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美文名篇 优化作文语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既是情感的负载物,更是情感的形式。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阅读老师眼球的,也是语言。作文训练中,语言的磨砺与提升始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散文篇目较多,《读本》也提供了许多美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语段,感受语言的形式之美,使学生能有意识的借鉴模仿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语言的形式之美呢?
  
  一、语言“形的对称”“音的对称”。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优美,韵律妙绝。《读本》上题材与它相似的
  吴伯箫《话故都》语言同样雅致。例: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一别两易寒暑,千般都似隔世。
  明朝行时,但愿你满罩了一天红霞,
  光明里,照顾我到远远的天涯。
  因此,我念着你西郊的山峦,那里我们若干无猜的男女,曾登临过,游览过,啸遨过:……说来你不信,连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我都想。
  ——吴伯箫《话故都》
  语言“形的对称”包括三方面的对称:一是字数相等或相近,构成外在的对称;二是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构成内在的对称;三是外在内在都相同的对仗似的严格对称。“一别两易寒暑,千般都似隔世”是第一种对称,开篇就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对称之美,加上文字的古典意韵,马上就引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的主体部分用一系列的“我念着……”的句式,不仅有形式整齐之美,更通过这种形式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喜爱与思念。“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较严格的对称。
  语言“音的对称”也包括三方面:一出句应句押韵对称;二重叠对称;三词语组合平仄对称。其中押韵对称应是最容易学习也最直接体现音韵美的,学生习作中不妨多尝试。《话故都》文末“明朝行时,但愿你满罩了一天红霞;光明里,照顾我到远远的天涯。”形的对称并不典型,可因为音的押韵对称给人韵味无穷。
  
  二、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通过逐层加修饰语使语意越来越丰富,表现的情感越来越强烈。《读本》中选取的刘成章的《扛椽树》颇具典型:
  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
  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
  ——刘成章《扛椽树》
  这两段文字在形式上有共同点:短语一句句渐长。带来的表达效果是:一句比一句富有气势,愈来愈高亢;在长长短短的交错中产生节奏美;表现的情感逐步地深化。前一段定语的变化,由柳的表层特点深入到内在特点,对它的赞美也就自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所选的后一段通过结构的渐长表现意思的递进:扛椽树不仅象征这里曾经涌现过的英雄,更象征具有扛椽树精神的普普通通的汉子。
  
  三、整齐的短句简洁明快,铿镪有力,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下面是网络小说《悟空传》的经典语录(学生是迷恋网络的群体之一,这里借机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文学中有价值的一面):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我有一个梦: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神诸仙,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事。
  孙悟空站起来,沉默良久,忽然他抬了头说:“我可以忘了我自己。”须菩提心情复杂的望着他。“可是,”孙悟空说,“我忘不了东海水,忘不了花果山,忘不了西天路,忘不了路上的人。”
  ——今何在《悟空传》
  《悟空传》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宣扬,反抗权威,反抗压制,个性解放。上面所选的前两段用铿镪有力整齐的短句表现金蝉子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后一段又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表现他无法摆脱现实的无奈之重。
  
  四、词语搭配的新奇。这是利弊兼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值得提倡的是因为新奇的搭配会让读者觉得新颖而陌生,继而产生美感;或者这种搭配有些类似修辞中的移就,能有特别的表达效果。不提倡过多使用的是因为它大多打破常规的语法甚至不合语法,而我们要求中学生语言规范化;另外新奇的搭配往往不能清晰地表意,令人费解。80后作者的作品及流行的歌词中很多有这种特点,例: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我左手里是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郭敬明
  上面选的我认为第一句值得学习,“明媚的忧伤”中“明媚”道出了青春期的年龄特征,“忧伤”道出了这个时期的困惑与迷茫,组合在一起很好地表达了青春时的矛盾心理。二三两句尽管文字表面组合得确实很特别很美,但语法上的问题实在严重,通过辨析,可以引导学生对流行的语言现象有取舍的接收。
  以上谈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四种语言的形式。另外,我想强调:一 意欲获得语言,首先就要亲近语言。一个从未真正为语言感动过的人是不能获得一流语言能力的。二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言辞丰富,书卷气才浓郁。三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本文前面所谈的是模仿和借鉴的重要方面。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语言的提高应该并非难事了。
  
  徐朝霞,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武汉。
其他文献
议论性散文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可以说,议论性散文已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作文散文化已成为中学生作文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考场优秀作文将是同时具备较强的思想性与文学性的议论性散文,高考作文训练要重视议论性散文的训练。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内容的丰富性    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
古城房陵,西北面是一带环城水滨,有一处住宅区,叫滨河花园,恐怕是新建,“花园”竟无花,只有滨河一溜,顺道建有几排住宅。住宅有两片,分而不离,南大北小,正如一个留着东德大偏分发式(抑或勾口五十子武)的少女,伫依在河畔,轻舒玉臂,清新宜人。恰于腋弯处有一方清泉,天旱不涸,水涝不浊,冬暖夏凉。  上沿路是一带青色大理石栏杆镶边,顺势斜入泉边,引出数级石阶,泉两边等距放着一些洗石,北边有二十块,南边有十八
“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文看题”。可以说,好的标题恰似明眸皓齿,美目盼兮,文情并茂,令人动容,使人读后怦然心动。审好题后,拟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重要一环。  文章题目是文本形象的第一代言要素,对于整篇文章的评价影响甚大。好标题就如同人的好面容,又如面容上的俊目,清新明亮、大小适宜。题好一半文,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要像给自己化  妆、给自己起名字
阅读与写作互为表里、合二为一的实用阅读教学观脱胎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极力提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也能在“做”上用功夫,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一.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
一、散文式架构是实现小说绘画化的基石    萧红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呼兰河传》几乎以散文式的结构来构架小说。小说共七章,可分可合,形散而神聚,形成了伸缩自如的开放性的散文化结构形态。传统用于构架小说的时间因素在这里成了一个个碎片。这种时间的断裂导致
一轮弦月,悬挂在仙岩禅寺的古樟树枝头  在静谧中成了,窥视禅寺的眼睛  大雄宝殿里,一只空心木鱼  早被白天的梵音填满  在夜色中渐渐,安然入梦  寺内,悬挂得整整齐齐的经幡  在夜风中有节律地飘拂,宛如立队排列虔诚的诵经人  后禅院墙角,一口七上八下忙碌  一整天的老石井  此刻终于闲静了下來  开始如约和星星对话  静坐山门前的菊花,独忆南山  山门外的荻花,是花非花  在夜色茫茫中,独自打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塑造学生鲜明的民族性格,使其树立民族意识并形成祖国观念;批判地借鉴和传播外来优秀文化,使学生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使命。但是,语文课程不能被动地适应、反映和复制传统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美神维纳斯雕像,是古希腊雕塑艺术高潮时期最成熟的完美杰作。她以健美、匀称、圆润的身姿,自然、柔和、流畅的线条,典立凝视,充分体现了女性美,被人们赞誉为“美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尊高约两米的大理石雕像,于1820年在希腊米塔岛山洞里发掘出土时即失去双臂和其他一些部位。正因为如此,一百多年来,它不仅吸引了无数的观赏者,而且引起了难以胜数的艺术家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要给美人雕像安装手臂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的落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厚积”过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和特定形式,挖掘其中的多种元素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也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诵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点击、拨弄的高妙艺术。在阅读教学中,巧用“点拨”艺术,有利于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出现“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这里的“点拨”,即指点与启发。具体地说,“点拨”就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开启智慧之门,撷取串串知识之果。这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此叩彼应的教学艺术。    一.点拨于关键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