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中职教育培养合格的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职 建筑类专业 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6-00-02
1 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现状
众所周知,当前招收中职生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从先前的精英教育模式早已转化为只要持有初中毕业证就可顺利入学的低层次教育模式。一方面,学生的层次和水平良莠不齐,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大多是中招考试的失意者;另一方面,中职生大多数年龄较小,可塑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中职教育对学生而言,具有就业与升学两大功能。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中职学校也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目标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图1是典型的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示意图。
2 中职建筑类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并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技能培训的时间没有保证,中职大多数是两年制教育,扣除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和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留给专业课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时间太少;中职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技能培训的需要,使得学生想学也没有条件;大多数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双师型”教师在中职学校所占比重太小,对社会与企业就技能方面的需求把握不准,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现行的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同样也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头兼顾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顾此失彼,很难集中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面去;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为了照顾一部分学生,所以其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当前的中职课程体系亟待改革,老三段的课程设置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中职教材过于老旧,更新速度缓慢,与实际工程脱节严重,使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感觉,学习的动力稍显不足。
3 应对策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层次的探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准确的把脉并找出其症结是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3.1 培养机制和方式的转变。
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中职教育在生源选择上已无有余地,因此我们已无力从源头上进行把控,但是我们可以在培养机制和方式上大胆尝试改革。效仿高中文理分科模式,在学生入校一年后,其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学习目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面对就业和升学,学生在学校和师长的引导下,经过深思熟虑,结合自身状况,考虑外部环境,自己做出一定的取舍。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和对口升学强化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种极具针对性的培养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又能满足社会、企业、高校对技能和理论知识的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在取舍上下功夫,“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中职学校对自身定位应该有着清醒地认识。要生存,求发展,必须办出自身特色。在高等院校追求高、大、全的情况下,中职学校自身的课程如果没有特色,培养不出来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就很难找到生存之路,更谈不上发展,时刻面临着萎缩倒闭的危险。所以,如何有效的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探索出适合中职建筑类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为当务之急。“突出特色求发展,一技之长走天下”应该成为中职建筑类专业的座右铭和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
3.3 课程开发的方法
中职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是找出一套科学的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的方法。当前,“基于工作模式的课程开发体系”方兴未艾,这种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进行实施的。首先采用职业分析法,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和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按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最后把这些课程模块按一定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开发方法,突出了“能力本位”,实践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彰显了“就业导向”。所以在中职建筑类专业中要大力实践,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中职建筑类系列教材中,目前尚没有一套教材能很好的阐述这个理念,所以开发出与“基于工作模式的课程开发体系”相配套的系列教材任重道远。
3.4 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名师方能出高徒”,尤其是“双师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实践新的课程开发体系的瓶颈。所以“从企业引进来,从学校走出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循环,是加强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和专业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要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教授的机制。重视中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5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重点放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争取能与企业合作共建。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对口、充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根据建筑类专业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仿真模拟实训环境。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配合,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保证制度的执行,配备数量充足、素质高的管理人员。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是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不改革只有失败,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如何改,从哪开始改,有没有成功的范例,这些疑问到现在还没有十全十美的答案。但是,只要我们已经开始,目标总是会一步步的接近。在改革实践中总结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也许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科学出版社.2003.6.
[3] 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中职 建筑类专业 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6-00-02
1 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现状
众所周知,当前招收中职生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从先前的精英教育模式早已转化为只要持有初中毕业证就可顺利入学的低层次教育模式。一方面,学生的层次和水平良莠不齐,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大多是中招考试的失意者;另一方面,中职生大多数年龄较小,可塑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中职教育对学生而言,具有就业与升学两大功能。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中职学校也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目标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图1是典型的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示意图。
2 中职建筑类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并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技能培训的时间没有保证,中职大多数是两年制教育,扣除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和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留给专业课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时间太少;中职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技能培训的需要,使得学生想学也没有条件;大多数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双师型”教师在中职学校所占比重太小,对社会与企业就技能方面的需求把握不准,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现行的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同样也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头兼顾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顾此失彼,很难集中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面去;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为了照顾一部分学生,所以其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当前的中职课程体系亟待改革,老三段的课程设置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中职教材过于老旧,更新速度缓慢,与实际工程脱节严重,使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感觉,学习的动力稍显不足。
3 应对策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层次的探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准确的把脉并找出其症结是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3.1 培养机制和方式的转变。
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中职教育在生源选择上已无有余地,因此我们已无力从源头上进行把控,但是我们可以在培养机制和方式上大胆尝试改革。效仿高中文理分科模式,在学生入校一年后,其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学习目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面对就业和升学,学生在学校和师长的引导下,经过深思熟虑,结合自身状况,考虑外部环境,自己做出一定的取舍。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和对口升学强化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种极具针对性的培养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又能满足社会、企业、高校对技能和理论知识的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在取舍上下功夫,“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中职学校对自身定位应该有着清醒地认识。要生存,求发展,必须办出自身特色。在高等院校追求高、大、全的情况下,中职学校自身的课程如果没有特色,培养不出来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就很难找到生存之路,更谈不上发展,时刻面临着萎缩倒闭的危险。所以,如何有效的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探索出适合中职建筑类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为当务之急。“突出特色求发展,一技之长走天下”应该成为中职建筑类专业的座右铭和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
3.3 课程开发的方法
中职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是找出一套科学的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的方法。当前,“基于工作模式的课程开发体系”方兴未艾,这种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进行实施的。首先采用职业分析法,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和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按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最后把这些课程模块按一定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开发方法,突出了“能力本位”,实践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彰显了“就业导向”。所以在中职建筑类专业中要大力实践,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中职建筑类系列教材中,目前尚没有一套教材能很好的阐述这个理念,所以开发出与“基于工作模式的课程开发体系”相配套的系列教材任重道远。
3.4 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名师方能出高徒”,尤其是“双师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实践新的课程开发体系的瓶颈。所以“从企业引进来,从学校走出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循环,是加强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和专业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要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教授的机制。重视中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5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重点放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争取能与企业合作共建。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对口、充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根据建筑类专业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仿真模拟实训环境。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配合,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保证制度的执行,配备数量充足、素质高的管理人员。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是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不改革只有失败,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如何改,从哪开始改,有没有成功的范例,这些疑问到现在还没有十全十美的答案。但是,只要我们已经开始,目标总是会一步步的接近。在改革实践中总结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也许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科学出版社.2003.6.
[3] 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