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关于爱和温暖以及如何定义我们的生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平静如水般的纪录片,作为导演的首秀,甚至显得有些生涩。开头进入缓慢,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里,父母在他们的二层小楼里熏腊肠,迎新年,点炮竹,迎接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过年。乍一看,就是寻常人家的流水账。在今天炫技般的影片里,它实数另类,不时髦,不搞笑,没有科技,甚至画面也不甚精美,只是以时间为序记录父母的四个春天故事。但看着看着,我们不禁被情节带动,跟着他们的情绪流淌,沉醉于他们的诗意生活,为他们的开心沉醉,也为它们的变动而哀伤。据说,这部纪录片是导演对父母生活的真实记录,成本费仅仅1500元,而豆瓣8.9的高评,荣获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记录片和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却用口碑证明了好故事的魅力。
   《四个春天》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父母的仪式感和我们的乡土中国。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也是一家人难得的团聚时光。故事聚焦在从2013年到2016年四个春节,父母迎接孩子的归来。母亲要做一桌子菜,还要和父亲一起谋划菜谱,一家人和乐聚餐、看看春晚、聊聊家常。春节当天,父母总要一起去登山,带着草帽,背着小包,后来又带上登山杖,寻找自己具有仪式感的生活。春天里他们如同在桃花源,种花采药,吹拉弹唱,把生活过的丰富多彩。但这生活也有着落寞,有人生的无常与伤痕。父母在衰老,他们在染发遮瑕、眼睛不自觉地流泪,一场疾病就会使他们衰老更快。还要面对人生的无常,唯一的女儿曾因活泼开朗的性格给大家带来无限欢乐,却忽然患病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父母陪在病房,母亲用药材为其洗脚,父亲跑前跑后,紧张不已却要宽慰家人。女儿去世后,父亲那不断抽搐的脸颊难以隐藏的哀恸也让我们跟着默默流泪。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寄托在家里房檐下的鸟巢以及小燕子的隐喻,家里的小燕子,飞出去看世界,再飞回来,家里的子女也是这样,春节的时候匆匆回来团聚。在日常,只是两位老人在一起虚度时光。他们为排遣寂寞,养蜂、唱歌,互相帮扶,剪发、染发,甚至为未成家的儿子准备孙子穿的小鞋子,他们的生活充满愉悦与诗意,也恰恰有着我们难以追寻的平静和安稳。
   整个纪录片充满着烟火气,仿佛就是我们父母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家常菜,腊肉与干菜,山里的药材,以及小镇里的街坊四邻。房子是普遍的小二层,没有精致豪华的装修,你在这个房间里做针线,我在那个房间里看视频。这也使我们能够脱离北上广的幻象,重新打量小镇里真实的中国。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剧都是过度拔高的,充溢的都是都市白领的物化生活,包包、豪宅、口红等等,农村和小镇成为被遮蔽的空间,老人形象也多是沉默不语的,甚至他们的存在就是落后的象征。然而,这部记录片还原了我们父母的生活。
   这里的父母活泼开朗,他们既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有着追新逐变的能力,他们不断接受新事物,如乐器,父亲在故事开始吹笛子、拉二胡,又尝试拉小提琴、摆弄电子琴。在儿子的帮助下,学习使用电脑,自己下载视频,用微信互聊,相互之间为电话费取笑,学会网上银行,甚至网购了一个蜂箱,拆快递的娴熟动作使我们对这对古稀老人的生命力充满敬佩。看着看着,我们会想,这也是一对与时俱进的老人啊,为什么我们对于父母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呢,我们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慢一点的生活基础上进入信息社会,可以给他们带来无限欢乐啊。
   关于父母的形象,在长久的凤凰男、凤凰女等歧视性的话语背后,是对农村、小镇父母形象的长期打压。荧屏上《新结婚时代》《双面胶》《婆婆来了》等等不胜枚举。即便今年爆火的电影《小猪佩奇》宣传片,也是定义父母的生活的陈旧和落寞,“啥是佩奇?”父亲和乡村的封闭、孤落寡闻,跑遍一个村找人问“啥是佩奇”。得知是一头粉色的猪时,还惊诧一个村里除了黑猪就是白猪,哪里来的粉猪,后来在一位在北京打过工的村民的指导下,才了解佩奇大概是什么。甚至父亲来到城里过年时,气派的摆在桌上的土特产在儿子、儿媳眼中都那么让人无语、需要相互交换眼神,后来父亲拿出一个自己手工制作的鼓风机模样的佩奇,更令人目瞪口呆,然后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里才算真正认识了“啥是佩奇”。很多人将认为这部宣传片是成功的,它成功地运用了祖父对孙子的爱,制造出一个别样的佩奇。所以大年初一去看电影佩奇甚至成为一家人爱的集结号。但对于父亲的形象来说,农村的父亲真的那么不合时宜,我们非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定义他们、嘲笑他们,我们是否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和尊重,而仅仅是需要他们来迎合我们所定义的成功和生活?
