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铁笔写春秋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ingqing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涛,尚书房主人,广东书法评论家协会、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深圳(武汉)书法家协会会员。《姑苏晚报》尚书房艺术笔记专栏、广东《书法界》问津求道艺术评论专栏作家,月雅书画中国网评论版主。论文入选浙江省书协三十周年书法教育论坛,近年致力艺术评论,先后撰写了何奇耶徒、刘成、刘俊京、张羽翔、耿峰、张少华、李文亮、李晖、周军、马春钢、徐右冰、白锐、郑庆伟、彭双龙、朱乒乓、叶华洲、周志群等书画评论50余篇,艺术笔记和艺术评论集《艺镜》在花城出版社出版。自幼喜欢翰墨,从颜入手,秉承传统二王帖学,四十寒暑,临池不辍。近年来以褚遂良楷书为日课,崇尚传统笔墨,作品多次入选武汉、广东书画比赛、展览。
   石双樑,这个生于天津的山东汉子,凭着一把小刀闯进艺坛,拜在童衍方先生门下学习书法篆刻,一举获得西泠印社第六届艺术评展优秀奖,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刻字展、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篆刻海选杭州总决赛、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入展提名、全国第七届刻字展、第二届国际刻字邀请展、全国第六届篆刻展等,成了一颗闪烁在印坛的新星。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与制作原本是分开的,最早的印大都是艺术家设计,再交由工匠铸造而成的。汉代时,领头的将军要颁发给兄弟民族一个官印,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很难按程序完成,于是艺术家们亲自上阵,挥刀一刻,虽然都是仓促凿成,却更有趣味,于是在历史上形成了专门的一个艺术站类,叫“急就章”,更为后人所仿效。“急就章”这种不经意的写意篆刻,拙朴浑厚、峻峭劲挺,表现了篆刻写意的艺术特色,并成为一种精神沿续到今天。
   篆刻的写意精神主要来自中国汉字的意象传统,印从书出,印宗秦汉,无不彰显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为写意性经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石双樑以刀代笔,写出地道的中国汉字的意味。在石双樑眼里,写意是篆刻创作上一种意识上的解放,是集艺术、哲学、禅学于一体的艺术,是艺术家本心的修?和安顿身心的载体,当意涌上心头之时,艺术的创造自然“意”胜于“法”。
   在他眼里,这个“意”是笔意。写意的本体是笔意,也就是笔法,没有精湛的笔法,作品的精妙是很难出现的。篆刻取法于古老的篆书,通过运刀将篆书刻于方寸之间,运刀之法有单刀、双刀、复刀、反刀、飞刀、锉刀、轻刀、伏刀、埋刀、切刀、舞刀、涩刀、冲刀和送刀等多种,刀法如笔法,一刀去一刀来,也有着严格的运行规范。可在石双樑眼里,那杆刀就如同毛笔一样,他喜欢冲刀,那种快爽的感觉很好。一刀下去,由速度产生力度,由力度产生刀味,见刀、见笔、见神,使线条有书写时的圆厚、朴茂、劲挺的感觉。
   线条是笔意的关键,石双樑很在意线条的质量,要有刀感,也要有笔感。转折的笔划注重笔势,有力量、有韵味、有节奏,富于感情。直线却不按常规,暗含曲意,弧线又偏偏慢行刀,以求内含涩意。这种线条的对比,笔划的收放,强化了线条的表现力。
   在石双樑新书《游刃》网络展中,有一方印叫“澹月隐芦花”。印中五个字离上、下、左、右边框都很近,空出了中间的一块红,使整个印面留有透气之处。“澹”起笔厚重有力,“厂”头下的一撇一捺,轻轻一挑,让“澹”字增添一点动感;“月”横趟在“澹”下,疏朗稳重;“隐”被挤在下面,被迫向左边伸展,加强了与左边的联系;“芦”紧靠左边,却向右略倾,笔划干脆流畅;“花”字呈接“芦”势,笔势向右上倾斜,左边的笔划冲破石头的边,像洒落在纸上的墨,与“澹”的右上部相呼应。石头的侧面以阳刻法刻了三面款,古朴的魏楷,一笔一划都一丝不苟,让人感觉到艺术家精准的创作态度。写意的印面与规范的魏楷边款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对比,有一股无法抗拒的感召力。
   在石双樑的刀下,印的每个字、每个笔划在波动中求新变,纯熟的刀法,圆厚、朴实、生动、流畅,如同在纸上自如的书写,自然大方,舒畅平和,蕴涵书法的笔情墨趣。
   在他眼里,这个“意”是古意。中国篆刻源远?长,历代印风已为篆刻开辟许多参照式样,入古出新是所有篆刻家必经之路。石双樑认为:“篆刻一艺乃古雅之事,古典基因不能丢,要敏锐洞察古代经典作品的精华所在,做到学以致用,倾注才情,宣泄情感,我刻我心,技进乎道!只有这样才能有生命力。”他以汉印为基调,融入先秦古玺以及各流派的元素,取古玺文、金文、石刻文、砖瓦文等古文字的“古意”与“简率”、篆隶以及民间书法的“拙朴”、以“古拙、简率、大气”为风格,力求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浓郁的金石气、书卷气,做到意与古会,不与人同。
   2009年,中国篆刻网推出石双樑精品隋唐印展,全部是8-10cm的大印,九叠文的篆法,在古印中,最为体现刀法功力的就是九叠文印。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简单的笔划,婉转流畅,气势恢宏。业界评论说:取法唐宋官印,匀整中求烂漫。其实,石双樑在骨子还是很传统的人,他喜欢探索古人,探索别人没有发现的,这种“官印”,似乎就是一个迷矿。石双樑喜欢这种“将军印”、“唐宋官印”,尤其是燕下都的齐国陶文,他收藏了很多古印谱、古砖、古陶瓦,在把玩中品其中的味道。
