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所坚持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极具反叛精神,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格格不入的。艾略特代表作品《米德尔马契》着重描写了发生在4个人身上的五段婚姻,但其所渗透出来的婚姻观仍然偏向于保守型。基于女性心理的考虑,艾略特是崇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在现实面前,她仍然用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以金钱和地位为目的的婚姻,甚至认为女性想要从婚姻中得到满分的幸福,就应该安于平淡的生活。
关键词:女性心理 乔治·艾略特 婚姻观 保守
19世纪的英国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与简·奥斯汀可谓是各有千秋,特别是艾略特在写作风格上偏向于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尤其是在刻画当时社会上面,所以有“女莎士比亚”这样的美称。因艾略特具有深刻的思维,令其一生充满了反叛的色彩,特别是对于爱情和婚姻而言。艾略特主张打破传统社会道德的束缚,勇于追求婚姻内真正的幸福。纵观艾略特的爱情与婚姻:其父亲于1849年辞世,之后她便独自来到伦敦,并担任杂志《威斯敏斯特评论》的副编辑一职。这样的人生际遇,为她和自己的爱人乔治·亨利·刘易斯——当时的“评论家兼作家”创造了机会。可遗憾的是,刘易斯早就有了妻室,虽然他与妻子之间的感情早就不复存在,但当时的法律仍然不允许他离婚并和艾略特重组家庭。面对来自社会和舆论的压力,他们两个最终还是突破种种困难生活在了一起。这种与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相悖的行为还是无法被世人所接受,以至于艾略特的亲生哥哥也与她断绝了来往,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随着时间的推移,1970年的乔治·艾略特已经成为一名享誉中外的女小说家,但是再高的荣誉也无法令社会接受她与刘易斯同居的事实。在共度了二十五个春秋以后,艾略特的挚爱刘易斯先一步离开了人世,而她却没有让自己留在这段美好的爱情回忆中,而是在1978年嫁给了小自己20岁的传记作家克罗斯。那时的艾略特已经年近花甲,这个举动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社会,但这段惊世骇俗的婚姻仅仅维持了4个月就随着艾略特生命的结束走向了尾声。
从艾略特的婚姻经历分析,她的确已经打破了当时传统社会的婚姻观,嫣然成为妇女解放的一个“鲜活标本”。但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艾略特并没有将这种开放性的爱情和婚姻观带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从女性心理的角度分析,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所渗透出来的婚姻观仍然是十分保守的。
乔治·艾略特在小说《米德尔马契》中刻画了4个年轻人纠结的五次婚姻。首先是多萝西娅的第一次婚姻以及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婚姻,这两段婚姻都极富悲剧的色彩,所以并没有得到创作者的认可;而多萝西娅与威尔·拉迪斯拉夫的第二次婚姻,以及其妹妹西莉亚的婚姻却充满着向社会传统道德婚姻观妥协的韵味。事实上,在这部耐人寻味的小说中,只有弗莱德·文西与玛丽·高思的爱情和婚姻得到了作者的肯定,所以从对这段婚姻的描写上能捕捉到艾略特的真实情感。
多萝西娅的第一任丈夫是教区长卡苏朋,这段婚姻在艾略特眼中是非常不合适的。就像小说中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结合,这四位当事人并没有对自己的爱侣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是单方面将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恋人画上了等号。在没有爱情做基石的婚姻中,他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
卡苏朋其实就是一个面相丑陋的中年教区长,西莉亚甚至认为他“奇丑无比”,而卡德瓦特太太则形容他是“一只空心大葫芦”。可是,在多萝西娅眼中他却是一个怀揣伟大理想的人物,所以她想成为这个人的妻子并且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卡苏朋完成《世界神话索引大全》这部传世巨著。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直到婚后多萝西娅才真正地看透卡苏朋,其实他就是一个无法面对外界批评,同时又无法面对自己事业本就一文不值的现实的小丑。对于卡苏朋而言,他之所以与多萝西娅结婚,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想要她作为自己的助手,而是单纯的想要一个美丽并且温顺的妻子,最好还是盲目崇拜他的信众。这段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婚姻随着卡苏朋的死亡画上了终止符。可悲的是,就算是生命的结束,卡苏朋也没有忘记操控自己妻子的命运,在他的遗嘱中明确地写出如果多萝西娅与自己的表弟威尔·拉迪斯拉夫结婚,那么她便会失去所有财产的继承权。就这样,多萝西娅的婚姻在缺乏爱与了解的前提下悲凉结束了。
