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和制作中不能片面追求技术性效果和外在形式,必须把握双重性原则,做到形象性与抽象性、丰富性和适度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引导性和交互性的辩证统一。
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要使课件能真正的满足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媒体教学素材,设计和制作出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规律的、高质量的课件。但是,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同于一般的教案编写,也不同于普通的教学环节设计,它既包含了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成分,也包含了设备操作和技术应用的因素,因而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往往顾此失彼,片面追求课件的技术性效果和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小学数学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内在因素。因此,要使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更为理性化,更具科学性,就必须把握双重性原则,妥善处理好几个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一、形象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
一般来说,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或者说即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课件时,就要加强多媒体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恰当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化静为动,把形、声、光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声色兼备,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在生动逼真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特别是要善于通过课件演示来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降低知识的“坡度”。如在讲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很难想象运动中的两个人距离的变化,更难理解为什么要先求出“速度和”,如果借助于动画把两个人的行进速度叠加之后,抽象的“相遇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但是,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多媒体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运用得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不当也会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上,一些教师往往用屏幕上的形象化过程演示取代数学运算中的逻辑渐进过程,用屏幕上有限的直观形象替代学生的数学想象、抽象,结果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笔者在一次教学观摩中曾遇到这样一个情境,一位数学教师为了给三年级学生讲清楚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余数”和“商”的关系,在课件中设计了若干组火柴棍的图形,通过让学生数火柴棍而推导出计算结果。而事实上,作为三年级学生,应当掌握的是如何列出除法算式来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而用火柴棍演示,学生虽然很直观地“看”懂了,“形象性”是有了,但教学目标却被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数学课件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既要讲求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也要兼顾数学学科的特点,做到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统一,注重实效,恰当运用。
二、丰富性与适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最大特点就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它利用计算机将各种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充实饱满,丰富多彩。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表现特定的数学问题,不能把课件做成教材、教案的“电子版”,不能把课件简单作为传统板书的替代手段,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突出其表现手段丰富和多样的优势。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体積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画面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和适当的动画闪烁来表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立体空间形成正确的认知。
但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应有一个“度”的问题,即适度性问题。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只注重课件外在的华丽,课件版面上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花草、卡通、动画等装饰点缀,设计过于花哨,既有异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由于过于追求视听效果,学生更多地是被课件的形式所吸引,而将数学学习任务抛于脑后,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因此,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必须适当、适量、适度,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干扰学生的学习。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即要求课件的制作应充分体现数学学科和数学思维的特点,不论是新知识学习过程还是解题过程,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进程使用适当的多媒体效果,多媒体素材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画面衔接和动画轨迹要与数学推演的步骤一致;二是课件中涉及的定理、定义、公式、数据必须准确,切不可出现科学性错误, 不能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三是课件绘制的曲线和图形必须精确,科学图形、插图不能任意扭曲变形。
小学数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就是要从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增加课件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讲求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既生动活泼,又秩序井然,体现数学美。例如,在低年级加减口算练习中,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字加减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很容易导致因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游戏,将计算题设计成运动会进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数学问题隐含在生动的情节之中,可以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消除学生大量计算的疲劳和厌烦心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艺术性高的数学课件,既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和谐的艺术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进而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四、引导性与交互性统一的原则
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方向。在课件制作中,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讨论、比较、交流等活动,使课件在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能够成为增进师生互动交流的工具,既具有教学引导功能,又具有教学组织功能。
遵循小学数学课件制作中的引导性和交互性原则,关键是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由数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究者。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按照本人的思路去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没有充分顾及学生的特点,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这样的课件,很容易导致教师“照屏宣科”,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的现象,把过去备受诟病的“人灌”演变成如今的“机灌”。
优秀的数学课件应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及时的交互应答是数学课件制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教师在课件制作时要善于设计恰当的情境和问题,科学安排学生的参与过程,这样才有利于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不能简单地向小学生灌输分数的理论意义,可以用图画展示12只苹果,并提出问题:“你会怎样把这12只苹果平均分开?