   古意之所以让人迷恋,不仅仅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是因为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全息反映。古意之美,充满着勃勃生气,是自然天成之美。石双樑在他的印中,不经意地经营着他心驰神往的古意,并融入时代鲜活清新的气息,让人既感陌生又觉亲切,而这陌生与亲切或许正是其印的价值所在。
   在他眼里,这个“意”是诗意。篆刻虽然只有方寸之间的大小,但其艺术的冲击力、感召力,也如诗如画,耐人品味。篆刻与诗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诗词的名句都是篆刻入印的首选,在石双樑的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诸如“不将心赏负云霞”、“酒人有古德,文事师南朝”、“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尊同介寿,九月作归田”等精美的诗句,这些诗句都是出自于脍炙人口的名篇诗词。石双樑利用刀的功力,将诗词的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印“人生得意须尽欢”中,你可以看到:“人”与“生”中间留出一片空,好象是说,人生要留有余地。而“得”字紧靠右边,与“意”一上一下,笔划分离,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得不要在意。“尽欢”两字向左边冲出,好象与外界相联,与“得”字一样,似乎是告诉我们,“得”与“欢”都要与人分享。诗句的意境通过篆刻的技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这些诗句,通过篆刻轻重、虚实、疏密、对比、协调的章法,和清秀、古朴、雄浑、趣味、灵动的刀法,传递出这些名言佳句和诗词歌赋的意境美,真善美的信息,潜移默化地洗涤和净化着人们的心灵。篆刻与诗词相互补充,通过文字的虚实、对比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凝涩的线条,空灵的布局,表现了诗词散淡悠然的心境。
   在他眼里,这个“意”是禅意。禅是人生哲学的高?喻意,如果?禅悟靠的是修持,则写意篆刻境界的达到也靠长期的酝酿。坐禅到忘我,到色即是空,到与天地浑然为一,和印石的心手两忘,心即刀,刀即笔,刀到笔到,笔即心到,“同自然之妙有,非?运之能成”。双樑的印在文字布白大疏大密、大开大合、挤压拆分,融入了禅意的“虚实”,点、线、面的疏密、轻重的“布白”承接关系,或聚或散,或空灵或稚拙,活泼生动,有“聚散”、有“节奏”、有“韵律”。
   石双樑喜欢把禅语入印,他的“生欢喜心”印,“生”字形同生长着的花木,点活了字相,流透出“生欢喜心”的生气和禅机;“欢”字的脸形及眉眼鼻口拙朴生动,“喜”字另成笑意,都回应着“生”的动态;“心”字则改变了原字本有的流线形状而做了一个方底,向上托住了“生欢喜”三个字;“生欢喜心”四个字相对来说上紧下松,落款儿紧紧贴着正文而下,从而有所调整,使整个章法布局周全稳重。
   那刀在石双樑手里,就是一支笔。那些印文是石双樑直接用刀“写”到石头上去的,有酣畅的书写感,喻象生动,我似乎也能感受到那种浓得化不开的风月和禅趣。刻完印面,还只是印章的一个程序,等静下来,他还会认真地刻上过款,或楷或行或草,气定神闲,诠释着一股不惑男人的谈定气质。
   在他眼里,这个“意”是已意。任何高明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最独特的表达,篆刻虽然受到刀、石、字体、古今风格和尺寸等元素的制约,但能够出新意并且有明显的个人风貌,这才能产生?可抹煞的价值。篆刻从设计开始,就体现着强烈的个人意识,是篆刻家个人审美追求的体现,在章法创作上,是篆刻家对形式美的把握和创新,在刀法上,是篆刻家表意性的创作过程。
   石双樑不独守师门,转益多师,准确的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刀为笔写春秋。在章法上,他力求平中求变、实中寓虚、合理夸张,并富有装饰性;在刀法上,他喜欢大刀、快刀剜石,横冲直闯,刀与石相碰,只听到石头嘎嘎蹦裂的声音,情感和刀声从印面溢出;在印面效果上,强调刀感,追求线条的古拙或劲健,以刻刀体现出筋骨血肉全备的笔墨韵味。
   双樑经常说:篆刻家的手中,比书法家多了一支“铁笔”,何不尽情地发挥其优势呢。他在总结自己的篆刻语汇时写到:用刀角推冲运行,刻出的线条扎实挺拔;用刀刃披削运走,刻出的线条流畅秀逸;用刀侧线条徐徐推进,刻出的线条凝重苍古;刀口锋颖衔接含蓄,刻出的线条浑厚持重;刀势外露,则方拓雄劲,刀势内蕴,则朴拙肃穆。
   美是无敌的,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追求的东西,如果与美不兼容,就必须让路给美。”与写意绘画和写意书法一样,写意篆刻也将以其独有的魅力在篆刻艺术中独领风骚。石双樑正是追求“唯美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其无敌的美,拓展着他的艺术世界。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拔尖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就艺术设计技能型拔尖人才的选拔途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制度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高职艺术设计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拔尖人才;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
期刊
【摘 要】散文诗集《野草》蕴含了鲁迅深藏于心的真实,是鲁迅哲学思想的文本体现,艰涩的意象,怪诞的想象,在梦中让扭曲的现实变得自然。残破的人间让人无所适从,失掉的地狱让人无法安身,只有寄希望在梦中的天堂,寻求新生。  【关键词】鲁迅;《野草》;死亡意识;新生  纵览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野草》意象,交织其间的迷茫与绝望、生存与毁灭、友善与敌对等矛盾,始终以一种对立却又统一的姿态傲然占据着绝对的领地,