与多萝西娅的第一段婚姻相比较,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结合更是一场无法言说的悲剧。婚前,在利德盖特眼中罗莎蒙德是一个温顺善良的女子,可事实上,她是用上天赋予的表演天赋欺骗了这个男人。罗莎蒙德为了能够嫁给利德盖特,调用了身体所有部分的表演才能,将自己刻画成了一个连她自己都无法辨认的新角色。受蒙蔽的利德盖特认为自己娶到了一位好妻子,并且认为自己的科学研究理想也会因为这个女人的加入而美梦成真,但现实是却是非常残忍的。在婚后的生活中,罗莎蒙德将自私和冷漠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不光对家中的摆设、衣饰有非常严苛的要求,而且非常喜欢虚荣的社交活动,如此种种令利德盖特的经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赤字,最终负债累累,不堪重负。财政上的问题加之生活理念的截然不同,导致这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在这期间,利德盖特想尽各种办法去改善他们的窘境并且尝试与自己的妻子沟通,可自私的妻子仍然我行我素。最终的结果是利德盖特被无辜地牵连到了银行家布尔斯特罗的丑闻当中,并且被迫离开米德尔马契来到了伦敦。在伦敦,这个曾经心怀远志的医学研究者为了生计靠看富贵病为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普通医生。这场悲剧般的婚姻葬送了利德盖特的人生与理想。
多萝西娅与卡苏朋的婚姻以及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结合都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婚姻范畴,所以作者表示非常不认可。这是两次错误的婚姻,他们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强行与现实合并在一起,所以他们婚姻的基础并不是爱情,所以更谈不上支持与理解。自然,在作者艾略特心中的婚姻要比这美好的多。
经历了一次悲剧般的婚姻,在被残酷的现实洗礼之后多萝西娅终于屈服于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她放弃了之前想为教区穷人做事情的理想,同时舍弃了卡苏朋留给自己的财产,嫁给了外貌清秀的拉迪斯拉夫。这时候的多萝西娅不再是那个执着于自己追求的德蕾莎修女,俨然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贤妻良母。即使她为了新的婚姻舍弃了那些诱人的财产,看似是与金钱和地位的抗争,但其同时也将自己曾经的理想放诸脑后,甘心成为无数平凡女子中的一个。所以,这些只能证明多萝西娅被社会现实打败了,她妥协了,示弱了。而她的妹妹西莉亚则完全不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典型。西莉亚非常的聪明并且现实,她没有过多不切实际的理想,其毕生就是追求一种平淡并且安逸的生活。所以,她才会欣然地接受被多萝西娅拒绝的彻泰姆爵士的追求,然后与之进入婚姻的殿堂。这个表面看似和谐的婚姻也不是以爱情为基石的,可作者在进行描述的时候却选用了比较舒缓的语言,且毫无讽刺的意味。这在侧面说明,虽然艾略特并不赞同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但在以金钱和地位为向导的婚姻面前她还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基于女性心理角度的分析,艾略特依然觉得女人就应该享受平淡的生活,放弃好高骛远的想法安静的做男人的附属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中找到自己幸福的生活。 与不幸的婚姻相比,艾略特更加推崇弗莱德·文西和玛丽·高思的婚姻。他们两人青梅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接触。而玛丽可谓是一个符合当时社会传统道德标准的好女人,其兼备勤劳、善良和温顺的美德,从没有过像多萝西娅那样不切实际的远大志向,也不会像罗莎蒙德一样追求金钱和地位给予的虚荣。可以说艾略特是按照自己心中女性的形象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在面对各项条件都优于弗莱德·文西的费厄布拉泽时,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忠于自己的爱情。作为一个妻子,玛丽对弗莱德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弗莱德自己,所以,她宁愿放弃本可以更富裕更舒服的生活,也不愿意自己的丈夫从事不适合的工作,毅然决然的让弗莱德拒绝从事教士的职业。而这样的选择令两个人的生活变得十分清苦,可在情感层面上,他们是幸福的。至少乔治·艾略特认为只有将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才是最理想的,换言之,像玛丽这种典型的传统女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无论是多萝西娅的第一次婚姻还是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结合最后都是以悲剧的形式结尾。但从这样的情节设定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段婚姻的态度是一样的,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情和理解。她能够了解生活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富有远大理想女性的心理,例如,文中写道:“从那宁静致远的活动跌入与世俗烦恼作靡精费神的挣扎中时所感到的悲伤”。这两段失败的婚姻都是因为没有爱情作为基石而坍塌的,所以无法得到作者的赞同,但从艾略特的语言中还是能体会出他对多萝西娅与利德盖特的深深同情。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作者似乎将多萝西娅看成了自己的一个影子。
