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沉醉于《三国》,每每翻开它,重温刀光剑影,细品谋兵布阵,思绪游走于字里行间,情志跌宕于起承转合,仿佛重返诸侯纷争、英雄辈出的年代,感受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气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流不尽的是千古的智慧与传承。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的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和人生智慧,攻心,斗智,游说,虚实,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厚厚的谋略宝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性格迥异的英雄人物,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符号深入人心,胸怀格局,责任担当,鞠躬尽瘁,舍生取义,生动诠释了为人成事的核心素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英雄们,顺应时代潮流和民众愿望,力图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国家统一。三国鼎立,彼此相争,争的是一统天下的主导权,昭示着统一是民族进步的标志。
读《三国》,品三国,满腔的踌躇,满腹的思绪,满心的感怀,都将化作点点浪花,汇聚成宇轩话三国。一篇一个主题词,一篇一点小心得,惟愿从先人情怀中传承点滴,夯实做人的根基。
与诸君共勉!
第四篇:隐忍
秋风萧瑟的五丈原,是他成功战胜生平最大劲敌——诸葛亮的地方。望着空旷狼藉的蜀军营垒和摇摇欲坠的“三台主星”,仰天长叹的他,应感谢自己那低到尘埃的忍吧!
看惯了曹操的叱咤风云、孔明的风流绝伦,却忽略了司马懿的深明韬略。《三国》的前三十八回里,他一直蛰伏着,不喜不伤,不卑不亢。自三十九回后,他屡屡见机行事,力挽狂澜,但几起几落,曲折迂回,最终出其不意,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
他年少有为,举为孝廉,新官上任,连破数案,威震一方。此时求贤若渴的曹操征召其入府中,被其以“风疾辞”,曹前后两次,软硬皆施,甚至“使人夜往密刺之”,而仲达眼睁着看着利剑直刺下来,竟“坚卧不动”。他的忍,骗过了曹操,因为他胸怀远大的抱负,他在等待时机,择明主以图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好景不长,操位进丞相,三次征召,并发出了“若复盘桓,便收之”的最后警告。仲达“惧而就职”,屈节曹操后,司马懿随机应变,在曹操的身边做了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他既不能拒绝合作,招致孔融之祸,也不能毫无建树,引来曹操冷落,更不能锋芒毕露,重蹈杨修覆辙。趁势取西川,巧移离间计,这些隐没之中的策略,让其无形而巧妙地助操却不张扬,此乃大忍之智。伴君如伴虎,帝王身边,有谁如司马懿活得那么卑微,又那么从容?
明帝时期,司马懿遇到了一生的劲敌孔明,他们亦敌亦友,惺惺相惜,又兵戎相见。诸葛亮一伐中原,闻仲达领雍凉之兵,大惊,采用马谡之计,用反间计割裂了君臣之信。仲达被贬回宛城,失意闲居的他,在家下棋论道,讲兵布阵,韬光养晦,他在忍,他在等。曹真大败,复被启用,克日擒孟达,占街亭,使得诸葛亮无奈退兵,后孔明数出祁山,皆因司马仲达无功而返。五丈原前,孔明用女衣激仲达出战,但他精准把握蜀军粮草不足,宜等不宜战,忍了,不但不恼,且穿之乐之,其度量胸怀足见一般。这样一来,就将孔明等死在了五丈原。曹芳年幼,曹爽掌权,驾定仲达,他再次选择了忍,李胜打探,他以影帝般的演技让曹爽放松了警惕。最终,他于曹爽携芳外出援猎期间,发动政变,诛杀曹爽,走上权力之巅。
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为常人所不能为。司马懿城府之深,谋略之远,智慧之大,让人为之惊叹。隐忍是最大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不懂得隐忍就会步步危险,陷入困境,懂得隐忍就能步步为营,安然无忧。当然,隐忍更需要以坚韧的意志和永不磨灭的信念为支点,相信自己终能等到花开灿烂之时,终将得到信任和重用。所以,学会隐忍,并在隐忍之时,勤加修炼,时刻准备着,做一条随时可以升腾的潜龙。
纵观历史,所有能隐忍者,最后都成就了大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亡国之恨;日本的德川家康,也是有名的隐忍者,最终从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开创了江户幕府时代;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更是最好的隐忍的典范,没有一時之忍,哪有后来的统兵百万,哪有后来的一代名侯。可以说,这些在史书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人,都和司马懿殊途同归,他们都在机会到来之前,隐忍等待,磨炼自己的意志,一旦机会来了,就发奋自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十年磨一剑,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修炼自己的心性。特别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心浮躁,急于求成的人们,往往不懂得韬光养晦,甚至有些人会不择手段,最后弄得身败名裂。司马懿的隐忍,可以为后人提供更多的借鉴。俗话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要想成就一番大业,能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修炼。
第五篇:沟通
