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提出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机制入手增强其实效性;从大学生的情感特质、思维特点、环境特征入手注重其针对性;并通过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基本规律。
关键词: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实效性 针对性 规律性
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在热爱祖国、忠诚祖国和报效祖国,是炎黄子孙最坚定的信念和品格,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提供强大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团结奋斗。”[1]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群体和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觉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应当看到,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普遍增强,他们热爱祖国,心系人民,追求上进,崇尚奋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年华。但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从学校层面看,重形式、轻效果,急功近利,教育活动不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往往追求立竿见影,却适得其反。特别是过于依赖课堂,灌输式情况严重。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感受往往有一定差距,过于偏重“奉献”,强调学生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忽视对个人合理利益的尊重。在道德评价上,存在着非此即彼,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不是爱国就是卖国的简单化倾向。从学生层面看,有的爱国主义淡化,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混同起来,对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直面这种现状,着力解决问题,增强实效性,注重针对性,把握规律性。
一、关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增强实效性,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目标明确、内容合理、形式多样、机制健全,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际效果。
(一)科学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毋庸讳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我国1994年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把青少年作为重点对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高校应当根据《纲要》和《意见》要求,制定和完善教育目标。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因此,教育目标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结合学校实际,又要考虑学生可能。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切实安排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确定的,其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在安排教育内容时,应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中国国情教育与世界形势教育相结合。国情教育要放在世界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以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弄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宏伟前景,并从中国与世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坚持历史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和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以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崇高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要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改革创新教育,让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三是坚持基本路线教育与建设成就教育相结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要特别注重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教育,从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四是坚持民主法制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通过深入的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制度,增强国家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正确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时,忠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坚决维护国家安定,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按照上述内容,高校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合理安排教育课程。
(三)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为实现其目标任务服务的。只有不断创新,运用得当,才能使教育内容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一是由偏重理论灌输向社会实践转变。除了按照教育计划和规定课程实施教育内容外,还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开展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激发爱国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应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在社会大课堂感受祖国的强大。二是由偏重广泛宣传向典型引导转变。在运用丰富的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著名的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在他们身上所蕴藏和表现出来的赤诚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永远激励着后来者。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用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感染熏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还要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体现当代人爱国主义的典型事迹。在九八抗洪抢险、汶川地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同时,也要重视对普通人爱国事迹的宣传,使大学生认识到,爱国可以通过轰轰烈烈的行动表现出来,更多的则是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三是由偏重传统方法向现代手段转变。一方面,要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方法。另一方面,要把先进的教育手段运用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努力提高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特别要善于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建立“网上教育基地”,引入多媒体教育,扩大覆盖面。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专题,通过代表发言、中心发言、自由发言或辩论发言等方式讨论问题,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育效果。
(四)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至关重要。一是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领导机制。学校应成立由党委书记直接领导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小组,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校长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宣传、教务等部门要各司其责,相互配合。二是建立健全全员教育工作机制。要求教师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求管理工作体现育人方向,引导大学生爱国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后勤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爱国意识,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把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实绩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三是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机制。要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党委要按照选拔、培养、管理和提高相结合的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等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教育水平;要抓好兼职爱国主义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学校除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外,还应根据工作需要按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建立严格的班主任考核办法;要重视选拔大学生骨干参加学生公寓、食堂、校园文明的教育管理,发挥他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主要性、积极性。
二、关于注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注重针对性,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只有针对大学生的情感特质、思维特点、环境特征等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实效。
(一)针对大学生的情感特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自主性群体,他们的情感表达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应当看到,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爱国的,他们以祖国为荣,把为祖国奋斗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比如国家启动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许多大学生都毫不吝惜自己的爱国热情,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但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眼里,似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看电影热衷于外国大片,买东西偏重于外国品牌,有的“只知道爱自己,不知道爱国家”,这些虽然不是大学生的情感主流,但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情感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针对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有理性思维的群体,这种理性思维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开放性。他们自我意识逐步趋于系统化,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希望知道如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我成才;在遇到問题的时候,往往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善于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勇于争论并大胆设想。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不局限于一个方面或一个框架。他们看重现在,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以最大的热情憧憬未来,而对过去则很冷淡。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三)针对大学生的环境特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看到,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主流是好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市场经济带来的丰富产品和思想,实现着广泛的交流,同时在复杂的形势下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对一些明显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观坚持兼收并蓄的态度,似乎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比如“及时行乐”、“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都被他们看成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与追求的价值取向,别人无权干涉。价值目标选择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关心不够,有的不仅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对父母、对自己也不负责任。有的错误地把收入多寡、职权大小、社会地位高低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这些在给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鲜活的题材和施展空间。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直面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环境与现状,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三、关于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性