当多萝西娅走出第一段婚姻的阴影,并且勇敢地放弃所有财产和英俊的拉迪斯拉夫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一切仿佛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或许也能称作是对上次悲剧婚姻的补偿。但事实上呢,这样看似和谐美好的结局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之上的。为了第二次婚姻多萝西娅不光放弃了金钱,更放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远大理想,而不得不屈服于传统社会的现实。作者对她这种无奈的选择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并且宽恕了这种屈服于现实的婚姻。弗莱德与玛丽的婚姻是作者最为推崇的,他们之间拥有爱情,所以这样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但更重要的是玛丽的所有行为就是当时社会传统女性的缩影。
从艾略特个人情感和婚姻的经历来看,他本人看上去是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但遗憾的是传统社会的思想还是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其在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三种不同的婚姻状态。从女性心理角度解析作者的思想,一方面她认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完美的,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另一方面,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大背景下,女性只有符合传统的标准,甘于平淡,才可以得到美满的婚姻生活。这是她个人观点中的瑕疵,也因此她才会受到当时批评家们的批判。
综上所述,在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这部经典作品《米德尔马契》中,共描述了4个年轻人的五次不同的婚姻经历,从其对小说情节的刻画中可以看出,艾略特真实的婚姻观其实并不像她实际生活中做的那样勇敢,那样充满反叛的色彩。但可以肯定的是,艾略特认为理想的婚姻是必须要建立在两个人相互信任、理解并且尊敬的基础之上的。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她敢于跟当时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做斗争,可惜的是她还是被陈旧的思想所束缚,致使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婚姻观仍然十分保守。在这一点,艾略特并没有夏洛蒂·勃朗的勇敢和坚定,也没有将婚姻中男女平等的思想贯彻到底。艾略特认为女性就应该遵循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履行好自己相夫教子的责任,并且甘于平淡的婚姻生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崔东:《乔治·艾略特的情感道德》,《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2] 陈明明:《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S2期。
[3] Deborah G Felder.A Bookshelf of Our Own.2005.
[4] Merryn Williams.Women in the English Novel,1800-1900.1984.
(麻新芳,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外国语学部助教)
关键词:女性心理 乔治·艾略特 婚姻观 保守
19世纪的英国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与简·奥斯汀可谓是各有千秋,特别是艾略特在写作风格上偏向于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尤其是在刻画当时社会上面,所以有“女莎士比亚”这样的美称。因艾略特具有深刻的思维,令其一生充满了反叛的色彩,特别是对于爱情和婚姻而言。艾略特主张打破传统社会道德的束缚,勇于追求婚姻内真正的幸福。纵观艾略特的爱情与婚姻:其父亲于1849年辞世,之后她便独自来到伦敦,并担任杂志《威斯敏斯特评论》的副编辑一职。这样的人生际遇,为她和自己的爱人乔治·亨利·刘易斯——当时的“评论家兼作家”创造了机会。可遗憾的是,刘易斯早就有了妻室,虽然他与妻子之间的感情早就不复存在,但当时的法律仍然不允许他离婚并和艾略特重组家庭。面对来自社会和舆论的压力,他们两个最终还是突破种种困难生活在了一起。这种与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相悖的行为还是无法被世人所接受,以至于艾略特的亲生哥哥也与她断绝了来往,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随着时间的推移,1970年的乔治·艾略特已经成为一名享誉中外的女小说家,但是再高的荣誉也无法令社会接受她与刘易斯同居的事实。在共度了二十五个春秋以后,艾略特的挚爱刘易斯先一步离开了人世,而她却没有让自己留在这段美好的爱情回忆中,而是在1978年嫁给了小自己20岁的传记作家克罗斯。那时的艾略特已经年近花甲,这个举动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社会,但这段惊世骇俗的婚姻仅仅维持了4个月就随着艾略特生命的结束走向了尾声。
从艾略特的婚姻经历分析,她的确已经打破了当时传统社会的婚姻观,嫣然成为妇女解放的一个“鲜活标本”。但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艾略特并没有将这种开放性的爱情和婚姻观带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从女性心理的角度分析,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所渗透出来的婚姻观仍然是十分保守的。
乔治·艾略特在小说《米德尔马契》中刻画了4个年轻人纠结的五次婚姻。首先是多萝西娅的第一次婚姻以及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婚姻,这两段婚姻都极富悲剧的色彩,所以并没有得到创作者的认可;而多萝西娅与威尔·拉迪斯拉夫的第二次婚姻,以及其妹妹西莉亚的婚姻却充满着向社会传统道德婚姻观妥协的韵味。事实上,在这部耐人寻味的小说中,只有弗莱德·文西与玛丽·高思的爱情和婚姻得到了作者的肯定,所以从对这段婚姻的描写上能捕捉到艾略特的真实情感。
