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苗族织锦是灿烂的中华织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仍保有传统艺术风格和织造技术。它是融于生活的艺术,依附于实用的审美。苗族织锦作为一种文化的物化形式,自始至终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在它的独特表现形式中,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给我们现代纺织品设计师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而台江苗族织锦各支系各有特色,不管是纹饰,色彩还是寓意等都值得探索。
【关键词】:苗族织锦;台江;文化;审美
1.台江苗族织锦的艺术
1.1台江苗锦的女性艺术
台江苗锦是苗绣的姊妹艺术,同为苗族服饰服务,都是女性艺术。苗锦是苗族社会女性才智评价体系的风向标之一,是推动苗族女性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推动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在饱尝战乱和颠沛流离中,他们始终把服装作为一条连接这个民族的纽带,把服装的纹饰和图案这种特殊的符号作为民族的标志,正是这样的心态之下,苗族女性将服饰制作作为毕生修炼的“功课”,倾其心织,去展现他们的风采和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会不会织苗锦具不具有苗族文化风采和神韵就成了苗族女性才智评价体系的风向标,在这种风向标的规约下,苗族女性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从而间接的推动了苗族社会的发展;
1.2台江苗锦的装饰艺术
苗锦是传承具有苗族文化传统的经典图案的有效工具。苗锦具有很强的图案装饰韵律美和形象美,苗锦多作頭巾和上装的肩、袖、腰、背部位的饰件以及腰围、裹腿的系带、腰带等,是苗族服饰的和谐的韵律美和形象美。
苗锦纹样、工艺、装饰部位因苗族各支系有固定规范而形成各自风格。台江苗锦纹样以几何纹为主,兼有动物人物具象造型。苗锦中的几何纹样,各支系有不同的解释,如螺旋纹,有的解释为牛旋,有的解释为水旋或者蕨纹等,但都不影响纹样的吉祥符的功能。
2.苗锦的类别及运用
以下是笔者在贵州台江县田野调查所得
苗族织锦从幅面上分,有两大类别:一为与布幅宽度相近或略窄的“锦布”,另一类为宽约一厘米至七八厘米不等的长带。前者又可称织花布,后者称花带,织花带。织锦从狭义上来讲,一般指锦布。织锦必须用织布机来织,花带则既可用织布机织,又可不用织机来织,只需在经线上加梳理经线篦扣,将经线随意钩挂在一个物件上固定端,便能操作编织。锦布花带编织原理相同。
各支系苗族织锦的幅面,用于服饰装饰的部位,纹样造型及色彩构成,都有各自的特色,从而构成一个支系的风格,如同刺绣、蜡染一样,成为一个支系与其他支系服饰相区别的特征之一,具有部落微记艺术的特性,故而各支系的纹样都有世代相传的“蓝本”,后人跟着前人纹样去做,极少改变,保持着相当稳定历史继承性。
苗族各支系织锦纹样,绝大多数为纯抽象几何纹,或几何纹变形的简单半抽象半具象形象,而台江苗族织锦,除上述通见的纹样类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如同其刺绣纹样一样,描绘了众多动物、人物形象,具有相当丰富且明确的内容。可以这么说,台江苗族织锦是整个苗族织锦中最精华的部分。
台江县全县全境八个乡镇各苗族支系均流行织锦,按服饰支系形成各自的风格类型,分别为施洞型、台拱排羊型、翁芒型、革一型、方召型,反排型等六型。
织锦、刺绣、蜡染同为苗族古老的纺织工艺,都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汉族古文献《后汉书》中就有记载西南包括苗族在内的“蛮夷”少数民族服饰使用织锦等工艺形成花纹,就是织出的染出的花纹布,从工艺上来说,织花比刺绣和蜡染容易些,因而他的形成也更早一些。
苗族织锦和汉族织锦的对比。
织锦是通过经纬线的交错层次变化和经纬线用色的变化而达成布面的花纹。受其工艺的限制,最初的织锦都是简单的几何纹样,湖北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织锦,几乎都属于这一类,苗族织锦现在仍以几何纹样为主流,与楚墓织锦纹样很相似。
