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开展观察、实验、探索、推理等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感受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 数学问题 数学情境 数学实践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都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有时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当问题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背景有关时,可以提供与问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观察、思考。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境,给学生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更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钱,加上留下的36元”。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使原先不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数学思想”——“凑整简算”在其生活经验的支持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起来;还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萌生了数学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手、眼、耳、口脑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如在教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先请男、女学生各一名站在讲台前,然后我拿出4个月饼,请其余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要求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我边分边说:“我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我接着说: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 4=8(人)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現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应用题的学习。
三、拓展生活化的数学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教与学的共鸣,同时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开展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学生争先恐后,别提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了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总之,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只有把数学教学置于生活情景之中,才能使每个人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致力于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充满个性和灵气。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2005(4、5).
[3]中小学数学.中小学数学杂志社,2003、2004年合订本.
[4]听名师讲课(数学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
关键词: 数学问题 数学情境 数学实践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都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有时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当问题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背景有关时,可以提供与问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观察、思考。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境,给学生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更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钱,加上留下的36元”。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使原先不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数学思想”——“凑整简算”在其生活经验的支持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起来;还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萌生了数学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手、眼、耳、口脑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如在教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先请男、女学生各一名站在讲台前,然后我拿出4个月饼,请其余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要求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我边分边说:“我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我接着说: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 4=8(人)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現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应用题的学习。
三、拓展生活化的数学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教与学的共鸣,同时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开展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学生争先恐后,别提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了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总之,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只有把数学教学置于生活情景之中,才能使每个人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致力于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充满个性和灵气。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2005(4、5).
[3]中小学数学.中小学数学杂志社,2003、2004年合订本.
[4]听名师讲课(数学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