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文化语文”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四篇著名演讲词,剖析了文化语文“天”“地”“人”三维构思在演讲名篇中的实证应用。总结了演讲深入人心的三个关键:体现时代追求,顺应历史潮流;结合地域特点,弘扬业界精神;关联个人经历,聚焦个体体验。强调了演讲稿写作要“因时而作、因地而作、因人而作的写作理念”。
关键词:文化语文;演讲稿;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272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产生独特的“艺术化” 魅力。
《增广贤文》中说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春寒”。成功的演讲,往往可以直达人心。演讲稿锤炼的重点,就是“要牢牢抓住听众的心”。那么,怎样构思才能成功呢?
结合演讲稿语言要有“针对性、口语化、大众化”等相关要求,不妨从文化语文的角度出发,以“天地人”三维思考路径,来构思一篇上乘的演讲词:从“天”的维度看,要最能体现时代追求,顺应历史潮流;从“地”的维度看,要善于结合地域特点,弘扬业界精神;从“人”的维度看,最好多关联个人经历,聚焦个体体验。这体现了文章因时而作、因地而作、因人而作的写作理念,为演讲最终的深入人心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下面,结合统编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四篇著名演讲词,简析一下演讲名家们是怎样成功地将“天地人”三维合一,最终实现出神入化、感人至深、直达人心的效果。
例析1:第13课--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此演讲发表于“抗日胜利,反对内战,爱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聚焦李公朴被国民党反动特务暗杀事件,针对追悼会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爱国志士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爱憎分明、视死如归,激昂慷慨地发表了义正词严的讲演,声讨反动派,讴歌烈士、坚信胜利。这个突发事件之后的即兴演讲,就将“天”“地”“人”两维巧妙结合运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风格激情澎湃,引发了爱国仁人志士及昆明群众的强烈共鸣。
维度标志性语段效果简析“天”维(1)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结合世界历史上的革命斗争事实,铁证如山,强调了反动势力必败,表达了真理与正义必胜的信念。“地”维(2)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3)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结合本地的爱国事件,高度赞扬了云南人民的爱国精神,号召大家(尤其是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奋斗,立刻赢得了听众的高度认同!“人”维(4)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的鼓掌)充满爱国情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这句坚决斗争到底的举世名言,让闻一多先生的光辉形象名垂青史。
例析2: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发表于我国基础教育重知识、轻实践,中国学生偏重于理论学习而轻视实验的时代背景下,丁肇中先生,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1991年“情系中华”海外征文颁奖会上,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科学家的理性态度,用个人的经验为证,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现身说法,告诉中国学生“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这个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知识性、逻辑性都非常强,尤其在演讲内容的论据选取上,体现了“天”“地”“人”三维构思,全面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详见下表:
论据类别 内容概要 论证维度简析 理论论據(1) 文章开头引用《大学》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本义。并直接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从“天”维角度,结合了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中的名句,阐述其本义,再论述了传统儒家对格物致知精神的不科学态度,还原了历史原场,厘清了认知。事实论据(3)举出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现实事例。指出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践”的特点。从“地”维出发,总结了中国学生的现实表现,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形成的地域性影响。事实论据结合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从“人”维出发,讲述了作者本人的感悟,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又如:第15课《我一生的重要抉择》,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老先生,站在北京大学,面对莘莘学子所作的演讲。他立足“人”维角度,拿自己“开涮”,充满个性色彩,自我调侃,风趣幽默。其谈论“权威”见解独到、说起“扶植后生”如数家珍,他坦诚亲切的姿态、推陈出新的观点、丰富的事例论证、幽默的闲聊艺术,均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迪。
再如: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在国际奥委会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他紧密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6届奥运会停办,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剧变--“天”维角度),用庄重典雅的语言盛赞奥林匹克运动精神,面向世界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动荡形势下的独特意义”;最后结合自己的感受(“人”维角度)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诚祝福与诗意盛赞:“狂风骤雨之后,我们将迎来破晓的黎明…… 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整个演讲格局宏大,立意深远。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文化语文的角度出发,因为融汇了“天地人”三要素,体现了时代追求,顺应历史潮流,结合了地域特点,弘扬业界精神,关联了个人经历,聚焦个体体验,使以上四篇的演讲词,虽然风格迥异,但却各自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F.维尔德伯.演讲的艺术[M].曲思维、刘新智 ,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8)
[2] 文鸣升.讲话稿写作与讲话艺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0(6 )
关键词:文化语文;演讲稿;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272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产生独特的“艺术化” 魅力。
《增广贤文》中说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春寒”。成功的演讲,往往可以直达人心。演讲稿锤炼的重点,就是“要牢牢抓住听众的心”。那么,怎样构思才能成功呢?