多萝西娅的第一任丈夫是教区长卡苏朋,这段婚姻在艾略特眼中是非常不合适的。就像小说中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结合,这四位当事人并没有对自己的爱侣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是单方面将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恋人画上了等号。在没有爱情做基石的婚姻中,他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
卡苏朋其实就是一个面相丑陋的中年教区长,西莉亚甚至认为他“奇丑无比”,而卡德瓦特太太则形容他是“一只空心大葫芦”。可是,在多萝西娅眼中他却是一个怀揣伟大理想的人物,所以她想成为这个人的妻子并且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卡苏朋完成《世界神话索引大全》这部传世巨著。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直到婚后多萝西娅才真正地看透卡苏朋,其实他就是一个无法面对外界批评,同时又无法面对自己事业本就一文不值的现实的小丑。对于卡苏朋而言,他之所以与多萝西娅结婚,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想要她作为自己的助手,而是单纯的想要一个美丽并且温顺的妻子,最好还是盲目崇拜他的信众。这段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婚姻随着卡苏朋的死亡画上了终止符。可悲的是,就算是生命的结束,卡苏朋也没有忘记操控自己妻子的命运,在他的遗嘱中明确地写出如果多萝西娅与自己的表弟威尔·拉迪斯拉夫结婚,那么她便会失去所有财产的继承权。就这样,多萝西娅的婚姻在缺乏爱与了解的前提下悲凉结束了。
与多萝西娅的第一段婚姻相比较,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结合更是一场无法言说的悲剧。婚前,在利德盖特眼中罗莎蒙德是一个温顺善良的女子,可事实上,她是用上天赋予的表演天赋欺骗了这个男人。罗莎蒙德为了能够嫁给利德盖特,调用了身体所有部分的表演才能,将自己刻画成了一个连她自己都无法辨认的新角色。受蒙蔽的利德盖特认为自己娶到了一位好妻子,并且认为自己的科学研究理想也会因为这个女人的加入而美梦成真,但现实是却是非常残忍的。在婚后的生活中,罗莎蒙德将自私和冷漠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不光对家中的摆设、衣饰有非常严苛的要求,而且非常喜欢虚荣的社交活动,如此种种令利德盖特的经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赤字,最终负债累累,不堪重负。财政上的问题加之生活理念的截然不同,导致这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在这期间,利德盖特想尽各种办法去改善他们的窘境并且尝试与自己的妻子沟通,可自私的妻子仍然我行我素。最终的结果是利德盖特被无辜地牵连到了银行家布尔斯特罗的丑闻当中,并且被迫离开米德尔马契来到了伦敦。在伦敦,这个曾经心怀远志的医学研究者为了生计靠看富贵病为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普通医生。这场悲剧般的婚姻葬送了利德盖特的人生与理想。
多萝西娅与卡苏朋的婚姻以及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结合都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婚姻范畴,所以作者表示非常不认可。这是两次错误的婚姻,他们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强行与现实合并在一起,所以他们婚姻的基础并不是爱情,所以更谈不上支持与理解。自然,在作者艾略特心中的婚姻要比这美好的多。
经历了一次悲剧般的婚姻,在被残酷的现实洗礼之后多萝西娅终于屈服于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她放弃了之前想为教区穷人做事情的理想,同时舍弃了卡苏朋留给自己的财产,嫁给了外貌清秀的拉迪斯拉夫。这时候的多萝西娅不再是那个执着于自己追求的德蕾莎修女,俨然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贤妻良母。即使她为了新的婚姻舍弃了那些诱人的财产,看似是与金钱和地位的抗争,但其同时也将自己曾经的理想放诸脑后,甘心成为无数平凡女子中的一个。所以,这些只能证明多萝西娅被社会现实打败了,她妥协了,示弱了。而她的妹妹西莉亚则完全不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典型。西莉亚非常的聪明并且现实,她没有过多不切实际的理想,其毕生就是追求一种平淡并且安逸的生活。所以,她才会欣然地接受被多萝西娅拒绝的彻泰姆爵士的追求,然后与之进入婚姻的殿堂。这个表面看似和谐的婚姻也不是以爱情为基石的,可作者在进行描述的时候却选用了比较舒缓的语言,且毫无讽刺的意味。这在侧面说明,虽然艾略特并不赞同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但在以金钱和地位为向导的婚姻面前她还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基于女性心理角度的分析,艾略特依然觉得女人就应该享受平淡的生活,放弃好高骛远的想法安静的做男人的附属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中找到自己幸福的生活。 与不幸的婚姻相比,艾略特更加推崇弗莱德·文西和玛丽·高思的婚姻。他们两人青梅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接触。而玛丽可谓是一个符合当时社会传统道德标准的好女人,其兼备勤劳、善良和温顺的美德,从没有过像多萝西娅那样不切实际的远大志向,也不会像罗莎蒙德一样追求金钱和地位给予的虚荣。