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涅槃新生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18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诗集《野草》蕴含了鲁迅深藏于心的真实,是鲁迅哲学思想的文本体现,艰涩的意象,怪诞的想象,在梦中让扭曲的现实变得自然。残破的人间让人无所适从,失掉的地狱让人无法安身,只有寄希望在梦中的天堂,寻求新生。
  【关键词】鲁迅;《野草》;死亡意识;新生
  纵览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野草》意象,交织其间的迷茫与绝望、生存与毁灭、友善与敌对等矛盾,始终以一种对立却又统一的姿态傲然占据着绝对的领地,然而最为引人注意还是鲁迅在绝望中寻求新生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对他而言,毁灭并不意味着完结,反而更是涅槃后的新生。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时至今日,再看《野草》,同样能够体会那些游离在他生命中的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不想把自己过于黑暗的思想昭示世人,却又迫切地希望能够唤醒众人,不愿费力不讨好的打扰铁屋子里愚昧的大家,却又真切地发现即使铁屋子有了裂缝也是一种前行的证明。在当时当世,鲁迅用他过于深邃的思想洞悉了未来,却与当时当世格格不入,索性,来个大毁灭,或许更能唤醒沉睡的大家,冲破铁屋子,重见光明。在《呐喊》、《彷徨》中,不轻易流露自己的内心的鲁迅,在《野草》中,却让压抑已久的情绪幻化成笔下的灵魂,诉说自己无尽的惆怅: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希望和绝望的共存,生存与灭亡的思考,他曾坦言:“我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了”。
  一、残破的人间
  鲁迅在自己内心憧憬的精神世界里活着,《野草》正是铁证,这一些看似分离、毫无联系的篇章,却一起叙写着鲁迅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认识,无论身在何处,都只是充斥着孤独、绝望和恐惧,天使并没有降临人间,连拯救世人的神之子都被愚昧的人们送上了绝路,那人间谈何希望?于是,有了《过客》中这个面对未知世界只能茫然向前的“战士”,这战士仿佛作者自身写照,想逃离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却也只能听从一个虚幻的号召,走向未知的恐惧,想带着大家找到出一条康庄大道,却只沦落到一个人孤独的旅行。
  本该拥有一个幸福童年的鲁迅,却不得不面对家道中落的困窘,然而,这仅仅是他不幸的开始:为照顾性格暴躁的父亲奔走于药店和当铺之间,父亲的去世更是给鲁迅带来极大的伤痛;母亲酿下封建的苦酒,孝顺的鲁迅只能奉命和没有爱情的朱安维持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婚姻;原本和谐的兄弟关系,却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没能得到弟弟的原谅,让鲁迅遗憾终生。这一系列的经历让鲁迅感到无比的痛苦、孤独,就像被沉重的牢笼束缚住,连喘息也变得困难。牢笼外,也没有出路,作为一个先觉的历史中间人物,他生存下去需要的是超前的社会形态,而当时能给他的只是一个混沌的时代,他倡导的是启蒙思想,而民众回应他的只是麻木不仁。来自内外的压力,让鲁迅选择成为一个过客,他借过客之口说出自己内心:“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影的告别》实际是肉体和内心的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在人麻木到不分昼夜、是非颠倒的时候,作为拥有独立人格的“影”便想要从无用的肉体中挣脱出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影”以决绝的态度拒绝了一切。影在半明半暗的时候才会出现,同样是鲁迅自身的象征,作为历史的中间人物,一半身体反抗黑暗,被黑暗所不容,一半身体却是黑暗的证明,一旦光明完全到来之时,“影”也就只能随着完全消失。“影”生存在夹缝中,他憎恨他身处的残破世间,他更不期盼虚无缥缈的黄金世界。因此,他要离人而去,从而实现对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拯救。
  二、失掉的地狱
  对于死亡,鲁迅在《野草题辞》中坚决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死亡在他笔下如此轻描淡写,甚至成为能给人带来“大欢喜”的益事,惟愿死亡能证明自己曾经活着,惟愿死亡能明确自己曾经充实。《失掉的好地狱》中鲁迅把北洋政府统治下一片狼藉的中国比做“废弛的地狱”,把还未取得胜利的国民党人比做“那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一切都发生在梦里,预示着象征军阀势力的统治很快便会终结,他们终将换去那“废弛了的好地狱”,而那魔鬼也发出了悲愤的感叹:“一切都已完结,一切都已完结!可怜的鬼魂们将那好的地狱失掉了!”如果现实注定残酷并美丽,他甘愿把现实连同自己一起打入地狱,并且还是一个失掉的地狱,给现实一个彻头彻尾的绝望。鲁迅对存在意义不可求解的困惑进一步演变成对存在意义上的否定,这表现在他渴望死亡,希望借助于死亡来确证本体的存在,甚至对存在的确证的渴望比对死亡本身的向往更迫切。鲁迅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也确曾渴望生命的速朽,他曾经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坦言:“有时则竟因为希望将生命从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的做。”
  三、梦中的天堂
  《野草》由24篇散文诗组成,仔细阅读不难发现直接出现梦的就有11篇之多,其中以“我梦见……”开头的就有7篇,这绝非偶然。反复出现的梦象究竟暗藏了鲁迅多少心思?在这里,梦,是现实的映射,梦,是生命的哲学,梦,更是死亡的完结。《野草》就像一场冗长的梦,开篇《秋夜》为整个梦境设下了基调,渲染出一片朦胧幽暗的世界,尾篇《一觉》让梦完结:“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忽而惊觉,身外也还是环绕着昏黄;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上升,如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其实,鲁迅所做的这个“很长的梦”既是文本的概括,更是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过程,对死亡的思考过程。在鲁迅心里,或许只有在梦里,才能摆脱来自自身、外在的束缚,挣脱现实的牢笼,走入真正的天堂。梦里,一切虚无飘渺,却皆有可能,梦里,预示着鲁迅情感的激越,内心的憧憬。《颓败线的颤动》中,一个牺牲自身只为女儿的好母亲,却被长大后的孩子唾弃,这一切宛如梦境,肉体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精神的伫立反而更加伟大。“我梦魇了,自己却知道是因为将手搁在胸脯上了的缘故;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要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正是这种摆脱现实对自我进行反省的思想,才能让鲁迅等梦醒来,那时,只期待能够像移开那只错放在胸口引起梦靥的手一般,移掉社会所有错误的滥觞,那里必定能找到天堂,是世人能够找到真正的人性的本味,找到全是希望的未来。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这册看似轻薄的书,却涵盖了鲁迅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总之,鲁迅通过《野草》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和剖析,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在一个让人绝望到窒息的梦中,抵制了对死亡的恐惧,实现了对自己的拯救,让在黑夜中的生命得以绽放。这场梦里有失望,有落魄,有欢喜,有迷茫……梦靥过一切平静下来后,仍然心存希望,就像干涸到龟裂的大地,长出了一根倔强的新芽。
  参考文献:
  ①鲁迅.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1
  ③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北大讲演录[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9)
  ④郜元宝.鲁迅六讲[M].上海:三联书店,2000
