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关键词】:形势政策;信念;文化传承
一、大学生学习形势政策的现实意义
古代齐国有这样的谚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和人生发展可塑期大学生,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在复杂的形势和多样化的社会状态下,大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用科学的意识形态,全面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主动了解形势与政策,为大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政治的平台,能让青年人增强责任意识,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正确判断形势和执行政策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中国国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的提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壮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讲话,不断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完整、全面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刻理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讲话等理论体系,有助青年形成正确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观念体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科学理论与个人实践结合起来,有助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转化为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自觉地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信而立、仰而为、知行合一,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力争做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继承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历史文化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中国历史以及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子,要抓住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良机,大力弘扬我国文化,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近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寄于厚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
(1).做到“三个建立”:把理想与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把理想与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把理想与信念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2).“两个一致”:个人理想志愿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一致,个人的信念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
(3).“十个相信”:相信一切生命活动和基本存在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相信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相信客观世界是辩证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相信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相信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相信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相信实践出真知,真知为实践的道理、相信社会发展和进步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标准、相信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相信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相信共产主义是人性自身内在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导向的最美好的必然趋势。这些都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始终不渝的人生信条。这个信念意识培养和树立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修业必先修德”,有利传承我国文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应该锤炼高尚品格,大力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道德进步。需练就扎实基本功,为所在文化领域的研究发展打下的奠基石。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归社会实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获得新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进而在我国的文化殿堂里,掌握真才实学,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创新文化意识有利推动我国文化发展。
在面对几千年文化积淀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作为新一代中华文化传承者的青年学子,要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只有敢于超越过去和现在,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着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正是如此,既要传承更要创新。最后,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矢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长远传承我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本文习近平讲话引言參考自《习近平系列讲话读本》
作者简介:鲁晓翀(1991.5—),女,汉族,湖北,硕士在读,单位:湖北大学,研究方向:哲学(伦理学)
【关键词】:形势政策;信念;文化传承
一、大学生学习形势政策的现实意义
古代齐国有这样的谚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和人生发展可塑期大学生,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在复杂的形势和多样化的社会状态下,大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用科学的意识形态,全面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主动了解形势与政策,为大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政治的平台,能让青年人增强责任意识,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正确判断形势和执行政策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中国国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的提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进行了一系列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壮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讲话,不断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完整、全面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刻理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讲话等理论体系,有助青年形成正确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观念体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科学理论与个人实践结合起来,有助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转化为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自觉地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信而立、仰而为、知行合一,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力争做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继承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历史文化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中国历史以及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子,要抓住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良机,大力弘扬我国文化,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近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寄于厚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
(1).做到“三个建立”:把理想与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把理想与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把理想与信念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2).“两个一致”:个人理想志愿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一致,个人的信念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
(3).“十个相信”:相信一切生命活动和基本存在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相信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相信客观世界是辩证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相信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相信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相信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相信实践出真知,真知为实践的道理、相信社会发展和进步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标准、相信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相信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相信共产主义是人性自身内在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导向的最美好的必然趋势。这些都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始终不渝的人生信条。这个信念意识培养和树立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修业必先修德”,有利传承我国文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应该锤炼高尚品格,大力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道德进步。需练就扎实基本功,为所在文化领域的研究发展打下的奠基石。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归社会实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获得新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进而在我国的文化殿堂里,掌握真才实学,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创新文化意识有利推动我国文化发展。
在面对几千年文化积淀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作为新一代中华文化传承者的青年学子,要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只有敢于超越过去和现在,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着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正是如此,既要传承更要创新。最后,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矢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长远传承我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本文习近平讲话引言參考自《习近平系列讲话读本》
作者简介:鲁晓翀(1991.5—),女,汉族,湖北,硕士在读,单位:湖北大学,研究方向:哲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