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形式。从指导参加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赛的实践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情况,从参赛项目选拔、赛道选择、项目资料准备、路演呈现和评委提问五个方面探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一体、课赛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旨在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84-02
“互联网+”大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主要阵地,已成为国内覆盖面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双创赛事。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4093所院校的109万个团队报名参赛,参与学生数量达457万,大赛的参赛项目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互联网+”大赛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对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2019年,本人指导学生参加了“互联网+”大赛,结合参赛相关经历,对如何通过“互联网+”大赛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指导“互联网+”大赛的实践
2019 年 3 月 15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接到参赛通知后,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本人从项目来源、团队组建和项目推进三个方面进行备赛。
(一)项目来源
仔细研读大赛通知及参赛要求后,从参赛项目的创新性、市场性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最终选择了一项毕业校友的创业项目作为参赛项目。
(二)团队组建
结合项目特点,学校为本项目配备了专业知识丰富的专家教授负责技术指导,配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负责项目市场分析,配备了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导师把关财务内容,选择优秀毕业校友、校内跨专业优秀学生组建参赛团队。
(三)项目推进
学校通过开办校赛,成立训练营,多次组织模拟答辩,邀请校外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前来指导。创业团队与指导教师积极沟通,在创业计划书、网评版PPT和1分钟视频展示方面进行多次修改,多次迭代。
最終,经过学校校赛、省赛决赛、国赛决赛,团队项目“小莓好——开拓科技兴农新时代”最终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以上为作者第一次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
二、指导“互联网+”大赛的思考
通过指导比赛,从参赛项目选拔、赛道选择、项目资料准备、路演呈现和评委提问五个方面思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一体、课赛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情况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已经举办五届,分析五届“互联网+”大赛高职院校参赛情况可以发现,前四届没有单独划分职教赛道,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同台竞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较少,获奖项目在就业带动和社会效益方面占比较重,比如第四届“互联网+”大赛的金奖项目“90后女孩有点田”,它创业的就业带动和社会效益方面就非常突出。第五届大赛单独开设了职教赛道,是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参赛项目选拔上更加趋向于技能创新、流程创新和模式创新。学生通过参加就业型创业实践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指导“互联网+”大赛的流程
1.参赛项目选拔
在指导“互联网+”大赛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项目的选拔。如何选拔优秀项目?可以从市场空间、核心技术、外部资源、应用场景、实际效果和创业团队六个方面着手,即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有核心的技术,有外部投资的资源,有应用场景及可以打磨的商业模式,有良好的运营及财务数据,有专业的创业团队。考虑以上六个方面的因素后,在项目选拔时可以从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项目、院校优势学科和专业项目、毕业五年内创业校友项目、已经启动并取得较好成果项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项目、团队成员“敢闯会创”能力突出的项目中进行筛选。
2.赛道选择
“互联网+”大赛共分为五大赛道,分别为高教主赛道、职教赛道、红旅赛道、国际赛道和萌芽赛道。其中,高教主赛道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和师生共创组4个组别;职教赛道分为创意组和创业组2个组别;红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和商业组2个组别;国际赛道分为商业企业组、社会企业组和命题组3个组别。每个赛道不同的参赛组别要求都各不相同,在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时,一定要对每个赛道的评分标准和参赛要求非常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选择赛道。
3.项目资料准备
“互联网+”大赛的比赛项目资料主要包括创业计划书、项目PPT和项目1分钟视频介绍,而比赛分为网评和现场两个部分,因此在做项目准备的时候要准备网评和现场两个版本。创业计划书的准备要注意细节、排版要精美、内容要翔实,项目PPT准备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在1分钟视频介绍可以讲情怀,也可以讲故事,三个资料要求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4.路演呈现
“互联网+”大赛的路演PPT逻辑一定要清晰且真实可信。演讲者在路演时要具有感染力,表达流畅,完整度高。一定要注意把路演和演讲区分开来。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合理分配讲解内容与时间的匹配,了解比赛现场计分方式和时间提醒方式。
5.评委提问
“互联网+”大赛比赛的最后,会有一个5分钟的评委提问环节,指导参赛团队成功答辩要做好以下五个要素:一是准备充分。创业团队要对路演资料非常熟悉。二是合理分工。选择一位学生主答辩,其他学生辅答辩。三是问题澄清。要明确提问问题的核心关键内涵。四是回答精准。避免答非所问,对于数字型问题一定要熟记于心。五是自信自然,避免过于形式化的回答,注意礼貌。
(三)指导“互联网+”大赛的体会