   在城市压倒乡村,年轻人压倒老年人的话语秩序下,我们真的缺乏更好地理解父辈的同理心。现在的小镇,上演着一幕幕的出城记,年轻人在外打拼,接受了变动的生活,价值观也在变动,尤其是网络时代,我们的神经被外部事物不断触动,不停地刷新三观。怎样才是成功,获取金钱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富豪们的致富神话,成功人士的精致生活成为最大的三观,而对于人应该坚持的爱、温暖、平凡的力量总是忽视。回不去的乡村、进不去的都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乡之间的夹缝者,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平衡点。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出自己“觉得现代人定义的成功,是一种误导。”“为什么腰缠万贯,成名成家才叫成功,好好过一辈子也是成功。”他用六年的拍摄,一年多的剪辑完成这部影片。意识到父母的衰老之后,切断一切外部联系,住的地方没有暖气和空调,但集中力量剪辑一年多时间,完成这部纪录片。在拍摄时,父母也很奇怪为什么老是重复拍这些生活的日常,但为了配合儿子的理想还是本色出境,包括那些亲戚、七邻八舍。就观感来说,它不是那些高大尚,也不精致,但就是真实,小镇父母真实的生活,把我们带入到老家的烟火气中,而这些,离我们似乎已经很远了。
   其实,美好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真实与自然也是一种力量。整部片子,父母的生活都是人与自然的触碰,房顶上养的植物,垂到窗前,绿影婆娑。还有那迎春花,摇曳多姿。父母要去山间采药,走着绿林里的山路,唱着山歌。林语堂曾说,中国人一旦失意,就想着回家种地。曾国藩曾以养鱼、养猪、种蔬、种竹,为“内政四要”。因为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与道德上之健康状态。但这只是失意人生的自我慰藉,以及官宦人士的自保心态,可见,对诗意的追寻很难震撼人们的既有生活。尤其是现代社会以来,城市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在逼仄的写字间里,都是人与人的触碰,都在上演一幕幕升职记、宫斗记,在欲望、物质面前逐渐膨胀的内心和无尽的追求也和诗意的生活渐行渐远。而一旦远离自然,人的精神也会枯萎。其实,精致生活、诗意人生不仅仅在外部,更在于内心,也许是影片里父亲往天井小池中投放的几条小鱼,也许是母亲用放大镜对着手机唱出的甜美的歌。看着看着,使我們不禁感慨,美好生活不过如此吧。
   也许我们可以思考,换一种生活方式,不再是进城故事,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熬夜加班、周末刷剧,不再是比较不完的房子、车子,仅仅是在自得其乐的小空间里,自己丰盈着生活。就像片子里的父母一样,就像生活在他们身边一样。那些被我们抛弃的生活,那些被定义为文明与愚昧的冲突,那些仅仅以进步的姿态让我们无尽追赶,却越来越空虚、麻木的时候,也许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义成功,而不仅仅被物质封锁心灵。当心态平和了,也许彼此可以相互依偎、虚度时光,发现美的力量,从容开始“从前慢”的生活。人生本无常,影片里乐观的父母也要经历衰老、疾病、别离,生活中亦是如此,让我们感慨他们的爱的时候,也试着去回馈、去理解,去寻找他们带给我们的美丽人生。爱和温暖也是一种蓬勃的力量,它可以使我们重新定义生活,我想,这就是《四个春天》打动很多人的朴素道理吧!