渐渐地,我发现身边很很多这样的事实:在学习与生活中,那些会说话、会沟通、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有很好的人缘,深得长辈、老师、同学喜欢,这为他们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一直非常重要,这一点在三国最被低估的超级谋士沮授身上,能够看得真真切切。
经典的“官渡之战”,袁绍率70万大军征讨曹操,曹操仅带7万人马迎战,曹军寡不敌众,退至官渡,占据有利地形。袁曹两军对峙,大战在即,于是,双方的谋士纷纷出谋划策,以图制胜。然而,袁曹都是生性多疑之人,谋士们虽然都忠心耿耿,可是由于采取了不同的献策方式,最后却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袁绍下令“加速前进!一战定雌雄”,沮授却认为曹操兵少粮缺,利在缓守,应该以时间换取空间。袁绍大气“尔等惑我军心”,沮授苦心进谏说“主公不辨忠言,与战不利”。此时的袁绍,已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听不得劝谏之言,只见他嘴角冷笑,断喝:“来人,将这惑我军心的狂徒与我乱棍打出去!以后,让他休要再来见我!”这就是沮授献计的下场,忠心谏言不成,其计策反被对立。从整个故事不难看出,沮授在官渡之战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曾向袁绍提出过切实可行的建议,沮授的任何一个计策,如果能够被采纳,曹操就会难以取胜。但是,袁绍却偏偏一个都没有用,这与沮授的沟通方式息息相关。 面对曹军的首战失利,曹操心生退意,“急战不胜,莫如早退”。曹操的谋士刘晔,一句话没有讲,没有正面劝阻,曹操反问“我说了这么多,先生为何不语”,刘晔答“此来想献策,不想丞相有退兵之念”。曹操来回踱步,刘晔不慌不忙地缓缓道来:“两军相持月余,丞相虽未取胜,却也不曾被袁绍大军所撼动,这岂不说明袁绍之势不过如此而已吗?”最后,曹操听出刘晔的本意,并接受了他的建议。刘晔用没有劝阻来劝阻,用没有意见来表达意见,实在高明。
官渡之战的结局,曹操用绝对劣势的兵力击败了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袁绍,不仅打赢了,而且打出一场“歼灭战”,这一战不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而且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与谋士忠心献策不无关系。对比谋士沮授和谋士刘晔的“劝战”之策,沮授败在沟通能力之差,刘晔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倒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可见,沟通能力如此重要。前段时间,新闻上热度很高的“当篮球场遇上广场舞”事件,一群打篮球的年轻人与正在场地上跳广场舞的大叔大妈因场地问题发生了矛盾,双方由言语冲突发展成为肢体冲突。名嘴韩乔生,也在微博上发表长文,称要尊老爱幼,以礼相待,用心解决,用善意解决。撇开城市公共管理的社会问题,这件尴尬的事情,老年人、年轻人都要“反求诸己”,如果多一点沟通,多讲究一点说话之道,是不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呢?
沟通表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客观存在,沟通的目的除了表达内心的想法外,还要尽量让自己的想法为外界接受。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 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应该是对沟通的最通俗的解释吧,只有做到这些,沟通才会更加顺畅,事情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列夫·托尔斯泰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还在于启发心智,拓展思维,所有伟大的思想都是在沟通交流中产生的。
智者苏格拉底说:“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沟通能力的强弱,可关系人生能否成功。所以,掌握良好的沟通之道,让笨嘴拙舌更有内涵,更有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篇:责任
责任,一个经常挂在嘴边的熟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压在肩上、写在心底的重任。一次次翻阅《三国》,各种格局、各类个性的责任与担当,令人敬佩、景仰。
“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身为五虎上将的赵子龙,二扶危主,忠谏先主,谦虚谨慎,屡立奇功,终其一生完美演绎了“责任”二字。他的责任,远远超越了武将本身的冲锋陷阵,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大计、万众民生、文韬武略、忧国忧民。他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不愧为一座完人丰碑。
赵云原是公孙瓒的手下,第一次与刘备见面,便“甚相爱敬,有不舍之意”。备赴平原县上任时,与其洒泪而别。徐州解围之后,云备别离,意犹不舍。在刘备一无所有、最为困难之时,赵云投奔,并肝脑涂地报效终身。长坂坡一战,刘备一路遭曹军劫杀,妻离子散,奉命保护家小的子龙,于逃难百姓中寻得甘夫人,又于土墙下觅得小阿斗,面对铁桶般的军阵,他怀抱阿斗,插剑提枪,杀入重围,左冲右突。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青钢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待他杀出重围,早已血染征袍。曹操赞其“虎将也”,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二扶危主,已尽了一个武将最大的责任。然而,他却一直为民、为国。当年,刘备攻占西川,本欲将田宅分予功臣,子龙谏阻,曰:田宅毕归还安居复业,然后役调,可欢其心。仅此,足见其心系黎民之责。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杀关羽,刘备欲起倾国之兵灭吴,赵云劝其以国家大计为重,先主不听,以至几乎尽毁蜀汉刚建的基业。由是,足见其心系国家之任。“责任”,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为军,为民,为国。
