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审美:乐悲情感基调的深化艺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ogi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柳宗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景古代散文第一课。作者记叙了自己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在叙事写景中既精致地传递了忘却尘世烦恼的欣悦与沉醉,也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被抛掷久远、无法兼济天下的忧伤。这种“对位”式抒情是文本的篇性,也是散文类性的集中体现。因此,在片段教学中,拟从柳宗元情感的矛盾切入,引导学生对其写景抒情精致、含蓄、醇厚的特性细加鉴赏。
  相较于本单元的其他篇章,本篇抒情上的“矛盾性”“空筐结构”更为鲜明,所以教学中也会进行比较阅读,会通奥窔。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感官开放的景物描写并不陌生,但是对景物与情感、个性的融合性描写还不是很敏感,对曲折情脉的营构,空白结构的创设,幽微情感的体悟,更是比较陌生或理解肤浅。因此,这些地方的审美应该成为教学的攻坚处。
  三、教学目标
  1.从“悲——乐——悲”的情脉中,把握作者幽微的内心情致(重点)。
  2.体味柳宗元抒情写景的精致性、含蓄性和创造性〔①明明有亲朋相伴,却说“寂寥无人”的诗化写法;②小石潭也是作者的自况(难点)〕。
  四、教学方法
  1.矛盾开掘法。从课文显在的“乐”“悲”矛盾入手,了解柳宗元情感的变化及体现,增强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整体认识。
  2.还原比较法。通过情境还原、历史还原、艺术还原等方法,品析数词“百”,介词“为”和“似”等词语的含蓄抒情美丽,并与生活实际打通,不断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
  五、教学流程
  (一)乐在何处——悟抒情的精致性
  1.启思
  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同学提到本文既写了柳宗元情感的“乐”,又写了“悲”,这不矛盾吗?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一矛盾,探索一下柳宗元的情感基调,以及他的独具个性的抒情艺术。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柳宗元“乐”的句子,再思考思考,他是怎么表现这种“乐”的?
  2.交流
  ①“百二十步”“百许头”——没有宁静愉悦的心情,不会去数步数,数鱼数。
  ②“如鸣佩环”——清脆的声音写出了欣悦;质地优秀、价格昂贵的玉环也含蓄传递对这种水声的新奇与珍视。
  ③四个“为”字,“蒙络摇缀”——观察之细,实际上含而不露地写出了欣赏的沉醉与痴迷,可用还原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何用四个“为”,留一个好吗?“似”——写出了物我两忘的陶醉。
  3.小结
  水声、青树、鱼都是在写“乐”,互相衬托,将乐的情感含蓄而很有质感地表现了出来。
  (二)悲在何处——悟极化情感表现
  1.翻转
  既然小石潭的景色那么让人惊喜、沉醉,为何柳宗元又悲伤起来?文中有表明他情感转折的句子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水的明明灭灭,岸势的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情感的一种黯然、恍惚,这是从乐到悲的写照。景与情完全融合。
  2.聚焦
  “悲”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探析
  ①明明有亲朋同游,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为何还说寂寥无人?(这和柳宗元的心境有关。因为参加的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险遭杀害。后被流放永州,连家人也受牵连。流放永州不到半年,母亲去世。此时的柳宗元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胸怀大志,却前途一片渺茫……这些天灾人祸的袭击,使他悲入骨髓,以致忘却了与自己同游的至亲。诚如我们在《江雪》中读到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样,因为巨大的痛苦、孤独太深,导致目中无景更无人。)
  ②“凄神寒骨”实际上是指内心的苦痛、寒凉。
  (三)乐还是悲——悟情脉之起伏多变
  1.启悟
  那么,文中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悲”呢?
  2.探讨
  ①悲。显性——乐→悲的转换,乐是过渡,悲是结果。隐性——“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已有暗示,他其实是来排遣苦闷的。这些内容被隐去,形成了文本的“空筐结构”。
  ②这种“悲——乐——悲”不断深化的抒情写意方式,在你阅读的经历中遇到过吗?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前赤壁赋》、《曹操《短歌行》)与其他作者相比,柳宗元的抒情写意方式有何独特之处?(把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骨里去了。)
  3.朗读
  坐潭上,四面竹樹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一己之悲——悟文章的象征品格
  1.启悟
  柳宗元的“悲”,是他的一己之“悲”吗?