可以说艾略特是按照自己心中女性的形象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在面对各项条件都优于弗莱德·文西的费厄布拉泽时,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忠于自己的爱情。作为一个妻子,玛丽对弗莱德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弗莱德自己,所以,她宁愿放弃本可以更富裕更舒服的生活,也不愿意自己的丈夫从事不适合的工作,毅然决然的让弗莱德拒绝从事教士的职业。而这样的选择令两个人的生活变得十分清苦,可在情感层面上,他们是幸福的。至少乔治·艾略特认为只有将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才是最理想的,换言之,像玛丽这种典型的传统女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无论是多萝西娅的第一次婚姻还是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的结合最后都是以悲剧的形式结尾。但从这样的情节设定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段婚姻的态度是一样的,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情和理解。她能够了解生活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富有远大理想女性的心理,例如,文中写道:“从那宁静致远的活动跌入与世俗烦恼作靡精费神的挣扎中时所感到的悲伤”。这两段失败的婚姻都是因为没有爱情作为基石而坍塌的,所以无法得到作者的赞同,但从艾略特的语言中还是能体会出他对多萝西娅与利德盖特的深深同情。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作者似乎将多萝西娅看成了自己的一个影子。
当多萝西娅走出第一段婚姻的阴影,并且勇敢地放弃所有财产和英俊的拉迪斯拉夫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一切仿佛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或许也能称作是对上次悲剧婚姻的补偿。但事实上呢,这样看似和谐美好的结局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之上的。为了第二次婚姻多萝西娅不光放弃了金钱,更放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远大理想,而不得不屈服于传统社会的现实。作者对她这种无奈的选择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并且宽恕了这种屈服于现实的婚姻。弗莱德与玛丽的婚姻是作者最为推崇的,他们之间拥有爱情,所以这样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但更重要的是玛丽的所有行为就是当时社会传统女性的缩影。
从艾略特个人情感和婚姻的经历来看,他本人看上去是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但遗憾的是传统社会的思想还是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其在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三种不同的婚姻状态。从女性心理角度解析作者的思想,一方面她认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完美的,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另一方面,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大背景下,女性只有符合传统的标准,甘于平淡,才可以得到美满的婚姻生活。这是她个人观点中的瑕疵,也因此她才会受到当时批评家们的批判。
综上所述,在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这部经典作品《米德尔马契》中,共描述了4个年轻人的五次不同的婚姻经历,从其对小说情节的刻画中可以看出,艾略特真实的婚姻观其实并不像她实际生活中做的那样勇敢,那样充满反叛的色彩。但可以肯定的是,艾略特认为理想的婚姻是必须要建立在两个人相互信任、理解并且尊敬的基础之上的。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她敢于跟当时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做斗争,可惜的是她还是被陈旧的思想所束缚,致使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婚姻观仍然十分保守。在这一点,艾略特并没有夏洛蒂·勃朗的勇敢和坚定,也没有将婚姻中男女平等的思想贯彻到底。艾略特认为女性就应该遵循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履行好自己相夫教子的责任,并且甘于平淡的婚姻生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崔东:《乔治·艾略特的情感道德》,《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2] 陈明明:《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S2期。
[3] Deborah G Felder.A Bookshelf of Our Own.2005.
[4] Merryn Williams.Women in the English Novel,1800-1900.1984.
(麻新芳,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外国语学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