。当敌机不断地吼叫,炸弹不断地在手术台周围爆炸,师卫生部长恳求白求恩离开阵地,而白求恩回答,“我同意撤去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这几句话再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体会到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一位国际主义战士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白求恩的敬佩以及对现有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的作用,重视情感朗读对解读文本的重要性。在具体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师生朗读交流课文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阅读教学是心灵审美的过程,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率,就要重视语文朗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本阅读;朗读;小学语文
一、传递情感,增添感受
文本阅读是一种审美体验,而审美对象就是语言文字及其之外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不同语文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可以在六年的学习中获得文学审美能力,获得教育启迪。要想体味文字背后的情感魅力,需要阅读者有感情的朗读,朗读使静止的文本得以再现于朗读者的脑中,使其感受到文章的新鲜活泼及作者的情绪。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传情达意,利用作品中的人物美、事物美、人情美、环境美、抒情美等激发学生的感官愉悦,从而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
例如,《珍珠泉》一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秀丽多姿的珍珠泉,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怀,可谓是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统一。在赏析珍珠泉美丽景色之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珍珠泉的图片。图片中有远景、近景,不乏特写镜头。紧接着,笔者就让学生根据图片和之前预习的理解描绘一下珍珠泉的景象,初步感受美。随后,教师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泉水“绿”“深”“清”的特点,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并概括出来,初次感受语言之美与教师朗读意境之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珍珠泉如何绿,如何深,如何清,之后要让学生自行找出这些写景句型的规律,并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谈谈感受。教学中教师还以变换句式、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
教师作为朗读示范者起到很好的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鉴赏动力。在接下来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深情地将珍珠泉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
二、體会情感,引起共鸣
文本的理解基于对作者情感的深入体察。朗读者一旦理解文章的意思后,会被文本语言所吸引,会被文本语言中的情感所感染,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教学角度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力深入了解文章的情感之美,产生情感共鸣效应。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2、3、4自然段时,为了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笔者运用情境朗读,促使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课文这三节,作者通过看荷花联想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巧妙地写出了荷花的美,引人入胜。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而且富于联想,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笔者开始伴乐范读第二节,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挂出三幅不同姿态的荷花教学挂图,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紧接着再让学生抓住“冒”“才”“全”“花骨朵儿”等重点词去理解每个画面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假如你是一位画家,看到一池这么美的荷花,你会怎样?”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发挥想象,纷纷举手,畅所欲言。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不能缺失朗读,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朗读要读出“语文味”“情感味”,以此走出高耗低效的教学困境。教师需要将语文朗读落到实处,教给朗读方法,诸如全班大声齐读、小组竞赛朗读、个别学生朗读以及教师示范朗读等。在教学中,朗读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避免朗读的单一性与重复性。从教多年以来,笔者发现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内容往往是诸多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自我朗读找出原文语句,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回答教学问题能够培养其表情达意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段时,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代答:“看着这美丽的荷花,我仿佛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然后在本段的朗读指导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置身于荷花池中,在轻松的配乐中欣赏教师的范读。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一边欣赏由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形态美”,一边想象荷花的“神韵美”,陶醉于美的氛围中。这样,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美乃至整篇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会被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
三、品味鉴赏,升华情感
文学作品审美基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理解教材文本需要有感情地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升华,这些处理过程都是读者在脑中完成的。此时,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品味体验,升华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人物置换成自己,以“我”的角度去说、去想,深入领会思想内涵,从而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第2、3、4节,写白求恩同志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坚决守在手术台旁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这是故事高潮部分。白求恩同志为了给伤员做手术,坚持己见,不顾个人安危,体现了他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使用有感情朗读、音乐渲染、角色置换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引导学生将自己设想成白求恩,想象自己就站在手术台旁边,头上敌机在轰炸,身边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但自己依然不撤离,继续工作着。低沉而紧张的朗读,配上低沉而紧张的音乐,学生读出白求恩内心的坚定,读出生命的伟大,死神的渺小。当敌机不断地吼叫,炸弹不断地在手术台周围爆炸,师卫生部长恳求白求恩离开阵地,而白求恩回答,“我同意撤去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这几句话再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体会到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一位国际主义战士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白求恩的敬佩以及对现有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的作用,重视情感朗读对解读文本的重要性。在具体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师生朗读交流课文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阅读教学是心灵审美的过程,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率,就要重视语文朗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