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1日,山东一位60岁老人,留下一份遗书,讲述购买保健品被坑的经历,然后跳海自杀身亡。
3月18日,3月25日,《焦点访谈》接连做了两期揭露保健品营销内幕的节目。
早在09年,《焦点访谈》就做过类似节目,试图让迷醉于营销套路,砸进去无量金钱,没能换来健康的人们醒一醒,但是直到现在,这类保健品套路花样翻新,沉迷其间的人只见多不见少。保健品营销乱象的问题,到底根源何在呢?
让我们寻根溯源,先看看保健品一步步卖起来,一天天阔起来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 某某营养液”——中国保健品的开山鼻祖,拉开了保健品市场的营销大幕。90年代,“某某鳖精”“某某王浆”等产品相继登台,混战于电视广告市场。在这其中,采用“投递传单,义诊活动、电视专题”营销策略的“某某口服液”迅速崛起,其包治各种癌症的夸海口式宣传,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某某口服液”的营销帝国崩塌后,品牌式保健品开始相继亮相荧屏。众多知名保健品品牌,不再像以前那样粗放营销,逐步走向正规化。现如今,市场上的保健品品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焦点访谈》披露,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约2600家。不管是电视上,还是商场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但是,我们熟悉的保健品品牌,卻并没有几个。即使你去商场,把所有的保健品生产公司全部统计一下,这与2600家生产企业相比,都不及九牛之一毛。那其它生产企业的产品都去哪里了呢?
事实是,当品牌保健品占领主流营销渠道,比如电视、网络、实体商店后,小品牌甚至无品牌保健品开始转战地下。它们通过封闭式渠道,层层代理,最终通过最底层代理机构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直销”渠道采用最广泛的宣传方式,就是《焦点访谈》所揭露的“会议营销”。
为什么正规的品牌不会采用这种销售模式呢?正规的品牌,为了宣传及维护自己的品牌,一定要通过大众媒体,像电视,网络来宣传,这样才能达到传播效果,也也能树立自身的形象。在大众监督及《广告法》的制约下,这种推广方式,很难也不敢去肆意夸大产品的作用。“某某口服液”正是因为无限夸大的宣传带来了灭顶之灾,才让它顷刻间销声匿迹。
非正规品牌并不想花费财力、物力去宣传推广甚至维护品牌,它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之下,宣传品牌,建立产品美誉度,培养消费忠诚度,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如何能把手里的产品推销出去才是重中之重。
为了销量,把功能无限夸大,简直就是必然的推销手段。于是,“会议营销”这种不仅可以施展各种推销手段,还可以逃避监管的半公开半封闭式营销方式,就成了小品牌甚至无品牌保健品最经常采用的了。这也是为什么一提到“会议营销”,总是绕不过“虚假宣传”。“虚假宣传”背后,又全是没人听过的,甚至在网上也难查到准确信息的所谓品牌。
“会议营销”针对的对象,几乎全部是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比较单一,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少,正因为这样,他们在面对“虚假宣传”时,很少有精力,有能力去查证核实。
节目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所谓的营销为了对老人进行洗脑式宣传,还专门制订出一套固定的流程,以及每个流程需要施加的手段。面对这样一个有战略,有战术,多兵种配合的“集团正规军”,每个老人都相当于“单兵作战”,最后乖乖缴械投降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时至今日,保健品营销骗局依然大行其道。
难道对于这种半地下的营销,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老人上当么?
美国的保健品公司,也是不计其数。不过,在广告中,经常可见温馨提醒,而不是夸大宣传。这主要是因为,一旦被消费者抓住把柄,他们很可能会赔得倾家荡产。组织这种“会议营销”的背后公司,在美国很可能被起诉至法庭,当然,美国的公司会跑到中国来“会销”。
针对直销,美国的冷静期是3天,欧洲是7天。就是说,在冷静期内,只要后悔了,你可以无条件退货。我国的规定是7天无条件退换货,但是,这条规定在面对线下直销时,好像处于一种失灵的状态,正如节目中所揭露的,退货基本无望。
归根到底,我们消费者一直是处在一种弱势的状态,这种弱势的状态,又导致施加骗局者更加有恃无恐。如果消费者协会能牵头打一场专门针对某个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官司,不仅可以警醒那些在会场的老年人,还可以震慑一下整个行业,让他们更加自律。如果工商局,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维权,那些被忽悠的老年人,即使“激情之下”购买了,也可以随时退货,保健品公司也不至于像如今这样明目张胆地气焰嚣张了。如果对虚假宣传的处罚,能大额奖励举报人,那被“会销”的老人们,就有事做了。
如今,一些保健品公司甚至开始盯上农村市场,打农村老年人的主意。还有一些保健品公司,通过微信营销,营销手段更加恶劣。
老人跳海的案子,警方已经介入,就是否涉嫌商业欺诈展开调查。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再上演了。
3月18日,3月25日,《焦点访谈》接连做了两期揭露保健品营销内幕的节目。
早在09年,《焦点访谈》就做过类似节目,试图让迷醉于营销套路,砸进去无量金钱,没能换来健康的人们醒一醒,但是直到现在,这类保健品套路花样翻新,沉迷其间的人只见多不见少。保健品营销乱象的问题,到底根源何在呢?
