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曾经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的确,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往往声息相通,心领神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思维状态,沉浸在悲壮的、沉郁的或者轻快的、优美的情境之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入境”呢?让我们从“入境”的条件、途径、关键和内容进行探讨,感悟其中深刻的道理。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入境”的条件
“入境”的主要条件,主要是激发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
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但必须因文而异,因文制宜,合理选择。诸如采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甚至显示实验、参观访问等,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求新知识,进入新领域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入境”,增强教学效果。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设置悬疑,要找准疑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在不断探索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就会自然“入境”。比如梅尧臣的《鲁山山行》是一篇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鲁山旅游时所见景象的佳作,我们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
先以导语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山峦陡峭高峻,千山万岭重重叠叠,霜雾弥漫,令人有一种‘山朦胧,水也朦胧’的感觉,这是登上鲁山山顶的境界,你攀登过登过鲁山吗?”这可能会让好多学生怅然兴叹,因为我们这里离鲁山那么遥远,学生们大约都没到过鲁山。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理解诗意,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进行联想:“离我们这里较近就是大明山——山高色美,山峦重叠,同学们可曾到过大明山?”以此激发学生的索解之念:“‘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诗中‘改’字指山姿的千变万化,‘迷’字现野景之幽深。课文所描写的景色多么优美迷人,你想了解文中内容,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鲁山山行》这篇课文吧。”由于学生未到过鲁山,对于作者描写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受鲁山的迷蒙了。由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追索热情,这就为“入境”创造了条件。
二、思路研究是“入境”的最佳途径
学生追索情绪,为“入境”做好了准备,但是依循什么“入境”呢?一是课文思路,二是教学思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研究课文主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教学时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达到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引导学生顺着合理的“路”走下去,学生就会自然地进入特定的境界,对主题思想心领神会了。因此,思路研究是“入境”的重要途径。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借楼发论,表明作者的观点,展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阴’一‘晴’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并说明‘迁客骚人’面对这两种景象所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感情,这是通过‘阴’、‘晴’两条线索进行描写的。晴的一条是: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皓月当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阴的一条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阴暗两条线交织起来,道出了登楼人的不同心情,进而归结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最后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写出了作者宽阔的胸襟。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这两条线外,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两条线?“阴”、“晴”两线见度都很广,从雨湖、晴湖、月湖的多个角度,构成了形、声、光、色、味相映衬的“天开图画”,境界有虚有实,感情有喜有悲,风格有柔有刚。借助这种画意诗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哲理诗化。同时,两条线还相互映衬烘托——更加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其内容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不要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由此,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更充分地表达。教学中进行思路研究,就能使学生有“路”可循,学生们可遵“路”识真,沉入到那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热烈态度,去领略时代的本质特征。
三、鼓励学生质疑是“入境”的关键
就如前面所述,“入境”的标志之一是师生双边互动、积极思维,共同处于一种交融渗透的状态,一同沉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感人境界中。假如不允许学生质疑、讨论,不形成相互研究的热烈氛围,只是教者平面的定向的单线的灌输,那么,学生是不可能“入境”的。高明的教师往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热烈的争议中体验入境的况味。所以,鼓励质疑是“入境”的关键。
二、 重应用,开展语文活动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有差异,学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各有各的方式。如果我们活动形式单一,将会扼杀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活动的原则应该是:以生为主,专题强化;丰富多彩,注重实效。在教学中,我们开展的活动有:
开辩论会。通过紧张激烈的争辩,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能力。如学习《风筝》时,让学生辩论“学生可不可以自制玩具去游戏”;针对学生玩游戏入迷现状,组织学生争辩“网络是魔鬼还是天使”。
课本剧表演。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如《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孙权劝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就让学生初步读懂以后进行角色表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和创作欲。
模仿练习。研读课文,有机地撷取语言教学的材料,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生能写出大量精彩的句子。如: 小时候,母爱是一个拥抱;长大后,母爱是一堆唠叨。(《散步》仿写)
我的母亲虽然矮小,然而很胖,自然也重;儿子虽然修长,毕竟单薄,自然也轻。(《散步》仿写)
在教师节、圣诞节、元旦等节日,我乘学生送贺卡之际,让学生练习写赠言,收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对联、贺卡、短信。如:
“一粒种子何以发芽,一颗小苗缘何挺拔,因为有您的消耗为代价。”用了押韵。
“眉开眼笑,笑出一番憧憬;笑口常开,开出一家和谐。”用了顶针。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颗一颗闪烁的星星,洒满整个天空。总希望有一颗能在你的窗前闪动。”(《纸船》仿写)
