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就是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将书本上看似简单的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工作实践中,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并运用行为主义深厚的理论基础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展开探讨。
【关键词】问题生转化;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一、学生情况介绍
小奚,12岁,初中六年级新生,身材瘦小,排在班级排头,性格冲动暴躁。
1. 学生家庭背景
父母在小奚三年级时离异;小奚由父亲抚养。小奚父亲的性格冲动,小奚在家与父亲有剧烈的冲突;曾发生过动刀、砸门等事件。母亲与小奚关系融洽,离婚后定期看望小奚,母亲对其父亲有强烈不满,常在老师和小奚面前指责其父亲。
2. 在校表现及同学关系
小奚来自一所教学严格的知名小学,整体氛围以学习成绩为重中之重,小奚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最下游,又爱惹是生非,人际关系紧张,曾经和小学老师发生过一些肢体冲突。
小奚几乎天天迟到,上课完全不听讲,小动作一刻不停,玩着各种笔、尺等。作业基本空白或者乱做。学业成绩从小学以来就是全面飘红。
3. 主要问题
通过和小奚一段日子的接触,他有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行为问题:上学迟到,总是以打同学一下或者吓唬同学来引起同学的关注,或者以爬树、翻窗、上课举手要求去厕所等行为引起老师的关注。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与同学相处中常常爆发矛盾,给同学起绰号,对同学做鬼脸,常有动手等情况。
二、简要分析
小奚在目前的家庭中,缺乏心理支持;在校渴望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由于小学发生与多名老师的冲突事件,使得他对老师这个群体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并造成了逐渐升级的一系列“叛逆”行为问题和不合理认知。
综合所搜集的资料分析,造成小奚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
父母间恶劣的关系一直持续了三年左右,最后仍是以离婚收场,期间两人不断的争吵与谩骂对孩子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2)学校中一贯与同学老师关系不良
主要指小学阶段,小奚和老师同学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因为学业情况不理想,经常被老师责骂,因为缺乏和同学交往的技巧常常惹是生非,和同学关系也不理想。
(3)性格上冲动、对周遭都带有敌意
基于上述两点,家庭关系不和谐,学校中关系不好,进一步导致小奚性格上易冲动,对周围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
三、运用心理学方法 转化问题学生
第一招“简单的情况纪律表”背后“破裂的家庭关系”
正如许多教师都学习过心理学中的行为强化理论;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采用行为强化(即小红花奖励等),容易取得较好的行为矫正(强化)效果。然而对于小奚一个已经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而言,我进行了思考和调整,不仅仅是改变小奚某一行为的方法,更是帮助他改善与家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契机。
让我更为忧心的不是小奚每天迟到的小事情,而是小奚与父母的关系。我分别和小奚父亲、小奚母亲,进行反复多次的详谈;在此期间绝不妄自评论,而是静静聆听,希望与他们共同携手为了小奚能够配合努力。这儿看似短短几行字,却是能使得这一方法奏效的关键之处。
与小奚父母分工合作,开始致力于减少小奚上学迟到这一老大难问题。分工如下:
(1)小奚父亲早上提前30分钟开始叫醒小奚。其父承诺绝不打骂。
(2)小奚母亲承诺每一周至少打一通电话关心小奚,只要小奚老师表扬小奚本周“少迟到”或者有进步,自己周末就带小奚去吃麦当劳或者给小奚买小礼物。
(3)班主任给小奚每周做记录(包括迟到、作业、与同学相处等),而在班级每周汇报总结中进行公开表扬,在家校联系册下写下一表扬纪律。经过两个月之后,小奚基本能保证准时到校。(见上表)
在第八周时,正逢学校组织班级评选“每月之星”,小奚被班级高票选为行为规范进步最大的同学,荣获每月之星。(第一次看见他在讲台上,含羞地笑着,飞快地、轻轻地说了一句“谢谢大家”,就冲回自己的座位。)
通过这一阶段家庭协助下的行为强化,小奚偶有迟到,但相较之前迟到行为有了明显的改观。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自我认同感(“我能做到!”),家庭关系有所改善,特别是父子关系不再剑拔弩张。
第二招“轻松团体辅导班会”背后“艰辛的个别辅导”