  ⑤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楚国人生活在充满神话和巫术的国度,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自然界并没有凤这种飞禽,据专家考证,凤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神力——风进行想象的产物。凤鸟的形象就是在这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中产生,并最终独具风采。楚人对凤的景仰,不仅表现在文才风流的楚国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数不胜数的凤的雕像和图像上。  【关键词】楚文化;凤鸟形象;艺术特色  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位于长江之畔,洞庭湖之滨的楚国在地
期刊
【摘 要】近几年,音乐美学课程受到了各大高校的普遍重视。音乐美学课程主要采用通过对音乐感受和积累,对音乐进行分析和鉴别的教学模式。本文对音乐美学课程的特点、优化音乐美学教学模式的途径和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音乐美学;特点;教学模式;途径;价值和意义  音乐美学是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也是一个理论性基础非常强的课程。科学合理的美学教育模式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节奏的提高,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之中和高强度的学习之下,有时会出现孤僻、焦虑等心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之下,舞蹈艺术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帮助是巨大的。本篇文章通过对舞蹈舞蹈艺术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大学生通过舞蹈活动的方式对心理进行调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舞蹈艺术活动;调节  在大学生对舞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肌体对舞蹈的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下文化馆发展。文化馆必须有开放与协作的理念,积极采取适当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文化馆服务模式,才能不断改进服务。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式;移动文化馆;服务创新  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PC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已
期刊
【摘 要】现阶段的大中专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不会深入了解作品的缺陷,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做了认真的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音乐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对于教会学生理解作品的重要作用,以及音乐历史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重要运用,从而从学生的灵魂深处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史;提高;作品理解;音乐素养  自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
期刊
古希腊神话是古欧洲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来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鼻祖,涵盖着卓越不凡的天性和超常的想象力。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东西方女性意识与神话的关系。  一、古希腊神话和神话中的女神  各地区和各民族都流传着很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这些不同的神话反映了各个地区不同的民族心理结构与生活状况。神话的产生大多基于现实生活,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适应幼师生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为前提,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作者自身的舞蹈教学实践,针对幼师舞蹈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反思研究,提出了对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希望本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幼师舞蹈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舞蹈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师生;舞蹈教学;策略  舞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幼师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职业技能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以重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新形势下,高职声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发声技巧的训练,更应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训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独创性,满足社会市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评价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以重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当前,在高职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美声、民族”等技
期刊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来让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从而来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本文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公共文化服务“模块化”培训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提出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块化”培训模式的措施,希望能够更好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让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能够更加有效。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创
期刊
【摘 要】文章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拔尖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就艺术设计技能型拔尖人才的选拔途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制度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高职艺术设计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拔尖人才;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