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语言创作中,激发了创作的热情,提高了对词语的品味和运用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此外,我们还在每周开设一节到两节的阅读课;每周摘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好文;写日记、周记;结合各册教材中“熟记成语”,开展成语接力赛;结合古今诗词新唱,举行吟唱古诗词活动;结合诗歌知识的积累,写押韵诗,广告词,对对子等。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每天浸润在文学的长河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重参与,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学习看重的是过程,是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教师一旦包办,便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每次活动,我提前两周与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拟定小组成员与活动方向,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策划、搜集资料以及表演的全过程。课堂展示环节的主持人由学生担任,活动的串词也由学生自己写。教师的责任是鼓励、参与、恰当适度的指导,在活动前激发兴趣和热情,活动中是个平等的积极的参与者,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给予鼓励和帮助,成功时给予评价和表扬。
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非常积极,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承担的专题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剧本,自编自演节目,准备台词、道具、音乐。所以也才有了课堂上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个课堂成了展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舞台。
如在第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风采竞赛”中,学生制作了演示文稿:可爱的我、爱旅游的我、幽默独特的我。作文朗诵:我的写作经历。小品:冒牌医生、小记者面试等。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增进了了解,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尤其是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尽其所能,将自己的特长、性格都作了充分的展示,学生们颇具创意的制作和表演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时,学生们有的把搜集来的网络用语、校园趣味词语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拿到课堂上展示,又将他们编订成册发给同学们欣赏;有的自编自演猜灯谜;有的整理古诗词谱成的现代歌曲,并学唱邓丽君的《虞美人》;还有的表演相声《成语新编》,演得活灵活现,妙语不断。整堂课的课件也是由学生制作并操作的。班里97%的同学参与了节目的策划和表演,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站上了讲台。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欢声笑语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语文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们在写作文时都提到综合性学习既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又有很多收获,希望老师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听课的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语文课就是应该这么上。”“没想到你们班的学生这么多才多艺。”“你是怎样让全班学生动起来的?”“我们也会去试试。”
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进取精神,活跃开阔的思路,去实践过程的时候,语文学习就会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半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观念及行为的变化,使课堂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初步成效。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将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活动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入境”的条件
“入境”的主要条件,主要是激发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
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但必须因文而异,因文制宜,合理选择。诸如采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甚至显示实验、参观访问等,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求新知识,进入新领域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入境”,增强教学效果。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设置悬疑,要找准疑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在不断探索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就会自然“入境”。比如梅尧臣的《鲁山山行》是一篇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鲁山旅游时所见景象的佳作,我们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
先以导语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山峦陡峭高峻,千山万岭重重叠叠,霜雾弥漫,令人有一种‘山朦胧,水也朦胧’的感觉,这是登上鲁山山顶的境界,你攀登过登过鲁山吗?”这可能会让好多学生怅然兴叹,因为我们这里离鲁山那么遥远,学生们大约都没到过鲁山。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理解诗意,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进行联想:“离我们这里较近就是大明山——山高色美,山峦重叠,同学们可曾到过大明山?”以此激发学生的索解之念:“‘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诗中‘改’字指山姿的千变万化,‘迷’字现野景之幽深。课文所描写的景色多么优美迷人,你想了解文中内容,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鲁山山行》这篇课文吧。”由于学生未到过鲁山,对于作者描写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受鲁山的迷蒙了。由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追索热情,这就为“入境”创造了条件。
二、思路研究是“入境”的最佳途径
学生追索情绪,为“入境”做好了准备,但是依循什么“入境”呢?一是课文思路,二是教学思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研究课文主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教学时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达到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引导学生顺着合理的“路”走下去,学生就会自然地进入特定的境界,对主题思想心领神会了。因此,思路研究是“入境”的重要途径。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借楼发论,表明作者的观点,展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阴’一‘晴’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并说明‘迁客骚人’面对这两种景象所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感情,这是通过‘阴’、‘晴’两条线索进行描写的。晴的一条是: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皓月当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阴的一条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阴暗两条线交织起来,道出了登楼人的不同心情,进而归结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最后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写出了作者宽阔的胸襟。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这两条线外,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两条线?“阴”、“晴”两线见度都很广,从雨湖、晴湖、月湖的多个角度,构成了形、声、光、色、味相映衬的“天开图画”,境界有虚有实,感情有喜有悲,风格有柔有刚。借助这种画意诗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哲理诗化。同时,两条线还相互映衬烘托——更加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其内容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不要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由此,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更充分地表达。教学中进行思路研究,就能使学生有“路”可循,学生们可遵“路”识真,沉入到那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热烈态度,去领略时代的本质特征。