期刊
花开壶上  大觉  余好文澍篆刻,亦喜其甲金文字抄录诗文。掌中或悬壁观之,赏其苍茫处的浪漫,错落间的荒诞,如花,盛放于拳石纸绢。又慕其泼彩。斑斓淋漓境遇白石翁、八大、清湘道人之简拙、烂漫、丰赡。近年,文澍持铁笔躬耕壶上。览众作,忽觉其得"绘事后素"之真意。壶如纸绢,纯也,素也。然因花之绽放而缤纷,鱼之游弋而灵动,鸟之啁鸣而喧哗。一壶在手,如春景入眼入耳入心。花无语,其香接引蜂蝶;鱼有姿,其意启迪诗
期刊
大型现代豫剧《天职》即将正式进入排演。在这里,我对本团领导和全体演职员对艺术孜孜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在排演前,我作一下本剧的导演阐述,希望能对各位老师在了解该剧主题思想、立意及在把握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所裨益。  一、关于主题和现实意义  反腐倡廉戏剧是惩恶扬善、惩治贪官、廉洁自律、激浊扬清、为党正纪、为民做主等主题思想的戏。它的浩然正气、它的警钟长鸣永远是激励我党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期刊
【摘 要】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碰撞、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水彩画家,他们把水彩画与中国画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了的水彩画,张小纲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作品中水渍斑驳,自然而洒脱,看似充满随意性,然每一个水渍的形成都汇聚着画家的努力,都是画家精心布局而成。在张小纲的作品中冲墨法形成的水渍是造型语言的主体,这是水彩民族化的一个典型例证。  【关
期刊
【摘 要】在国画的表现形式中,“空”属于独具特色的一种。在国画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画审美的特点而言,“空”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对中国画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在国画表现中,所谓的“空”并不是简单、普通的空。国画艺术中的“空”属于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空”可以是国画中的一处留白,也可以是国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画中幽静的情调与岑寂,艺术精神和哲学内涵都由“空”来表现。本文就“空”在国画之中的审美展开讨论
期刊
【摘 要】静物画是最能体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的。从生活中“走出来”的静物经过艺术家精心的重组、构建、摆放,已然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实用价值,并赋予它们具有艺术属性的新生命。这种非常态的意图,将物品的逻辑之网进行了阻断,使之从生活的逻辑之网中脱离。这种华丽的蜕变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智慧与艺术修养,还需要更多创新与大胆的实践。  【关键词】静物;错构;转念;艺术化  柏拉图说:艺术是生活
期刊
大约在1921年,戏曲艺术在上海借鉴西方话剧首开使用定点透视布景的先河,1949年之后,中国戏曲更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吸收外来歌、舞、话剧表现手法,着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期间,舞台美术特别典型且走在最前沿,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现如今,舞台科技的融入和对现代及古典题材表现手法的成功探索与嫁接,成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的一座座里程碑,舞台美术依然走在最前列。然而,一个时期以来,舞台美术设计上的种种生
期刊
有关骨螺紫的古代记述,多见于古代博物志、传记、戏剧、小说和传说故事。这些记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骨螺紫染色的历史和起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帮助。  有些重要的页面还用骨螺紫染色纸张后再书写,以强调该章节的重要性。比如圣经。中世纪,人们为了表达对圣经的虔诚,典籍中的一些重要页面就是用染了骨螺紫的羊皮纸制作的,然后用金或银书写。  不仅如此,圣经中还多次提到了骨螺紫,且分类极为细致。紫色纺织品染料的色名有
期刊
【摘 要】唐代是文学发展极其繁荣的时期,不仅仅是文学正宗的诗歌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连带着其他的文学形式也在诗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以及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下,各类文学形式开始了由俗转雅的尝试,其中不可不提的是唐传奇中诗化现象的频繁使用。  【关键词】诗化现象;诗歌作品引用;境界迁移;赋的化用;诗赋化语言  如果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索,我们会发现:从记述着盘古开天地、女娲五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