让我们寻根溯源,先看看保健品一步步卖起来,一天天阔起来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 某某营养液”——中国保健品的开山鼻祖,拉开了保健品市场的营销大幕。90年代,“某某鳖精”“某某王浆”等产品相继登台,混战于电视广告市场。在这其中,采用“投递传单,义诊活动、电视专题”营销策略的“某某口服液”迅速崛起,其包治各种癌症的夸海口式宣传,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某某口服液”的营销帝国崩塌后,品牌式保健品开始相继亮相荧屏。众多知名保健品品牌,不再像以前那样粗放营销,逐步走向正规化。现如今,市场上的保健品品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焦点访谈》披露,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约2600家。不管是电视上,还是商场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但是,我们熟悉的保健品品牌,卻并没有几个。即使你去商场,把所有的保健品生产公司全部统计一下,这与2600家生产企业相比,都不及九牛之一毛。那其它生产企业的产品都去哪里了呢?
事实是,当品牌保健品占领主流营销渠道,比如电视、网络、实体商店后,小品牌甚至无品牌保健品开始转战地下。它们通过封闭式渠道,层层代理,最终通过最底层代理机构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直销”渠道采用最广泛的宣传方式,就是《焦点访谈》所揭露的“会议营销”。
为什么正规的品牌不会采用这种销售模式呢?正规的品牌,为了宣传及维护自己的品牌,一定要通过大众媒体,像电视,网络来宣传,这样才能达到传播效果,也也能树立自身的形象。在大众监督及《广告法》的制约下,这种推广方式,很难也不敢去肆意夸大产品的作用。“某某口服液”正是因为无限夸大的宣传带来了灭顶之灾,才让它顷刻间销声匿迹。
非正规品牌并不想花费财力、物力去宣传推广甚至维护品牌,它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之下,宣传品牌,建立产品美誉度,培养消费忠诚度,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如何能把手里的产品推销出去才是重中之重。
为了销量,把功能无限夸大,简直就是必然的推销手段。于是,“会议营销”这种不仅可以施展各种推销手段,还可以逃避监管的半公开半封闭式营销方式,就成了小品牌甚至无品牌保健品最经常采用的了。这也是为什么一提到“会议营销”,总是绕不过“虚假宣传”。“虚假宣传”背后,又全是没人听过的,甚至在网上也难查到准确信息的所谓品牌。
“会议营销”针对的对象,几乎全部是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比较单一,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少,正因为这样,他们在面对“虚假宣传”时,很少有精力,有能力去查证核实。
节目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所谓的营销为了对老人进行洗脑式宣传,还专门制订出一套固定的流程,以及每个流程需要施加的手段。面对这样一个有战略,有战术,多兵种配合的“集团正规军”,每个老人都相当于“单兵作战”,最后乖乖缴械投降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时至今日,保健品营销骗局依然大行其道。
难道对于这种半地下的营销,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老人上当么?
美国的保健品公司,也是不计其数。不过,在广告中,经常可见温馨提醒,而不是夸大宣传。这主要是因为,一旦被消费者抓住把柄,他们很可能会赔得倾家荡产。组织这种“会议营销”的背后公司,在美国很可能被起诉至法庭,当然,美国的公司会跑到中国来“会销”。
针对直销,美国的冷静期是3天,欧洲是7天。就是说,在冷静期内,只要后悔了,你可以无条件退货。我国的规定是7天无条件退换货,但是,这条规定在面对线下直销时,好像处于一种失灵的状态,正如节目中所揭露的,退货基本无望。
归根到底,我们消费者一直是处在一种弱势的状态,这种弱势的状态,又导致施加骗局者更加有恃无恐。如果消费者协会能牵头打一场专门针对某个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官司,不仅可以警醒那些在会场的老年人,还可以震慑一下整个行业,让他们更加自律。如果工商局,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维权,那些被忽悠的老年人,即使“激情之下”购买了,也可以随时退货,保健品公司也不至于像如今这样明目张胆地气焰嚣张了。如果对虚假宣传的处罚,能大额奖励举报人,那被“会销”的老人们,就有事做了。
如今,一些保健品公司甚至开始盯上农村市场,打农村老年人的主意。还有一些保健品公司,通过微信营销,营销手段更加恶劣。
老人跳海的案子,警方已经介入,就是否涉嫌商业欺诈展开调查。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再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