每份如何用分数表示?”然后再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这样的课件设计和教学安排,才能让学生人人有事干,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收获和见解,为学生创造一种合作、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另外,强调交互性还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有的教师经常利用课件可以快速出题、快速解答、快速评价反馈等功能,代替学生解答,把本来应该学生自已亲自动手的练习也制成课件,用于演示播放。这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减少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把课堂互动演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
总之,在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应当遵循双重性原则,妥善处理好上述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得教师、学生、多媒体技术三者之间在数学课堂上更有效地互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要使课件能真正的满足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媒体教学素材,设计和制作出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规律的、高质量的课件。但是,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同于一般的教案编写,也不同于普通的教学环节设计,它既包含了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成分,也包含了设备操作和技术应用的因素,因而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往往顾此失彼,片面追求课件的技术性效果和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小学数学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内在因素。因此,要使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更为理性化,更具科学性,就必须把握双重性原则,妥善处理好几个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一、形象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
一般来说,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或者说即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课件时,就要加强多媒体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恰当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化静为动,把形、声、光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声色兼备,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在生动逼真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特别是要善于通过课件演示来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降低知识的“坡度”。如在讲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很难想象运动中的两个人距离的变化,更难理解为什么要先求出“速度和”,如果借助于动画把两个人的行进速度叠加之后,抽象的“相遇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但是,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多媒体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运用得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不当也会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上,一些教师往往用屏幕上的形象化过程演示取代数学运算中的逻辑渐进过程,用屏幕上有限的直观形象替代学生的数学想象、抽象,结果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笔者在一次教学观摩中曾遇到这样一个情境,一位数学教师为了给三年级学生讲清楚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余数”和“商”的关系,在课件中设计了若干组火柴棍的图形,通过让学生数火柴棍而推导出计算结果。而事实上,作为三年级学生,应当掌握的是如何列出除法算式来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而用火柴棍演示,学生虽然很直观地“看”懂了,“形象性”是有了,但教学目标却被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数学课件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既要讲求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也要兼顾数学学科的特点,做到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统一,注重实效,恰当运用。
二、丰富性与适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最大特点就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它利用计算机将各种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充实饱满,丰富多彩。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表现特定的数学问题,不能把课件做成教材、教案的“电子版”,不能把课件简单作为传统板书的替代手段,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突出其表现手段丰富和多样的优势。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体積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画面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和适当的动画闪烁来表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立体空间形成正确的认知。
但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应有一个“度”的问题,即适度性问题。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只注重课件外在的华丽,课件版面上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花草、卡通、动画等装饰点缀,设计过于花哨,既有异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由于过于追求视听效果,学生更多地是被课件的形式所吸引,而将数学学习任务抛于脑后,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因此,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必须适当、适量、适度,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干扰学生的学习。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即要求课件的制作应充分体现数学学科和数学思维的特点,不论是新知识学习过程还是解题过程,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进程使用适当的多媒体效果,多媒体素材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画面衔接和动画轨迹要与数学推演的步骤一致;二是课件中涉及的定理、定义、公式、数据必须准确,切不可出现科学性错误, 不能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三是课件绘制的曲线和图形必须精确,科学图形、插图不能任意扭曲变形。
小学数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就是要从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增加课件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讲求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既生动活泼,又秩序井然,体现数学美。例如,在低年级加减口算练习中,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字加减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很容易导致因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游戏,将计算题设计成运动会进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数学问题隐含在生动的情节之中,可以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消除学生大量计算的疲劳和厌烦心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艺术性高的数学课件,既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和谐的艺术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进而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四、引导性与交互性统一的原则
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方向。在课件制作中,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讨论、比较、交流等活动,使课件在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能够成为增进师生互动交流的工具,既具有教学引导功能,又具有教学组织功能。
遵循小学数学课件制作中的引导性和交互性原则,关键是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由数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究者。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按照本人的思路去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没有充分顾及学生的特点,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这样的课件,很容易导致教师“照屏宣科”,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的现象,把过去备受诟病的“人灌”演变成如今的“机灌”。
优秀的数学课件应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及时的交互应答是数学课件制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教师在课件制作时要善于设计恰当的情境和问题,科学安排学生的参与过程,这样才有利于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不能简单地向小学生灌输分数的理论意义,可以用图画展示12只苹果,并提出问题:“你会怎样把这12只苹果平均分开?
每份如何用分数表示?”然后再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这样的课件设计和教学安排,才能让学生人人有事干,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收获和见解,为学生创造一种合作、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另外,强调交互性还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有的教师经常利用课件可以快速出题、快速解答、快速评价反馈等功能,代替学生解答,把本来应该学生自已亲自动手的练习也制成课件,用于演示播放。这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减少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把课堂互动演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
总之,在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应当遵循双重性原则,妥善处理好上述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得教师、学生、多媒体技术三者之间在数学课堂上更有效地互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