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参赛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中,一次次思想碰撞和一次次项目迭代,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兴趣相投、能力互补的同伴组建团队,提高了团队凝聚力、项目执行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比赛,学生获得了不同大赛专家的点评指导,参与创业实战,为以后走上创新创业道路提供了助力,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积极的作用。比赛结束并不意味着创业项目完结,对于立志创业的学生来说,比赛只是开始。如何将参赛过程获得的技术支持、市场管理和项目运营经验应用到今后的创业中,是每一个参赛学生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其信息化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能力和面向成果的项目管理能力的过程,也是基于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下,体现教师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的教学过程。创业大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在今后的双创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具体的创业实战项目,根据“互联网+”大赛的参赛流程,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创业场景,帮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让学生热爱创业、参与创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互联网+”大赛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建议
(一)开设双创课程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核心的技术,还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开展项目驱动式双创课程,可以按照“互联网+”大赛的参赛流程,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自由组成创业团队,准备创业项目,课程内容从市场分析、产品生产、商业模式、企业运营等方面展开,创设项目成长中的各种情境,提高学生的团队执行能力,以模拟“互联网+”大赛方式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将创业想法变为真实产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随着双创课程的开展,一个个创业项目不断迭代更新,最后趋之成熟。
(二)成立导师团队
因为双创能力培养的复杂性,本身需要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理实兼通的教师团队[2]。成立双创导师团队,按照“互联网+”大赛的赛道分组特点,从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和思创融合四个方面考虑,根据学生不同的创业项目,选择不同赛道分组,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双创导师团队中选取2~3名指导教师,从双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加以沟通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一方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创投公司的合作,充分挖掘校外双创资源,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寻找优质合作项目,帮助学生团队项目落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发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双创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适应性。
四、结语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经过五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已然成为衡量高校双创教育水平、学生专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构建“以賽促教,以赛促学,教赛一体,课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发展、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瑜,刘金祥,牛晓峰.指导“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9,12(35):68-69.
[2]刘罡,耿俣.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12(27):85-87.
编辑 栗国花
[关 键 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084-02
“互联网+”大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主要阵地,已成为国内覆盖面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双创赛事。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4093所院校的109万个团队报名参赛,参与学生数量达457万,大赛的参赛项目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互联网+”大赛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对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2019年,本人指导学生参加了“互联网+”大赛,结合参赛相关经历,对如何通过“互联网+”大赛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指导“互联网+”大赛的实践
2019 年 3 月 15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接到参赛通知后,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本人从项目来源、团队组建和项目推进三个方面进行备赛。
(一)项目来源
仔细研读大赛通知及参赛要求后,从参赛项目的创新性、市场性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最终选择了一项毕业校友的创业项目作为参赛项目。
(二)团队组建
结合项目特点,学校为本项目配备了专业知识丰富的专家教授负责技术指导,配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负责项目市场分析,配备了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导师把关财务内容,选择优秀毕业校友、校内跨专业优秀学生组建参赛团队。
(三)项目推进
学校通过开办校赛,成立训练营,多次组织模拟答辩,邀请校外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前来指导。创业团队与指导教师积极沟通,在创业计划书、网评版PPT和1分钟视频展示方面进行多次修改,多次迭代。
最終,经过学校校赛、省赛决赛、国赛决赛,团队项目“小莓好——开拓科技兴农新时代”最终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以上为作者第一次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
二、指导“互联网+”大赛的思考
通过指导比赛,从参赛项目选拔、赛道选择、项目资料准备、路演呈现和评委提问五个方面思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一体、课赛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情况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已经举办五届,分析五届“互联网+”大赛高职院校参赛情况可以发现,前四届没有单独划分职教赛道,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同台竞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较少,获奖项目在就业带动和社会效益方面占比较重,比如第四届“互联网+”大赛的金奖项目“90后女孩有点田”,它创业的就业带动和社会效益方面就非常突出。第五届大赛单独开设了职教赛道,是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参赛项目选拔上更加趋向于技能创新、流程创新和模式创新。学生通过参加就业型创业实践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指导“互联网+”大赛的流程