结合演讲稿语言要有“针对性、口语化、大众化”等相关要求,不妨从文化语文的角度出发,以“天地人”三维思考路径,来构思一篇上乘的演讲词:从“天”的维度看,要最能体现时代追求,顺应历史潮流;从“地”的维度看,要善于结合地域特点,弘扬业界精神;从“人”的维度看,最好多关联个人经历,聚焦个体体验。这体现了文章因时而作、因地而作、因人而作的写作理念,为演讲最终的深入人心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下面,结合统编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四篇著名演讲词,简析一下演讲名家们是怎样成功地将“天地人”三维合一,最终实现出神入化、感人至深、直达人心的效果。
例析1:第13课--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此演讲发表于“抗日胜利,反对内战,爱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聚焦李公朴被国民党反动特务暗杀事件,针对追悼会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爱国志士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爱憎分明、视死如归,激昂慷慨地发表了义正词严的讲演,声讨反动派,讴歌烈士、坚信胜利。这个突发事件之后的即兴演讲,就将“天”“地”“人”两维巧妙结合运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风格激情澎湃,引发了爱国仁人志士及昆明群众的强烈共鸣。
维度标志性语段效果简析“天”维(1)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结合世界历史上的革命斗争事实,铁证如山,强调了反动势力必败,表达了真理与正义必胜的信念。“地”维(2)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3)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结合本地的爱国事件,高度赞扬了云南人民的爱国精神,号召大家(尤其是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奋斗,立刻赢得了听众的高度认同!“人”维(4)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的鼓掌)充满爱国情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这句坚决斗争到底的举世名言,让闻一多先生的光辉形象名垂青史。
例析2: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发表于我国基础教育重知识、轻实践,中国学生偏重于理论学习而轻视实验的时代背景下,丁肇中先生,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1991年“情系中华”海外征文颁奖会上,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科学家的理性态度,用个人的经验为证,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现身说法,告诉中国学生“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这个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知识性、逻辑性都非常强,尤其在演讲内容的论据选取上,体现了“天”“地”“人”三维构思,全面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详见下表:
论据类别 内容概要 论证维度简析 理论论據(1) 文章开头引用《大学》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本义。并直接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从“天”维角度,结合了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中的名句,阐述其本义,再论述了传统儒家对格物致知精神的不科学态度,还原了历史原场,厘清了认知。事实论据(3)举出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现实事例。指出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践”的特点。从“地”维出发,总结了中国学生的现实表现,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形成的地域性影响。事实论据结合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从“人”维出发,讲述了作者本人的感悟,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又如:第15课《我一生的重要抉择》,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老先生,站在北京大学,面对莘莘学子所作的演讲。他立足“人”维角度,拿自己“开涮”,充满个性色彩,自我调侃,风趣幽默。其谈论“权威”见解独到、说起“扶植后生”如数家珍,他坦诚亲切的姿态、推陈出新的观点、丰富的事例论证、幽默的闲聊艺术,均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迪。
再如: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在国际奥委会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他紧密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6届奥运会停办,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剧变--“天”维角度),用庄重典雅的语言盛赞奥林匹克运动精神,面向世界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动荡形势下的独特意义”;最后结合自己的感受(“人”维角度)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诚祝福与诗意盛赞:“狂风骤雨之后,我们将迎来破晓的黎明…… 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整个演讲格局宏大,立意深远。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文化语文的角度出发,因为融汇了“天地人”三要素,体现了时代追求,顺应历史潮流,结合了地域特点,弘扬业界精神,关联了个人经历,聚焦个体体验,使以上四篇的演讲词,虽然风格迥异,但却各自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F.维尔德伯.演讲的艺术[M].曲思维、刘新智 ,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8)
[2] 文鸣升.讲话稿写作与讲话艺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