纵观古今中外,用行动诠释责任的人太多太多。李剑英,著名空军飞行员,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飞机突然失事,只剩下16秒,飞机就要坠毁。而他的脚下,是村庄、田野,他用最后的16秒,穿越了村庄,消逝在茫茫群山之中。“砰”然飞越而上的火焰,燃烧着一位长空英魂为民的责任。他如流星般坠落山涧,他的灵魂却如山一般巍峨矗立。
同样,难忘的还有金晶,在火炬传递之时,她用弱小的身躯,抵住了粗暴的“藏独”分子,擔当了保护火炬、维护和平的责任,展现出了最完美的中国风范。
掩卷沉思,如今在我们身边,责任心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个又一个“扶不起”警示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多数人选择了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诚如小品所说:“人倒了,仍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再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比比皆是,当老人孤苦无依、孩童无人教育时,为人子女是否尽到了赡养的责任?为人父母是否尽到了养育的责任?
还有一种更为沉重的责任,那就是社会责任感。如今的社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这些人有没有社会责任,是对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严酷的拷问。这让人想起了湖南怀化学院的大学生洪战辉,他在家庭屡遭变故的情况下,12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她读书。洪战辉的拳拳爱心,给很多人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的感人事迹在家乡和学校广为流传,在洪战辉身上,人们看到了自强自立的坚韧品格,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洪战辉和妹妹之间不是骨肉胜似骨肉的亲情故事,感动着许多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关心家人,以奉献的情怀去面对社会,就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人,一生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责任。若我们也能如子龙一般,把责任融入骨髓,汇入血液,我们将会感知肩上的重担,更能体会担当责任的快乐和满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流不尽的是千古的智慧与传承。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的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和人生智慧,攻心,斗智,游说,虚实,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厚厚的谋略宝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性格迥异的英雄人物,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符号深入人心,胸怀格局,责任担当,鞠躬尽瘁,舍生取义,生动诠释了为人成事的核心素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英雄们,顺应时代潮流和民众愿望,力图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国家统一。三国鼎立,彼此相争,争的是一统天下的主导权,昭示着统一是民族进步的标志。
读《三国》,品三国,满腔的踌躇,满腹的思绪,满心的感怀,都将化作点点浪花,汇聚成宇轩话三国。一篇一个主题词,一篇一点小心得,惟愿从先人情怀中传承点滴,夯实做人的根基。
与诸君共勉!
第四篇:隐忍
秋风萧瑟的五丈原,是他成功战胜生平最大劲敌——诸葛亮的地方。望着空旷狼藉的蜀军营垒和摇摇欲坠的“三台主星”,仰天长叹的他,应感谢自己那低到尘埃的忍吧!
看惯了曹操的叱咤风云、孔明的风流绝伦,却忽略了司马懿的深明韬略。《三国》的前三十八回里,他一直蛰伏着,不喜不伤,不卑不亢。自三十九回后,他屡屡见机行事,力挽狂澜,但几起几落,曲折迂回,最终出其不意,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
他年少有为,举为孝廉,新官上任,连破数案,威震一方。此时求贤若渴的曹操征召其入府中,被其以“风疾辞”,曹前后两次,软硬皆施,甚至“使人夜往密刺之”,而仲达眼睁着看着利剑直刺下来,竟“坚卧不动”。他的忍,骗过了曹操,因为他胸怀远大的抱负,他在等待时机,择明主以图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好景不长,操位进丞相,三次征召,并发出了“若复盘桓,便收之”的最后警告。仲达“惧而就职”,屈节曹操后,司马懿随机应变,在曹操的身边做了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他既不能拒绝合作,招致孔融之祸,也不能毫无建树,引来曹操冷落,更不能锋芒毕露,重蹈杨修覆辙。趁势取西川,巧移离间计,这些隐没之中的策略,让其无形而巧妙地助操却不张扬,此乃大忍之智。伴君如伴虎,帝王身边,有谁如司马懿活得那么卑微,又那么从容?