1.参赛项目选拔
在指导“互联网+”大赛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项目的选拔。如何选拔优秀项目?可以从市场空间、核心技术、外部资源、应用场景、实际效果和创业团队六个方面着手,即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有核心的技术,有外部投资的资源,有应用场景及可以打磨的商业模式,有良好的运营及财务数据,有专业的创业团队。考虑以上六个方面的因素后,在项目选拔时可以从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项目、院校优势学科和专业项目、毕业五年内创业校友项目、已经启动并取得较好成果项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项目、团队成员“敢闯会创”能力突出的项目中进行筛选。
2.赛道选择
“互联网+”大赛共分为五大赛道,分别为高教主赛道、职教赛道、红旅赛道、国际赛道和萌芽赛道。其中,高教主赛道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和师生共创组4个组别;职教赛道分为创意组和创业组2个组别;红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和商业组2个组别;国际赛道分为商业企业组、社会企业组和命题组3个组别。每个赛道不同的参赛组别要求都各不相同,在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时,一定要对每个赛道的评分标准和参赛要求非常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选择赛道。
3.项目资料准备
“互联网+”大赛的比赛项目资料主要包括创业计划书、项目PPT和项目1分钟视频介绍,而比赛分为网评和现场两个部分,因此在做项目准备的时候要准备网评和现场两个版本。创业计划书的准备要注意细节、排版要精美、内容要翔实,项目PPT准备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在1分钟视频介绍可以讲情怀,也可以讲故事,三个资料要求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4.路演呈现
“互联网+”大赛的路演PPT逻辑一定要清晰且真实可信。演讲者在路演时要具有感染力,表达流畅,完整度高。一定要注意把路演和演讲区分开来。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合理分配讲解内容与时间的匹配,了解比赛现场计分方式和时间提醒方式。
5.评委提问
“互联网+”大赛比赛的最后,会有一个5分钟的评委提问环节,指导参赛团队成功答辩要做好以下五个要素:一是准备充分。创业团队要对路演资料非常熟悉。二是合理分工。选择一位学生主答辩,其他学生辅答辩。三是问题澄清。要明确提问问题的核心关键内涵。四是回答精准。避免答非所问,对于数字型问题一定要熟记于心。五是自信自然,避免过于形式化的回答,注意礼貌。
(三)指导“互联网+”大赛的体会
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参赛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中,一次次思想碰撞和一次次项目迭代,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兴趣相投、能力互补的同伴组建团队,提高了团队凝聚力、项目执行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比赛,学生获得了不同大赛专家的点评指导,参与创业实战,为以后走上创新创业道路提供了助力,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积极的作用。比赛结束并不意味着创业项目完结,对于立志创业的学生来说,比赛只是开始。如何将参赛过程获得的技术支持、市场管理和项目运营经验应用到今后的创业中,是每一个参赛学生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其信息化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能力和面向成果的项目管理能力的过程,也是基于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下,体现教师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的教学过程。创业大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在今后的双创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具体的创业实战项目,根据“互联网+”大赛的参赛流程,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创业场景,帮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让学生热爱创业、参与创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互联网+”大赛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建议
(一)开设双创课程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核心的技术,还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开展项目驱动式双创课程,可以按照“互联网+”大赛的参赛流程,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自由组成创业团队,准备创业项目,课程内容从市场分析、产品生产、商业模式、企业运营等方面展开,创设项目成长中的各种情境,提高学生的团队执行能力,以模拟“互联网+”大赛方式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将创业想法变为真实产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随着双创课程的开展,一个个创业项目不断迭代更新,最后趋之成熟。
(二)成立导师团队
因为双创能力培养的复杂性,本身需要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理实兼通的教师团队[2]。成立双创导师团队,按照“互联网+”大赛的赛道分组特点,从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和思创融合四个方面考虑,根据学生不同的创业项目,选择不同赛道分组,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双创导师团队中选取2~3名指导教师,从双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加以沟通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一方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创投公司的合作,充分挖掘校外双创资源,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寻找优质合作项目,帮助学生团队项目落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发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双创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适应性。
四、结语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经过五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已然成为衡量高校双创教育水平、学生专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构建“以賽促教,以赛促学,教赛一体,课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发展、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瑜,刘金祥,牛晓峰.指导“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9,12(35):68-69.
[2]刘罡,耿俣.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12(27):85-87.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