苗族织锦没有达到汉族那样高的工艺技术水平,相对处于原始工艺阶段,所以苗锦没有汉族锦缎那样细腻的,变化自由的接近实物影像的写实具象花纹。不过,苗族在千百年长期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工艺和纹样风格,尤其是包括台江在内的黔东南清水江中上游几个支系的彩锦,纹样造型丰富,其中一些动物纹样与刺绣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情趣,在各民族织锦艺术中独树一帜。
花带特色:
台江苗族几个支系的花带主要用于腰带、裹腿捆绑系带、衣襟系带、头帕系带、围腰系带等。窄的1厘米,宽的5-8厘米。长短不一,用于衣襟系带最短的长10余厘米,其他处的一般较长,腰带长约1.5米—3米余。花带虽小,工艺却十分精致,色彩鲜艳,通常带子的两端留10厘米至15厘米长的缨穗。各支系花带各有自己的规格和花色纹样特征,互不相混。革一型女盛装、施洞型男子盛装的腰带花带较宽,并缀上银片装饰,极其华丽。
锦布的主要种类:
革一型暗纹锦布:暗纹锦布即凸纹布,以同色经纬线经不同交错层次,使布面形成细小的凸起花纹。革一型暗纹锦为“回”字型菱纹,俗称“斗纹布”。。由于这种花纹不是靠色彩区别来显露,而且花纹细小,所以称为暗纹锦。此布用于做衣服、染成紫红色,是革一型布料的一大特色。
施洞型头帕彩色条纹锦:这是本型专用于头帕的织锦,以红色为主调,间以少量他色,以横向条纹为基础,纵向条纹穿插的色泽不盖压横向条纹的鲜明,每条花纹宽约1厘米,间距约1厘米。此头帕为本型女性服饰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即使穿现代时装,只要包扎头帕,一眼就能确定其是施洞服饰支系人。
台拱排羊型台拱式暗色条纹头帕:此式头帕的条纹与施洞型相似,但色彩为灰暗调,以黑色蓝色、紫色等相配,黑色为主调,整个帕面条纹色与底色亮度接近,反差极小。其为本式服饰女性常装头帕,也是标志性配饰。
翁芒型暗色条纹锦裹腿布,其由多条细条道组成宽约3-4厘米的一组,每组细线有多种色,以紫色为主调,间以蓝、红等色,暗调中条纹又非常鲜明,这是与台拱式所各具风格之处。此型裹腿流行于台江、剑河、榕江、黎平毗邻超短裙装几个支系,其次还有毗邻几个支系,不属太明显的支系标志性织锦。
施洞型下围腰彩锦:这是苗族织锦中纹样最优美、审美价值最高的其一类型。其幅面为竖长方,宽约30厘米,长约60厘米,底端有长约4厘米的密集线缨穗,做成腰围时两侧还要拼宽约8—10厘米的青色布为边幅,系在腰间垂盖于群外,常装时身前系一幅,身后系一幅;如(图一、图二)
总结:台江苗锦文化丰富,能为纹样研究以及纺织艺术提供很好的蓝本,因此我们将继续探索苗锦的精美及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织锦;台江;文化;审美
1.台江苗族织锦的艺术
1.1台江苗锦的女性艺术
台江苗锦是苗绣的姊妹艺术,同为苗族服饰服务,都是女性艺术。苗锦是苗族社会女性才智评价体系的风向标之一,是推动苗族女性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推动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在饱尝战乱和颠沛流离中,他们始终把服装作为一条连接这个民族的纽带,把服装的纹饰和图案这种特殊的符号作为民族的标志,正是这样的心态之下,苗族女性将服饰制作作为毕生修炼的“功课”,倾其心织,去展现他们的风采和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会不会织苗锦具不具有苗族文化风采和神韵就成了苗族女性才智评价体系的风向标,在这种风向标的规约下,苗族女性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从而间接的推动了苗族社会的发展;
1.2台江苗锦的装饰艺术
苗锦是传承具有苗族文化传统的经典图案的有效工具。苗锦具有很强的图案装饰韵律美和形象美,苗锦多作頭巾和上装的肩、袖、腰、背部位的饰件以及腰围、裹腿的系带、腰带等,是苗族服饰的和谐的韵律美和形象美。
苗锦纹样、工艺、装饰部位因苗族各支系有固定规范而形成各自风格。台江苗锦纹样以几何纹为主,兼有动物人物具象造型。苗锦中的几何纹样,各支系有不同的解释,如螺旋纹,有的解释为牛旋,有的解释为水旋或者蕨纹等,但都不影响纹样的吉祥符的功能。
2.苗锦的类别及运用
以下是笔者在贵州台江县田野调查所得
苗族织锦从幅面上分,有两大类别:一为与布幅宽度相近或略窄的“锦布”,另一类为宽约一厘米至七八厘米不等的长带。前者又可称织花布,后者称花带,织花带。织锦从狭义上来讲,一般指锦布。织锦必须用织布机来织,花带则既可用织布机织,又可不用织机来织,只需在经线上加梳理经线篦扣,将经线随意钩挂在一个物件上固定端,便能操作编织。锦布花带编织原理相同。