明帝时期,司马懿遇到了一生的劲敌孔明,他们亦敌亦友,惺惺相惜,又兵戎相见。诸葛亮一伐中原,闻仲达领雍凉之兵,大惊,采用马谡之计,用反间计割裂了君臣之信。仲达被贬回宛城,失意闲居的他,在家下棋论道,讲兵布阵,韬光养晦,他在忍,他在等。曹真大败,复被启用,克日擒孟达,占街亭,使得诸葛亮无奈退兵,后孔明数出祁山,皆因司马仲达无功而返。五丈原前,孔明用女衣激仲达出战,但他精准把握蜀军粮草不足,宜等不宜战,忍了,不但不恼,且穿之乐之,其度量胸怀足见一般。这样一来,就将孔明等死在了五丈原。曹芳年幼,曹爽掌权,驾定仲达,他再次选择了忍,李胜打探,他以影帝般的演技让曹爽放松了警惕。最终,他于曹爽携芳外出援猎期间,发动政变,诛杀曹爽,走上权力之巅。
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为常人所不能为。司马懿城府之深,谋略之远,智慧之大,让人为之惊叹。隐忍是最大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不懂得隐忍就会步步危险,陷入困境,懂得隐忍就能步步为营,安然无忧。当然,隐忍更需要以坚韧的意志和永不磨灭的信念为支点,相信自己终能等到花开灿烂之时,终将得到信任和重用。所以,学会隐忍,并在隐忍之时,勤加修炼,时刻准备着,做一条随时可以升腾的潜龙。
纵观历史,所有能隐忍者,最后都成就了大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亡国之恨;日本的德川家康,也是有名的隐忍者,最终从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开创了江户幕府时代;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更是最好的隐忍的典范,没有一時之忍,哪有后来的统兵百万,哪有后来的一代名侯。可以说,这些在史书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人,都和司马懿殊途同归,他们都在机会到来之前,隐忍等待,磨炼自己的意志,一旦机会来了,就发奋自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十年磨一剑,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修炼自己的心性。特别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心浮躁,急于求成的人们,往往不懂得韬光养晦,甚至有些人会不择手段,最后弄得身败名裂。司马懿的隐忍,可以为后人提供更多的借鉴。俗话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要想成就一番大业,能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修炼。
第五篇:沟通
渐渐地,我发现身边很很多这样的事实:在学习与生活中,那些会说话、会沟通、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有很好的人缘,深得长辈、老师、同学喜欢,这为他们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一直非常重要,这一点在三国最被低估的超级谋士沮授身上,能够看得真真切切。
经典的“官渡之战”,袁绍率70万大军征讨曹操,曹操仅带7万人马迎战,曹军寡不敌众,退至官渡,占据有利地形。袁曹两军对峙,大战在即,于是,双方的谋士纷纷出谋划策,以图制胜。然而,袁曹都是生性多疑之人,谋士们虽然都忠心耿耿,可是由于采取了不同的献策方式,最后却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袁绍下令“加速前进!一战定雌雄”,沮授却认为曹操兵少粮缺,利在缓守,应该以时间换取空间。袁绍大气“尔等惑我军心”,沮授苦心进谏说“主公不辨忠言,与战不利”。此时的袁绍,已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听不得劝谏之言,只见他嘴角冷笑,断喝:“来人,将这惑我军心的狂徒与我乱棍打出去!以后,让他休要再来见我!”这就是沮授献计的下场,忠心谏言不成,其计策反被对立。从整个故事不难看出,沮授在官渡之战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曾向袁绍提出过切实可行的建议,沮授的任何一个计策,如果能够被采纳,曹操就会难以取胜。但是,袁绍却偏偏一个都没有用,这与沮授的沟通方式息息相关。 面对曹军的首战失利,曹操心生退意,“急战不胜,莫如早退”。曹操的谋士刘晔,一句话没有讲,没有正面劝阻,曹操反问“我说了这么多,先生为何不语”,刘晔答“此来想献策,不想丞相有退兵之念”。曹操来回踱步,刘晔不慌不忙地缓缓道来:“两军相持月余,丞相虽未取胜,却也不曾被袁绍大军所撼动,这岂不说明袁绍之势不过如此而已吗?”最后,曹操听出刘晔的本意,并接受了他的建议。刘晔用没有劝阻来劝阻,用没有意见来表达意见,实在高明。
官渡之战的结局,曹操用绝对劣势的兵力击败了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袁绍,不仅打赢了,而且打出一场“歼灭战”,这一战不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而且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与谋士忠心献策不无关系。对比谋士沮授和谋士刘晔的“劝战”之策,沮授败在沟通能力之差,刘晔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倒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可见,沟通能力如此重要。前段时间,新闻上热度很高的“当篮球场遇上广场舞”事件,一群打篮球的年轻人与正在场地上跳广场舞的大叔大妈因场地问题发生了矛盾,双方由言语冲突发展成为肢体冲突。名嘴韩乔生,也在微博上发表长文,称要尊老爱幼,以礼相待,用心解决,用善意解决。撇开城市公共管理的社会问题,这件尴尬的事情,老年人、年轻人都要“反求诸己”,如果多一点沟通,多讲究一点说话之道,是不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呢?