三、鼓励学生质疑是“入境”的关键
就如前面所述,“入境”的标志之一是师生双边互动、积极思维,共同处于一种交融渗透的状态,一同沉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感人境界中。假如不允许学生质疑、讨论,不形成相互研究的热烈氛围,只是教者平面的定向的单线的灌输,那么,学生是不可能“入境”的。高明的教师往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热烈的争议中体验入境的况味。所以,鼓励质疑是“入境”的关键。
二、 重应用,开展语文活动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有差异,学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各有各的方式。如果我们活动形式单一,将会扼杀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活动的原则应该是:以生为主,专题强化;丰富多彩,注重实效。在教学中,我们开展的活动有:
开辩论会。通过紧张激烈的争辩,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能力。如学习《风筝》时,让学生辩论“学生可不可以自制玩具去游戏”;针对学生玩游戏入迷现状,组织学生争辩“网络是魔鬼还是天使”。
课本剧表演。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如《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孙权劝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就让学生初步读懂以后进行角色表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和创作欲。
模仿练习。研读课文,有机地撷取语言教学的材料,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生能写出大量精彩的句子。如: 小时候,母爱是一个拥抱;长大后,母爱是一堆唠叨。(《散步》仿写)
我的母亲虽然矮小,然而很胖,自然也重;儿子虽然修长,毕竟单薄,自然也轻。(《散步》仿写)
在教师节、圣诞节、元旦等节日,我乘学生送贺卡之际,让学生练习写赠言,收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对联、贺卡、短信。如:
“一粒种子何以发芽,一颗小苗缘何挺拔,因为有您的消耗为代价。”用了押韵。
“眉开眼笑,笑出一番憧憬;笑口常开,开出一家和谐。”用了顶针。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颗一颗闪烁的星星,洒满整个天空。总希望有一颗能在你的窗前闪动。”(《纸船》仿写)
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语言创作中,激发了创作的热情,提高了对词语的品味和运用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此外,我们还在每周开设一节到两节的阅读课;每周摘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好文;写日记、周记;结合各册教材中“熟记成语”,开展成语接力赛;结合古今诗词新唱,举行吟唱古诗词活动;结合诗歌知识的积累,写押韵诗,广告词,对对子等。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每天浸润在文学的长河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重参与,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学习看重的是过程,是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教师一旦包办,便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每次活动,我提前两周与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拟定小组成员与活动方向,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策划、搜集资料以及表演的全过程。课堂展示环节的主持人由学生担任,活动的串词也由学生自己写。教师的责任是鼓励、参与、恰当适度的指导,在活动前激发兴趣和热情,活动中是个平等的积极的参与者,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给予鼓励和帮助,成功时给予评价和表扬。
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非常积极,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承担的专题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剧本,自编自演节目,准备台词、道具、音乐。所以也才有了课堂上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个课堂成了展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舞台。
如在第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风采竞赛”中,学生制作了演示文稿:可爱的我、爱旅游的我、幽默独特的我。作文朗诵:我的写作经历。小品:冒牌医生、小记者面试等。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增进了了解,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尤其是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尽其所能,将自己的特长、性格都作了充分的展示,学生们颇具创意的制作和表演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时,学生们有的把搜集来的网络用语、校园趣味词语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拿到课堂上展示,又将他们编订成册发给同学们欣赏;有的自编自演猜灯谜;有的整理古诗词谱成的现代歌曲,并学唱邓丽君的《虞美人》;还有的表演相声《成语新编》,演得活灵活现,妙语不断。整堂课的课件也是由学生制作并操作的。班里97%的同学参与了节目的策划和表演,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站上了讲台。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欢声笑语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语文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们在写作文时都提到综合性学习既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又有很多收获,希望老师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听课的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语文课就是应该这么上。”“没想到你们班的学生这么多才多艺。”“你是怎样让全班学生动起来的?”“我们也会去试试。”
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进取精神,活跃开阔的思路,去实践过程的时候,语文学习就会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半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观念及行为的变化,使课堂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初步成效。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将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活动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韦淑红)