各支系苗族织锦的幅面,用于服饰装饰的部位,纹样造型及色彩构成,都有各自的特色,从而构成一个支系的风格,如同刺绣、蜡染一样,成为一个支系与其他支系服饰相区别的特征之一,具有部落微记艺术的特性,故而各支系的纹样都有世代相传的“蓝本”,后人跟着前人纹样去做,极少改变,保持着相当稳定历史继承性。
苗族各支系织锦纹样,绝大多数为纯抽象几何纹,或几何纹变形的简单半抽象半具象形象,而台江苗族织锦,除上述通见的纹样类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如同其刺绣纹样一样,描绘了众多动物、人物形象,具有相当丰富且明确的内容。可以这么说,台江苗族织锦是整个苗族织锦中最精华的部分。
台江县全县全境八个乡镇各苗族支系均流行织锦,按服饰支系形成各自的风格类型,分别为施洞型、台拱排羊型、翁芒型、革一型、方召型,反排型等六型。
织锦、刺绣、蜡染同为苗族古老的纺织工艺,都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汉族古文献《后汉书》中就有记载西南包括苗族在内的“蛮夷”少数民族服饰使用织锦等工艺形成花纹,就是织出的染出的花纹布,从工艺上来说,织花比刺绣和蜡染容易些,因而他的形成也更早一些。
苗族织锦和汉族织锦的对比。
织锦是通过经纬线的交错层次变化和经纬线用色的变化而达成布面的花纹。受其工艺的限制,最初的织锦都是简单的几何纹样,湖北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织锦,几乎都属于这一类,苗族织锦现在仍以几何纹样为主流,与楚墓织锦纹样很相似。
苗族织锦没有达到汉族那样高的工艺技术水平,相对处于原始工艺阶段,所以苗锦没有汉族锦缎那样细腻的,变化自由的接近实物影像的写实具象花纹。不过,苗族在千百年长期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工艺和纹样风格,尤其是包括台江在内的黔东南清水江中上游几个支系的彩锦,纹样造型丰富,其中一些动物纹样与刺绣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情趣,在各民族织锦艺术中独树一帜。
花带特色:
台江苗族几个支系的花带主要用于腰带、裹腿捆绑系带、衣襟系带、头帕系带、围腰系带等。窄的1厘米,宽的5-8厘米。长短不一,用于衣襟系带最短的长10余厘米,其他处的一般较长,腰带长约1.5米—3米余。花带虽小,工艺却十分精致,色彩鲜艳,通常带子的两端留10厘米至15厘米长的缨穗。各支系花带各有自己的规格和花色纹样特征,互不相混。革一型女盛装、施洞型男子盛装的腰带花带较宽,并缀上银片装饰,极其华丽。
锦布的主要种类:
革一型暗纹锦布:暗纹锦布即凸纹布,以同色经纬线经不同交错层次,使布面形成细小的凸起花纹。革一型暗纹锦为“回”字型菱纹,俗称“斗纹布”。。由于这种花纹不是靠色彩区别来显露,而且花纹细小,所以称为暗纹锦。此布用于做衣服、染成紫红色,是革一型布料的一大特色。
施洞型头帕彩色条纹锦:这是本型专用于头帕的织锦,以红色为主调,间以少量他色,以横向条纹为基础,纵向条纹穿插的色泽不盖压横向条纹的鲜明,每条花纹宽约1厘米,间距约1厘米。此头帕为本型女性服饰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即使穿现代时装,只要包扎头帕,一眼就能确定其是施洞服饰支系人。
台拱排羊型台拱式暗色条纹头帕:此式头帕的条纹与施洞型相似,但色彩为灰暗调,以黑色蓝色、紫色等相配,黑色为主调,整个帕面条纹色与底色亮度接近,反差极小。其为本式服饰女性常装头帕,也是标志性配饰。
翁芒型暗色条纹锦裹腿布,其由多条细条道组成宽约3-4厘米的一组,每组细线有多种色,以紫色为主调,间以蓝、红等色,暗调中条纹又非常鲜明,这是与台拱式所各具风格之处。此型裹腿流行于台江、剑河、榕江、黎平毗邻超短裙装几个支系,其次还有毗邻几个支系,不属太明显的支系标志性织锦。
施洞型下围腰彩锦:这是苗族织锦中纹样最优美、审美价值最高的其一类型。其幅面为竖长方,宽约30厘米,长约60厘米,底端有长约4厘米的密集线缨穗,做成腰围时两侧还要拼宽约8—10厘米的青色布为边幅,系在腰间垂盖于群外,常装时身前系一幅,身后系一幅;如(图一、图二)
总结:台江苗锦文化丰富,能为纹样研究以及纺织艺术提供很好的蓝本,因此我们将继续探索苗锦的精美及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