把握规律性,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纲要》颁布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屈辱和痛苦、比较和鉴别后所作出的历史性的正确的必然的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比较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祖国的高度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在立志报国的基础上,施报国之才,实报国之行。
(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仍然要坚持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民族和国家,以至于发达国家提出“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已经过时”等论调。但必须看到,虽然当前世界存在着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传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冲击,但总体上依然是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差异和对立并没有因全球化而消失。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而基于其上的理论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就依旧存在。因此,爱国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一如既往地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并以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在民族发展中的凝聚作用、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自觉地把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修养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与承认我国暂时处于落后现状的关系,把心理反差转化为发奋图强的动力;正确认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向国外学习的辩证关系,把独立自主发展同科学求实地借鉴有机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有机统一的关系,发扬崇高的国际主义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一。自觉地将爱国意识转化成一种具体的、具有现实主义的爱国行动。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键在于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立报国之志。将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奋斗目标的确定同对祖国诚挚的爱融为一体。懂得只有把个人抱负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当前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就是振兴中华,把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搞好”,“最重要的是把个人前途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同时,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观念。二是育报国之才。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爱国就是一句空话。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推动力,并将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踏实的学习态度,抓紧时间学好科教化知识,煅炼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好基础,为服务祖国、报效祖国掌握过硬的本领。三是效报国之行。大学生要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就必须将报国之志付诸行动,抓住机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贡献于国家。同时,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和谐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1994.
[3]熊宗强,唐锋.论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
[4]李天鸥.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把握规律性——江西省国资委创新国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求是,2006,(15).
[5]黄蓉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求是,2005,(09).
[6]秦良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求是,2008,(06).
[7]黄朗.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探索,2002,(01).
关键词: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实效性 针对性 规律性
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在热爱祖国、忠诚祖国和报效祖国,是炎黄子孙最坚定的信念和品格,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提供强大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团结奋斗。”[1]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群体和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觉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应当看到,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普遍增强,他们热爱祖国,心系人民,追求上进,崇尚奋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年华。但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从学校层面看,重形式、轻效果,急功近利,教育活动不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往往追求立竿见影,却适得其反。特别是过于依赖课堂,灌输式情况严重。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感受往往有一定差距,过于偏重“奉献”,强调学生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忽视对个人合理利益的尊重。在道德评价上,存在着非此即彼,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不是爱国就是卖国的简单化倾向。从学生层面看,有的爱国主义淡化,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混同起来,对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直面这种现状,着力解决问题,增强实效性,注重针对性,把握规律性。
一、关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增强实效性,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目标明确、内容合理、形式多样、机制健全,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际效果。
(一)科学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毋庸讳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我国1994年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把青少年作为重点对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高校应当根据《纲要》和《意见》要求,制定和完善教育目标。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因此,教育目标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结合学校实际,又要考虑学生可能。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切实安排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确定的,其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在安排教育内容时,应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中国国情教育与世界形势教育相结合。国情教育要放在世界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以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弄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宏伟前景,并从中国与世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坚持历史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和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以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崇高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要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改革创新教育,让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三是坚持基本路线教育与建设成就教育相结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要特别注重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教育,从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四是坚持民主法制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通过深入的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制度,增强国家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正确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时,忠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坚决维护国家安定,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按照上述内容,高校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合理安排教育课程。