小奚和同学发生摩擦之后。课间休息,小a同学看到小奚的水杯在地上,就把水杯捡起来放还到小奚桌上。小奚回来看到这一幕,冲上去,一把抓住小a,质问他为什么故意把自己的杯子弄到地上。小a觉得自己做好事还被冤枉,十分气愤,两人一触即发,准备大打出手。上课铃响了,恰巧此时老师走进教室……下午放学后,约谈了小奚。
几次“冲突”几番谈话过程中,我明显发现小奚对于周遭同学、老师、家长的敌意;他似乎总是觉得“没有一个好人”;针对这一点,使我思考了许多。作为班主任,带领班级学生用了近三周时间准备并开展了一节仅仅40分钟的班会课“我爱我班——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这次班会,我带领全班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协助他们改词训练,让他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班级同学,然后用各种形式来夸一夸班级自己身边的同学。小奚也被多名同学所提及他电脑员工作认真负责。
又是一个学期,学校要求以“中国梦少年梦”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我特地邀请小奚在其中一个环节中,担任主持人;要询问数个同学们的未来梦想并给予适当的评点。为了完成好这次活动,我与小奚共同制定了以下的计划:
(1)小奚独立完成主持稿后,请语文老师帮忙修改并指导主持。
(2)小奚在同学们进行前期调查,同学们未来的梦想是什么。
(3)小奚在班主任的帮助下,进行模拟当场主持和点评。
这节公开课上,小奚表现的落落大方,台风稳健,偶尔几个孩子气的表情让同学们笑翻了。大家也通过这个平台见到了小奚的另一面。小奚的学习热情渐渐高涨,每天能自己详细地抄写作业记录本,基本能完成所有作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在7年级科学和地理的全市会考中,成绩合格。
四、反思小结
小奚经过六年级和七年级,已经从一个顽劣的学生变成了行为举止得当的中学生。在7年级时,小奚在全国多媒体制作比赛的上海市初赛环节得到了三等奖的好名次。
小奚不再像原来那样对待他的父亲,更让我宽心的是,他对于这个班级团体的接纳,他愿意相信这个集体,没有用指责的口吻、负面的观点来看待周围人。这一刻他愿意来尝试相信同学们,相信这个团队集体。
学生看似的轻松的转变背后是艰辛的付出,看似简单的情况记录表背后是行为主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来源于获得家长的共识、支持和配合;看似愉快的的团体辅导课背后不仅仅是心理学原理的支撑,更是教师精心设计、师生潜心准备的结果。
简单方法到具体运用,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参考文献
[1]袁军.四两拨千斤——矫正一名小学生操行的个案研究[J]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2]王玲.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问题生转化;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一、学生情况介绍
小奚,12岁,初中六年级新生,身材瘦小,排在班级排头,性格冲动暴躁。
1. 学生家庭背景
父母在小奚三年级时离异;小奚由父亲抚养。小奚父亲的性格冲动,小奚在家与父亲有剧烈的冲突;曾发生过动刀、砸门等事件。母亲与小奚关系融洽,离婚后定期看望小奚,母亲对其父亲有强烈不满,常在老师和小奚面前指责其父亲。
2. 在校表现及同学关系
小奚来自一所教学严格的知名小学,整体氛围以学习成绩为重中之重,小奚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最下游,又爱惹是生非,人际关系紧张,曾经和小学老师发生过一些肢体冲突。
小奚几乎天天迟到,上课完全不听讲,小动作一刻不停,玩着各种笔、尺等。作业基本空白或者乱做。学业成绩从小学以来就是全面飘红。
3. 主要问题
通过和小奚一段日子的接触,他有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行为问题:上学迟到,总是以打同学一下或者吓唬同学来引起同学的关注,或者以爬树、翻窗、上课举手要求去厕所等行为引起老师的关注。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与同学相处中常常爆发矛盾,给同学起绰号,对同学做鬼脸,常有动手等情况。
二、简要分析
小奚在目前的家庭中,缺乏心理支持;在校渴望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由于小学发生与多名老师的冲突事件,使得他对老师这个群体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并造成了逐渐升级的一系列“叛逆”行为问题和不合理认知。
综合所搜集的资料分析,造成小奚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
父母间恶劣的关系一直持续了三年左右,最后仍是以离婚收场,期间两人不断的争吵与谩骂对孩子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2)学校中一贯与同学老师关系不良
主要指小学阶段,小奚和老师同学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因为学业情况不理想,经常被老师责骂,因为缺乏和同学交往的技巧常常惹是生非,和同学关系也不理想。