  2.交流
  不是,是那个年代所有无法兼济天下的士人悲。如刘禹锡、王叔文……
  3.延伸
  从这个角度说,小石潭仅仅是作者描写的一个景物吗?(不是,小石潭那么清幽美丽,却地处荒僻无人识,与柳宗元怀才不遇,被贬蛮荒,本质上是相同的。)
  (五)作业布置:悟游记的抒情之美
  学习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对他景色描写的精致性、含蓄性、醇厚性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任选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古今不论),将《小石潭记》与之相比,看看它们在抒情艺术上有何异同,写一篇赏析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作者通联: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鉴赏,可用三个审美空间来立体建构其丰富的意蕴。  一、古典诗词的三个审美空间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列斐伏尔说: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  1.三个审美空间  古典诗词一般有三个空间向度: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它们分别对应着古典诗词的诗境、诗情和诗心。  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具有表象性。是特定的地理性、物质性空间,也就是诗词中的景、物或事件发生的特定场所。当然,这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必修课程对高中生的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悟。”而语文单元教学认识理论对单元教学的认识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基本单位,从整体上出发,进行教学,力图体现语文知识本身的整体性。就像文宏亮认为单元教学是建立在由互相依赖、互相作
历年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样一条要求。可我觉得这一条很糟糕。写上这一条,真的有用吗?套作、抄袭之风,屡禁不止为哪般?命题为什么不能限制、杜绝套作和抄袭呢?难道应该反思的不是题目本身吗?还是从命题上找原因吧。作文命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考生写作的质量。  一、考查目标的偏颇  1.关于审题  审题能力是不是写作能力的核心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审题,在审题上要花很多时间,领会
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把一本语文书的一篇篇课文教学完,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这似乎是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生态。这样的语文教学生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吗?  一、问题的提出  主题型单元文本的“主题”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材,无一例外皆是主题型单元文本结构,串连每个单元文本的皆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但这个“主题”是悬在半空中的,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几乎不看单元主
设计缘由:  王荣生教授说,评价一个好老师有两条标准:其一,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其二,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我深以为然。同时,我觉得语文老师中对《故乡》有深刻独到解读的不乏能人,愿意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教学方案的老师却少了。上小说,离不开人物形象分析,讲《故乡》,绕不开对比手法。文中人事繁杂交缠,对比显而易见。如果又是一张表格填到底,有可能四五个课时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我想用
我们所谓的阅读文本,是指教学场之外的文本。我们对此类文本的解读,常常是随性的,是个体的,是静态的,是感性的。而阅读文本一旦进入到教学场,就必须转变为课堂文本。 课堂文本面向学生,具有群体性与生成性;而且这种解读,不仅具有感性的体验,更具有理性的探究。  那么,如何将阅读文本转换为课堂文本呢?就如《涉江采芙蓉》,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言浅而情深。从阅读文本的角度,学生解读,几乎没有多大障碍。可是从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有效处理之后形成的、在课堂现场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的具体信息。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是经过取舍之后的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的结合体。如何让教学内容更有价值?必须有很好的教学设计和具体的策略。   一、充分感知文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至今已出台两年,高中统编本新教材也将在今年九月开始投入使用。作为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学习任务群备受期待。郑桂华教授认为,学习任务群是融合语文课程诸要素、落实语言实践活动的载体,是建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现今正是研究学习任务群及其教学的重要时间窗口,是重要的探索期。学习任务群具备综合性、情景性、结构性、实践性等方面的
虚构叙事即讲述虚构的事件,它在学生生活中广泛存在并备受欢迎:小说、电影、动画、广告……虚构叙事写作在国外母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州立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写小说、自传或传记叙事;法国的写作教学目标把个人经历、想象性故事的叙述写作列入文学写作目标。相比之下,我国除了小学有简单的幻想类故事写作外,高中的虚构叙事写作往往是缺位的,有少数学生会自发进行校园小说与幻想小
课间发放阅读材料,提示学生尽快熟悉;发放饮食,补充能量,调节学生身心状态;节奏小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宣布上课,师生问好。  一、交代背景,引入文章。  投屏p1《诫子书》创作背景。  师读投屏内容:“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我们读到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担忧,对儿子的期待,那么他将如何化解这一问题呢?或许我们可以到《诫子书》当中,去找找答案。  投屏p2课题:《诫子书》朗读指导。  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