(三)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为实现其目标任务服务的。只有不断创新,运用得当,才能使教育内容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一是由偏重理论灌输向社会实践转变。除了按照教育计划和规定课程实施教育内容外,还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开展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激发爱国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应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在社会大课堂感受祖国的强大。二是由偏重广泛宣传向典型引导转变。在运用丰富的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著名的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在他们身上所蕴藏和表现出来的赤诚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永远激励着后来者。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用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感染熏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还要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体现当代人爱国主义的典型事迹。在九八抗洪抢险、汶川地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同时,也要重视对普通人爱国事迹的宣传,使大学生认识到,爱国可以通过轰轰烈烈的行动表现出来,更多的则是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三是由偏重传统方法向现代手段转变。一方面,要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方法。另一方面,要把先进的教育手段运用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努力提高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特别要善于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建立“网上教育基地”,引入多媒体教育,扩大覆盖面。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专题,通过代表发言、中心发言、自由发言或辩论发言等方式讨论问题,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育效果。
(四)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至关重要。一是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领导机制。学校应成立由党委书记直接领导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小组,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校长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宣传、教务等部门要各司其责,相互配合。二是建立健全全员教育工作机制。要求教师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求管理工作体现育人方向,引导大学生爱国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后勤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爱国意识,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把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实绩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三是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机制。要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党委要按照选拔、培养、管理和提高相结合的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等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教育水平;要抓好兼职爱国主义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学校除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外,还应根据工作需要按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建立严格的班主任考核办法;要重视选拔大学生骨干参加学生公寓、食堂、校园文明的教育管理,发挥他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主要性、积极性。
二、关于注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注重针对性,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只有针对大学生的情感特质、思维特点、环境特征等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实效。
(一)针对大学生的情感特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自主性群体,他们的情感表达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应当看到,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爱国的,他们以祖国为荣,把为祖国奋斗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比如国家启动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许多大学生都毫不吝惜自己的爱国热情,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但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眼里,似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看电影热衷于外国大片,买东西偏重于外国品牌,有的“只知道爱自己,不知道爱国家”,这些虽然不是大学生的情感主流,但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情感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针对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有理性思维的群体,这种理性思维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开放性。他们自我意识逐步趋于系统化,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希望知道如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我成才;在遇到問题的时候,往往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善于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勇于争论并大胆设想。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不局限于一个方面或一个框架。他们看重现在,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以最大的热情憧憬未来,而对过去则很冷淡。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三)针对大学生的环境特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看到,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主流是好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市场经济带来的丰富产品和思想,实现着广泛的交流,同时在复杂的形势下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对一些明显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观坚持兼收并蓄的态度,似乎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比如“及时行乐”、“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都被他们看成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与追求的价值取向,别人无权干涉。价值目标选择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关心不够,有的不仅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对父母、对自己也不负责任。有的错误地把收入多寡、职权大小、社会地位高低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这些在给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鲜活的题材和施展空间。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直面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环境与现状,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三、关于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性
把握规律性,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纲要》颁布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屈辱和痛苦、比较和鉴别后所作出的历史性的正确的必然的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比较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祖国的高度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在立志报国的基础上,施报国之才,实报国之行。
(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仍然要坚持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民族和国家,以至于发达国家提出“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已经过时”等论调。但必须看到,虽然当前世界存在着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传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冲击,但总体上依然是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差异和对立并没有因全球化而消失。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而基于其上的理论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就依旧存在。因此,爱国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一如既往地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并以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在民族发展中的凝聚作用、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自觉地把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修养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与承认我国暂时处于落后现状的关系,把心理反差转化为发奋图强的动力;正确认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向国外学习的辩证关系,把独立自主发展同科学求实地借鉴有机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有机统一的关系,发扬崇高的国际主义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一。自觉地将爱国意识转化成一种具体的、具有现实主义的爱国行动。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键在于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立报国之志。将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奋斗目标的确定同对祖国诚挚的爱融为一体。懂得只有把个人抱负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当前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就是振兴中华,把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搞好”,“最重要的是把个人前途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同时,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观念。二是育报国之才。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爱国就是一句空话。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推动力,并将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踏实的学习态度,抓紧时间学好科教化知识,煅炼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好基础,为服务祖国、报效祖国掌握过硬的本领。三是效报国之行。大学生要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就必须将报国之志付诸行动,抓住机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贡献于国家。同时,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和谐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1994.
[3]熊宗强,唐锋.论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
[4]李天鸥.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把握规律性——江西省国资委创新国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求是,2006,(15).
[5]黄蓉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求是,2005,(09).
[6]秦良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求是,2008,(06).
[7]黄朗.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探索,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