其他文献
一只蚂蚁  在草丛里觅食。即使一道闪电落下来  也不会惊慌失措  它勤劳,无畏,不偷吃一口粮食。  它谨慎,虔诚,不碰掉一滴露珠。  有时,它要费力地翻过一尊大佛  去寻找它的兄弟,和姐妹。  一片干净的草叶,一截被绿影  洗过的阳光,足够成为彼此的见面礼。  两对触角,轻轻一碰。  远处的水,就照亮了卢舍那  浑浊的眼眶。  天空如明镜高悬。几朵闲云  落在龙门山,使一堆石头瞬间有了光芒。  初
期刊
一  清明,走进一座陌生的村庄。  惟其陌生,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才会以盛开的姿势迎接我。逶迤盘旋的村道丈量出山的魁伟与险峻,这把量天尺也许演化于鲁班当年的“矩”。沿着尺的方向,山重水复总是纠正我对前方的猜想。一道山梁、一座驿桥、一处篁竹、一丛野花,布局完全没有章法,率性而为却有了勾、皴、擦、点、染的效果,重匠心而薄匠气是山水画的至高境界。转念之间,这把尺居然变成了吴道子手中的画笔。于是,风声、鸟声
期刊
尘世铺着催命的凉  辽阔的七月已经空了  一首诗变成刀刃  我果断地喊了一声疼  它们纷纷抖落残骸  柔弱的、鋒利的、清澈的,与尘埃混在一起  大风会吹走它们,我接受了这些轻盈? ?  隐心谷  先隐进白芝沟,再隐进心里  这沉寂的谷,可遮风蔽雨  我的万念,挂在古朴的二十四节气  房前屋后,良田,漫雪  生万物  且听酒意在西窗醒来  我和我的白马迟钝,保持  生灵原有的样子  流浪猫是人间游走
期刊
阳台外的那片叶子,默默地将身子探进窗里  我伸出手接住这沾满  露珠的沧桑之叶,珍藏起来  我有了合适的言伴  将心里不能轻易说的人或事、委屈一一道來  于是,我一直活在瑟瑟的深秋里  慢慢榨干我等待时间的快感  今天你赤身裸体的来到我面前,平添了我对秋的不舍  抬眼看窗外,叶子开始漂泊  我便是其中一片  随着叶子的风干,我的思念越来越强烈  责任编辑 谭 滢
期刊
1   人滿为患的咖啡厅酒红色的灯光里,一个臀部异常丰腴的女人迈着款款细步颇为安静地走了进来。我坐在,确切地说是被安排在一个靠窗临街的位置,守株待兔似的盗猎者一般守候猎物的随时露面,而这个女人的出现让我暗自兴奋了一把。好样的,是我喜欢的style。更重要的是,她长得与小梦丝毫不差,仿佛她俩就是一对姊妹花。世上的人说来也真是奇怪,小梦和眼前这个跟我刚刚开始接触的女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小梦是个精灵鬼怪
期刊
在热烈喧闹的人群中,我第一次感到,这里有一种春天的蓬勃,每一张面孔都是花朵,每个晃动的手臂都是抽枝长叶的部分,我向他们望过去,也向她们望过去,透过清晨或薄暮一般均匀的光芒,如同在有着蜿蜒溪水的森林,我感到氧气充足,万物平和。  刚刚屏蔽了身体的不适,一场病如同疯长的稗草,竭力薅尽,地上仍有散落的草叶尚未枯萎,人在一段日子里,像一粒攒不上劲的种子,刚从地缝里挤出一点,整个人被包裹在一种深度疲劳的硬茧
期刊
许多时代消失了。   伴随着这些时代的风度、歌谣、民俗等集体经验也一同淹没无踪。  印象之初的端午节,飘有缕缕艾草味,端午前到河边割些艾草,放在家里。听老辈人说,早时候没有蚊香,晚上就烧一把艾草熏熏,众人围着艾草火堆,在艾草烟雾里讲故事打发时间。   此地端午民俗,当天用艾草煮些鸡蛋、鸭蛋和大蒜,喝用麦仁或大米酝酿的米酒,在门口窗户悬艾草,讲究的老人会给孙子缝香包,裹进雄香,戴在项或肩上,驱蚊
期刊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味觉记忆至少可以留存40年。但“味道”是个综合感官体,你所看到的、闻到的、直至最后吃到的,都会构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味觉记忆。从小到大,我在很多地方或长或短地停留过,由于都是学习工作的原因,吃什么往往身不由己,大多就地在食堂解决,久而久之,大锅饭在我的心里留有一席独特的位置,我选择尊称它为“食堂菜系”。这看似荒谬,却并不难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大锅饭往往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你若能在看
期刊
一   哈利是条狗。   村里狗的名字和品种一样土,大黄、小黑、四眼,个别有文化的叫旺财。哈利这名字一听就很有气质,肯定不是庄稼人给起的,村里最有学问的小学教师郭聚财也想不出这名字,虽然他给很多人起过名字。父亲说,起名字的人是个军官,一杠一星。一杠一星是什么,我也弄不明白,反正就觉得应该是很厉害的人物。   很厉害的人养的狗也很厉害,它虽然出生在中国,但是有德国血统,怎么说也算是半条德国狗。
期刊
如果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可以代表美国人对日本文化的印象,那么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则为我们展示了美国视角下的中国。   外教,临江城市,教育,观念差异与文化碰撞……大约是因为该书叙事风格着实比较平实直率,看第一章时我并未进入状态,但这几条短句还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浮出。异乡人的身份容易催生出新奇的体验和思考。彼得·海斯勒笔下所记叙的所见所闻,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观念,本都是我所熟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