沟通表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客观存在,沟通的目的除了表达内心的想法外,还要尽量让自己的想法为外界接受。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 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应该是对沟通的最通俗的解释吧,只有做到这些,沟通才会更加顺畅,事情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列夫·托尔斯泰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还在于启发心智,拓展思维,所有伟大的思想都是在沟通交流中产生的。
智者苏格拉底说:“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沟通能力的强弱,可关系人生能否成功。所以,掌握良好的沟通之道,让笨嘴拙舌更有内涵,更有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篇:责任
责任,一个经常挂在嘴边的熟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压在肩上、写在心底的重任。一次次翻阅《三国》,各种格局、各类个性的责任与担当,令人敬佩、景仰。
“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得显神威”,身为五虎上将的赵子龙,二扶危主,忠谏先主,谦虚谨慎,屡立奇功,终其一生完美演绎了“责任”二字。他的责任,远远超越了武将本身的冲锋陷阵,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大计、万众民生、文韬武略、忧国忧民。他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不愧为一座完人丰碑。
赵云原是公孙瓒的手下,第一次与刘备见面,便“甚相爱敬,有不舍之意”。备赴平原县上任时,与其洒泪而别。徐州解围之后,云备别离,意犹不舍。在刘备一无所有、最为困难之时,赵云投奔,并肝脑涂地报效终身。长坂坡一战,刘备一路遭曹军劫杀,妻离子散,奉命保护家小的子龙,于逃难百姓中寻得甘夫人,又于土墙下觅得小阿斗,面对铁桶般的军阵,他怀抱阿斗,插剑提枪,杀入重围,左冲右突。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青钢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待他杀出重围,早已血染征袍。曹操赞其“虎将也”,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二扶危主,已尽了一个武将最大的责任。然而,他却一直为民、为国。当年,刘备攻占西川,本欲将田宅分予功臣,子龙谏阻,曰:田宅毕归还安居复业,然后役调,可欢其心。仅此,足见其心系黎民之责。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杀关羽,刘备欲起倾国之兵灭吴,赵云劝其以国家大计为重,先主不听,以至几乎尽毁蜀汉刚建的基业。由是,足见其心系国家之任。“责任”,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为军,为民,为国。
纵观古今中外,用行动诠释责任的人太多太多。李剑英,著名空军飞行员,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飞机突然失事,只剩下16秒,飞机就要坠毁。而他的脚下,是村庄、田野,他用最后的16秒,穿越了村庄,消逝在茫茫群山之中。“砰”然飞越而上的火焰,燃烧着一位长空英魂为民的责任。他如流星般坠落山涧,他的灵魂却如山一般巍峨矗立。
同样,难忘的还有金晶,在火炬传递之时,她用弱小的身躯,抵住了粗暴的“藏独”分子,擔当了保护火炬、维护和平的责任,展现出了最完美的中国风范。
掩卷沉思,如今在我们身边,责任心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个又一个“扶不起”警示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多数人选择了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诚如小品所说:“人倒了,仍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再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比比皆是,当老人孤苦无依、孩童无人教育时,为人子女是否尽到了赡养的责任?为人父母是否尽到了养育的责任?
还有一种更为沉重的责任,那就是社会责任感。如今的社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这些人有没有社会责任,是对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严酷的拷问。这让人想起了湖南怀化学院的大学生洪战辉,他在家庭屡遭变故的情况下,12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她读书。洪战辉的拳拳爱心,给很多人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的感人事迹在家乡和学校广为流传,在洪战辉身上,人们看到了自强自立的坚韧品格,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洪战辉和妹妹之间不是骨肉胜似骨肉的亲情故事,感动着许多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关心家人,以奉献的情怀去面对社会,就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人,一生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责任。若我们也能如子龙一般,把责任融入骨髓,汇入血液,我们将会感知肩上的重担,更能体会担当责任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