(3)性格上冲动、对周遭都带有敌意
基于上述两点,家庭关系不和谐,学校中关系不好,进一步导致小奚性格上易冲动,对周围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
三、运用心理学方法 转化问题学生
第一招“简单的情况纪律表”背后“破裂的家庭关系”
正如许多教师都学习过心理学中的行为强化理论;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采用行为强化(即小红花奖励等),容易取得较好的行为矫正(强化)效果。然而对于小奚一个已经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而言,我进行了思考和调整,不仅仅是改变小奚某一行为的方法,更是帮助他改善与家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契机。
让我更为忧心的不是小奚每天迟到的小事情,而是小奚与父母的关系。我分别和小奚父亲、小奚母亲,进行反复多次的详谈;在此期间绝不妄自评论,而是静静聆听,希望与他们共同携手为了小奚能够配合努力。这儿看似短短几行字,却是能使得这一方法奏效的关键之处。
与小奚父母分工合作,开始致力于减少小奚上学迟到这一老大难问题。分工如下:
(1)小奚父亲早上提前30分钟开始叫醒小奚。其父承诺绝不打骂。
(2)小奚母亲承诺每一周至少打一通电话关心小奚,只要小奚老师表扬小奚本周“少迟到”或者有进步,自己周末就带小奚去吃麦当劳或者给小奚买小礼物。
(3)班主任给小奚每周做记录(包括迟到、作业、与同学相处等),而在班级每周汇报总结中进行公开表扬,在家校联系册下写下一表扬纪律。经过两个月之后,小奚基本能保证准时到校。(见上表)
在第八周时,正逢学校组织班级评选“每月之星”,小奚被班级高票选为行为规范进步最大的同学,荣获每月之星。(第一次看见他在讲台上,含羞地笑着,飞快地、轻轻地说了一句“谢谢大家”,就冲回自己的座位。)
通过这一阶段家庭协助下的行为强化,小奚偶有迟到,但相较之前迟到行为有了明显的改观。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自我认同感(“我能做到!”),家庭关系有所改善,特别是父子关系不再剑拔弩张。
第二招“轻松团体辅导班会”背后“艰辛的个别辅导”
小奚和同学发生摩擦之后。课间休息,小a同学看到小奚的水杯在地上,就把水杯捡起来放还到小奚桌上。小奚回来看到这一幕,冲上去,一把抓住小a,质问他为什么故意把自己的杯子弄到地上。小a觉得自己做好事还被冤枉,十分气愤,两人一触即发,准备大打出手。上课铃响了,恰巧此时老师走进教室……下午放学后,约谈了小奚。
几次“冲突”几番谈话过程中,我明显发现小奚对于周遭同学、老师、家长的敌意;他似乎总是觉得“没有一个好人”;针对这一点,使我思考了许多。作为班主任,带领班级学生用了近三周时间准备并开展了一节仅仅40分钟的班会课“我爱我班——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这次班会,我带领全班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协助他们改词训练,让他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班级同学,然后用各种形式来夸一夸班级自己身边的同学。小奚也被多名同学所提及他电脑员工作认真负责。
又是一个学期,学校要求以“中国梦少年梦”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我特地邀请小奚在其中一个环节中,担任主持人;要询问数个同学们的未来梦想并给予适当的评点。为了完成好这次活动,我与小奚共同制定了以下的计划:
(1)小奚独立完成主持稿后,请语文老师帮忙修改并指导主持。
(2)小奚在同学们进行前期调查,同学们未来的梦想是什么。
(3)小奚在班主任的帮助下,进行模拟当场主持和点评。
这节公开课上,小奚表现的落落大方,台风稳健,偶尔几个孩子气的表情让同学们笑翻了。大家也通过这个平台见到了小奚的另一面。小奚的学习热情渐渐高涨,每天能自己详细地抄写作业记录本,基本能完成所有作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在7年级科学和地理的全市会考中,成绩合格。
四、反思小结
小奚经过六年级和七年级,已经从一个顽劣的学生变成了行为举止得当的中学生。在7年级时,小奚在全国多媒体制作比赛的上海市初赛环节得到了三等奖的好名次。
小奚不再像原来那样对待他的父亲,更让我宽心的是,他对于这个班级团体的接纳,他愿意相信这个集体,没有用指责的口吻、负面的观点来看待周围人。这一刻他愿意来尝试相信同学们,相信这个团队集体。
学生看似的轻松的转变背后是艰辛的付出,看似简单的情况记录表背后是行为主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来源于获得家长的共识、支持和配合;看似愉快的的团体辅导课背后不仅仅是心理学原理的支撑,更是教师精心设计、师生潜心准备的结果。
简单方法到具体运用,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参考文献
[1]袁军.四两拨千斤——矫正一名小学生操行的个案研究[J]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2]王玲.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